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殷忠勇. 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J]. 江苏社会科学, 2020(1): 33-40.
叶继元. 学术"全评价"体系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社会科学文摘, 2021(7): 4-6.
顾晓蕙, 董玮, 胡明列, 等.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成效的评价体系[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517-524. doi: 10.3969/j.issn.1008-4339.2021.06.006
荆林波, 逯万辉. 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进展: 理论与实践[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3(2): 168-181.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三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进程评价: 理论与实践探析[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2(1): 148-156.
孙乐强. "两个结合"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7): 10-18.
杨东, 徐信予.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论纲[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2(3): 7-10.
黄枬森, 袁吉富. 谈谈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兼论文科学报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2-7.
李勇. "破五唯"背景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10): 46-49.
周光礼. 破"五唯"立新标: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2(3): 15-18.
王学典. 中国知识体系建构: 从"特色"到"自主"[J].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2(2): 11-12.
蒋林浩, 沈文钦, 陈洪捷, 等. 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 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11): 92-101.
林梦泉, 陈燕, 李勇, 等. 新时代大学学科成效评价理论框架与应用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3): 14-21.
钟秉林, 王新凤. 我国"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若干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 2020(4): 1-6.
王志章. 关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5-14.
彭忠益.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与评价规范建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6): 49-51.
林成华, 周红坊. "双一流"建设科研成效评价框架、原则与实施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7): 10-12.
林梦泉, 任超, 韩菲, 等. "融合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建构研究[J]. 大学与学科, 2021(3): 46-56.
陈燕, 韩菲. 代表作评价制度: 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2): 15-20.
孙茜.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相关问题的思考[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3(2): 159-161.
刘英凤.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机制探析[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2(4): 31-35.
姜亚洲. 英国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高校科研评估制度改革[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8): 51-54.
张应强. 正确认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与动态调整的关系[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