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康纳利, 于佳琪, 张菡.教师教育改革与教育图景[J].教师教育学报, 2014, 1(1):5-12.
CHEN C. Cite 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doi: 10.1002/(ISSN)1532-2890
张斌贤, 陈瑶, 祝贺, 等.近三十年我国教育知识来源的变迁——基于《教育研究》杂志论文引文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9, 30(4):17-25.
陈强.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反思[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9.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94-1011060856.htm
马秀丽.反省:教师教育者发展的新理论[J].民族教育研究, 2015, 26(6):134-141.
吕立杰.教师学习理论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30(22):59-63.
王晓平.基于蓄意训练理论的教师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0(7):13-16. doi: 10.3969/j.issn.1003-2614.2012.07.004
周险峰.文化政治:批判教育理论视域中的教师教育[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4):13-17, 26.
黄正平.论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的缺失与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 2017(5):134-139, 149.
李学农.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困境与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的生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7):33-36.
杨晓奇.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自觉及其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4):95-102.
顾明远.谈谈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走向[J].求是, 2008(7):53-55.
张国霖.教师教育改革漫议[J].基础教育, 2015, 12(2):1.
杨跃.教师教育改革代价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 2011(11):24-27.
刘川生.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Z3):23-26.
孟繁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J].教育研究, 2017, 38(11):15-17.
葛军.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09(4):98-100.
林浩亮.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教师教育改革[J].教育评论, 2012(4):57-59.
朱旭东.加快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4):28-30.
付光槐.论教师教育改革社会支持机制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16):31-34.
杨跃.论教师教育改革的院校支持系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25-29.
关松林.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思考[J].教育研究, 2014, 35(12):101-108.
张贵新.欧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方向[J].教育研究, 2001(1):60-65.
李琼, 高丹兴阳, 裴丽.扎根于实践的教师教育改革:英国教学学校政策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10):103-113.
王艳玲.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英国的经验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0, 39(6):50-54.
姜勇, 陈妍.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2):6-10. doi: 10.3969/j.issn.1007-8495.2010.02.006
曲铁华, 王凌玉.21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3):89-95.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16.03.017
夏鹏翔, 刘慧.当代日本教师教育评价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18, 38(1):137-141.
饶从满.变动时代的日本教师教育改革:背景、目标与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 2014, 36(8):1-7.
李佳丽.芬兰"研究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8, 40(6):52-58. doi: 10.3969/j.issn.1003-7667.2018.06.007
饶从满,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 2000(5):86-92. doi: 10.3969/j.issn.1001-6201.2000.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