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达·达林—哈蒙德, 约翰·布兰斯福德, 等. 教师应该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M]. 陈允明, 等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
靳玉乐, 胡绪, 张家军. 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意义、特点与构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93-100, 195.
|
余桥. 以师德育人: 中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6): 80-85.
|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16)[2024-01-2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
叶飞. 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教师育人能力结构及其提升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8): 114-122.
|
刘鹂, 陈晓端, 李佳宁. 教师育人能力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澄明[J]. 教育研究, 2020(6): 153-159.
|
张铭凯, 王潇晨. 《学记》中的教师育人能力及其培育管窥[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6): 88-92. doi: 10.3969/j.issn.1009-718X.2021.06.014
|
董奇. 育人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 3.
|
ENGESTRÖM Y, MIETTINEN R. Introduction[C]. //ENGESTRÖM Y, MIETTINEN R, PUNAMAKI R L.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
|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余震球, 选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
李阳杰, 宋萑. "突破"抑或"照搬": 数字时代教师教学发展的案例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12): 67-74, 82. doi: 10.16477/j.cnki.issn1674-2311.2023.12.014
|
BLACKLER F, CRUMP N, MCDONALD S. Organizing processes in complex activity networks[J]. Organization, 2000, 7(2): 277-300. doi: 10.1177/135050840072005
|
吕巾娇, 刘美凤, 史力范. 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07(1): 8-14. 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07.01.002
|
魏戈. 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研究——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7.
|
吴刚, 洪建中. 一种新的学习隐喻: 拓展性学习的研究——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3): 23-30. doi: 10.3969/j.issn.1672-0008.2012.03.004
|
张静. 案例分析的目标: 从故事到知识[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8): 126-142, 207.
|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 112-116.
|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公布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 (2019-05-06)[2024-01-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905/t20190517_382370.html.
|
罗伯特·K. 殷. 案例研究: 设计与方法[M]. 周海涛, 史少杰,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160-163.
|
袁柯曼, 周欣然, 叶攀琴. 中小学教师家校合作胜任力模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6): 98-104.
|
杜军. "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4): 51-53.
|
齐力书. 谈教学中育人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管理, 1992(2): 28-29.
|
李晓方, 谷民崇. 公共部门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形式主义": 基于行动者的分析框架与类型分析[J]. 电子政务, 2022(5): 9-18. doi: 10.16582/j.cnki.dzzw.2022.05.002
|
曾文婕. 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来自历史、共时和未来维度的探问[J]. 教育研究, 2023(3): 52-62.
|
张京唐, 芮国强. 变与不变: 数字形式主义的表象、本质与底层逻辑——基于"压力型体制"的视角[J]. 河南社会科学, 2023(6): 31-41.
|
李阳杰. 从"数字孤岛"迈向拓展型"数据生态":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的数字化转型[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9): 26-31. doi: 10.16298/j.cnki.1004-3667.2024.09.04
|
李阳杰.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新型负担探究[J]. 中国教师, 2024(9): 85-88.
|
李阳杰. 超越"数字化陷阱": 大数据时代学生决策能力的缺失与重构[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4): 8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