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惯性教学"反思——课堂视角中的素质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1):24-27. doi: 10.3969/j.issn.1001-5744.2001.01.004
|
杨小秋."惯例"与"异例":有效教学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 2012(4):60-63.
|
冯娅妮.教育惯性论[J].教学与管理, 2014(11):1-4. doi: 10.3969/j.issn.1004-5872.2014.11.001
|
潘军.双一流建设的路径演化:一个制度创新的论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2):23-29.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18.02.004
|
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Z].6版.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638.
|
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 上[Z].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M].贺麟, 王太庆, 等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36-37.
|
顾明远.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教育研究, 2018(5):4-8.
|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上[Z].增订合编本.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 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5-26.
|
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7(12):68-74.
|
郑彩国.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知识转型[J].教育探索, 2007(11):74-75. doi: 10.3969/j.issn.1002-0845.2007.11.039
|
耿文侠, 陈震.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7(6):71-73. doi: 10.3969/j.issn.1002-4808.2007.06.023
|
杜刚.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消解[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13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