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N]. 人民日报, 2022-05-28(4).
|
吴岩. 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 中国编辑, 2019(2): 4-8.
|
樊丽明. 关于育人的新文科观[J].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2(1): 6-10.
|
刘振天, 俞兆达. 新文科建设: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117-128.
|
王丹.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高校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58-67.
|
BALMER R T.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Paradigm for the "new" liberal arts?[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1): 74-83.
|
WANG M Y, TIAN H L. Constructing "new liberal art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Key concepts and approaches[C]//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advances (HEAd'19). València: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ència. 2019: 1121-1128.
|
王铭玉. 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 19-22.
|
唐衍军, 蒋翠珍. 跨界融合: 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2): 71-74. doi: 10.3969/j.issn.1672-2221.2020.02.015
|
王立非, 宋海玲. 新文科指引下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J]. 外语界, 2021(5): 33-40.
|
김상민. 디지털 리터러시의 위기와 교양교육의 새로운 과제[J]. 교양학연구, 2022(20): 7-33.
|
冯惠玲. 新文科与数字人文教育之新[J]. 数字人文研究, 2022(4): 14-21.
|
田贤鹏. 新文科建设呼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4-04(8).
|
縣拓充, 岡田猛. 教養教育における「創造活動に関する知」を提供する授業の提案[J]. 教育心理学研究, 2009(4): 503-517.
|
姜智彬, 王会花.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5): 3-6.
|
刘利. 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 143-148.
|
SU W C. Integrating blended learning in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 course in ligh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education. Cham: Springer, 2021: 415-424.
|
申雪凤, 文宰鹤.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卓越广告人才培养的课程群建设[J]. 传媒, 2023(6): 86-88.
|
徐显明. 新文科建设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 8-10.
|
廖祥忠. 对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2(1): 10-13.
|
陈先才, 胡雪儿. 整合重构: 新文科背景下的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路径探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 185-192.
|
刘明浚. 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3: 188.
|
刘献君, 吴洪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12): 10-13.
|
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3): 30-36.
|
迈尔斯, 休伯曼. 质性资料的分析: 方法与实践[M]. 张芬芬,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234-235.
|
戴维·斯特利. 重新构想大学: 高等教育创新的十种设计[M]. 徐宗玲, 林丹明, 高见,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18-19.
|
霍华德·加德纳. 未来社会的五种心智[G]//詹姆斯·贝兰卡, 罗恩·勃兰特. 21世纪学习的愿景. 安桂清,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1-3.
|
克利福德·格尔茨. 地方知识: 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 杨德睿,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34-35.
|
韩震. 知识形态演进的历史逻辑[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6): 168-185.
|
J.S. 布鲁纳.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 邵瑞珍, 张渭城, 等译. 2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2.
|
范内瓦·布什, 拉什·D. 霍尔特. 科学: 无尽的前沿[M]. 崔传刚,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1: 81.
|
张旭东. 关于"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一些经验和看法[J]. 通识教育评论, 2022(2): 9-25.
|
刘云杉. 开放中的封闭: 无界学习的教育危机[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5): 1-12.
|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艾文, 译.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22: 138.
|
周毅. 新文科背景下图情档专业教育的循证改革实践[J]. 情报资料工作, 2022(1): 23-31.
|
艾玛·苏·普林斯. 软技能: 跑赢个人价值的通胀[M]. 杜肖瑞, 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266-267.
|
别敦荣. 人文教育、文科教育、"新文科"建设概念辨析与价值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8): 79-83.
|
应星. 从"发明"到"发现": 中国社会理论的两种概念生产方式[J]. 开放时代, 2023(3): 28-37.
|
汤姆·弗莱彻. 多变世界的十大生存技能[M]. 姜琳, 李小霞, 译. 北京: 中译出版社, 2023: 190.
|
江波, 丁莹雯, 魏雨昂.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引擎: 可信教育人工智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3): 5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