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肖前, 编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4.
|
程胜.课堂教学交往缺失浅析[J].教学与管理, 2002(10):7-9.
|
李小红.论我国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场与失当[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24(13):56-59.
|
宋学欣.当前课堂交往异化原因及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 2010, 7(4):45-49.
|
苏春景.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根源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1(8):45-48.
|
姚炎昕.课堂教学交往的误区及应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2):50-51. doi: 10.3969/j.issn.1674-5884.2012.02.018
|
赵恕敏, 秦弦, 纪德奎.课堂隐性文化与师生交往:影响、问题与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25):61-64.
|
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 王承绪, 编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65.
|
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78.
|
王孺童.道德经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3.
|
易连云.面向学校德育的言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
杨天才, 张善文.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1.
|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87.
|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刘要悟, 柴楠.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教育研究, 2015, 35(2):102-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