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 人民日报, 2020-11-04(1).
|
WEITZMAN L J, EIFLER D, HOKADA E, et al. Sex-Role socialization in picture books for preschool childre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2(6): 1125-1150.
|
张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形象的社会表征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1): 15-21.
|
胡月, 靳玉乐. 教科书里的劳动者形象塑造——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探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6): 105-115.
|
陈莹. 初中教科书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分析——以部编版《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为例[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高湘平, 石鸥.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榜样人物的社会学分析——以苏教版教科书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3): 35-38.
|
刘朝晖, 周桂香, 阳晴晴. 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基于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结论的比较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08(9): 26-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19-12-19)[2023-06-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01.
|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人民日报, 2021-03-06(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84, 705.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赵瑞雪, 靳玉乐. 学生文明素养体系的建构: 基础、思路与结构[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3): 52-59.
|
李克东.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51-253.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卢普玲. 人物: 虚构的生灵——论叙事学人物观[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9): 216-221.
|
高清海. 精神文明辞典[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5: 746.
|
张耕华. 试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问题[J]. 史学理论研究, 2005(4): 103-109.
|
董小英. 叙述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87-88.
|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
唐检云, 卢瑞琳. 课程思政理念下教材建设再思考[J]. 中国出版, 2023(3): 55-58.
|
以群. 文学的基本原理[M]. 修订本.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224.
|
何怀宏. 卢梭论文明与道德——重温《论科学与艺术》[J]. 道德与文明, 2020(1): 56-63.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9-07-09(1).
|
林骧华. 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204-205.
|
石鸥, 刘艳琳. 试论教科书的求真和求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6): 37-45.
|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7.
|
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31.
|
约翰·杜威. 经验与自然[M]. 傅统先,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7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7.
|
BELL G, GOWER R. Writing course materials for the world: a great compromise[C]//TOMLINSON B.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46-147.
|
柏拉图全集: 第1卷[M]. 王晓朝,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92.
|
李震, 李牧泽. 典型建构论: 从艺术形象到文化符号[J]. 中国文艺评论, 2021(7): 4-17.
|
傅修延. 讲故事的奥秘: 文学叙述论[M]. 南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20: 224.
|
约翰·杜威. 艺术即经验[M]. 高建平,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315.
|
COCHRANE T. Narrative and character formation[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2014(3): 303-315.
|
徐芳依. 论影视叙事艺术与青少年受众心理映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2(11): 120-128.
|
高德胜.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叙事思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6): 11-20.
|
塞缪尔·斯迈尔斯. 品格的力量[M]. 李迎春, 译.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21.
|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
|
亚里士多德. 诗学[M]. 陈中梅, 译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64.
|
罗朗·巴尔特.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G]//伍蠡甫, 胡经之.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下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