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 人民日报, 2023-05-30(1).
|
马得勇.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J]. 世界民族, 2012(3): 8-16.
|
陈立鹏, 张珏. 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6): 143-149.
|
赵刚, 蒲俊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4): 12-18.
|
曹能秀, 马妮萝.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 122-131.
|
袁同凯, 冯朝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小学教育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3): 41-48.
|
赵刚, 赵润东. 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3(2): 18-25.
|
赵汀阳. 如何定义跨主体性[J]. 读书, 2023(5): 3-13.
|
黄兴涛. 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李文海.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N]. 人民日报, 1982-04-30(5).
|
王永凤, 杨忠林.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价值理解的中国逻辑[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6-24.
|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
朱碧波. 大我优先: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道德律令与学理证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147-156.
|
王艳, 赵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J]. 伦理学研究, 2022(4): 134-140.
|
梁冰洋.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与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J]. 哲学动态, 2020(12): 62-70.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5.
|
朱碧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探微与学理阐释[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1-9.
|
郑永年. 郑永年论中国: 中国民族主义新解[M]. 陈纳慧, 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9: 121.
|
许纪霖.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1-13.
|
余潇枫. "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1): 44-54.
|
沈桂萍.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 1-6.
|
常士訚. 走出"虚假联合":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现实困境及21世纪变革方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9): 39-42.
|
毛里齐奥·维罗里. 关于爱国: 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M]. 潘亚玲,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3.
|
列宁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79-580.
|
张传鹤. 传统国家本质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 齐鲁学刊, 2006(6): 125-129.
|
王淑兰. 比较、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论析——兼论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启示[J]. 民族学刊, 2022(11): 18-27.
|
施展. 枢纽: 3000年的中国[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查火云, 郑航.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分析: 国家认同的视角[J]. 教育学报, 2010(6): 92-98.
|
周平. 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逻辑[J]. 政治学研究, 2017(2): 2-13.
|
黄世虎, 张子悦.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逻辑、原则与路径[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5): 24-29.
|
叶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20.
|
安东尼·D. 史密斯. 民族认同[M]. 王娟,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8: 212-213.
|
张善鑫. 中华民族共同体: 国家与民族统一的理论——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路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75-83.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36.
|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20.
|
江泽民.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1990年5月3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3.
|
吴海江, 包炜杰. 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2): 53-57.
|
刘睿, 黄金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4): 66-69.
|
严庆. 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5-13.
|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9-28(2).
|
周智生, 李庚伦. 以"四个共同"为核心: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7): 1-8.
|
杨柳, 罗生全. 教材建设国家事权: 内涵、性质与价值[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3): 113-128.
|
靳玉乐, 杨艺伟.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课程论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展望[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38-4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4.004
|
叶波. 青少年价值培育的中国课程逻辑[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6): 1-8.
|
卡尔·雅斯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 魏楚雄, 俞新天,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14.
|
崔海英. 算法推荐视域下提升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2): 85-90.
|
邓国峰, 高安安. 技术逻辑与价值定位: 算法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展望[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2): 30-34.
|
张利国, 于海波. 算法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重挑战与现实应答[J]. 民族学刊, 2023(1): 32-41.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58.
|
阮建平. 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J]. 现代国际关系, 2003(5): 31-37.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 人民日报, 2020-11-04(1).
|
王稳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67-74.
|
白辰, 阿依先·肉孜. 家庭教育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以新疆为例[J]. 青海民族研究, 2017(1): 93-96.
|
国家民委等四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2-29)[2023-05-27].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2/29/content_5484807.htm.
|
李珺, 贾凡. 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及策略选择[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6): 6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