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 王寰安.对减负政策盲点和负效应的反思——基于北京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7(3):30-33.
STEVENSON D L, BAKER D P.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2, 97(6):1639-1657. doi: 10.1086/229942
BRAY M.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lanners[M].Paris, IIEP of UNESCO.1999: 97-99.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 1997(6):18-19, 24.
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9):44-48. doi: 10.3969/j.issn.1007-8495.2007.09.004
薛海平, 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 2009(1):39-46.
钟焦平.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N].中国教育报, 2018-01-08(1).
布迪厄, 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 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133-134.
郭凯.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 2005(16):33-37.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286.
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 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49-64.
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95-97.
王金娜.减负如何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从"水龙头理论"反思小学生"减负"的政策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 15(3):75-80.
杨柳, 张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负"政策的历史回溯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 2019(2):13-21.
吴岩.教育公平视角下初中阶段教育补习现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教育研究, 2014, 35(8):75-84.
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95.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组, 曾晓东.补习: 正规教育难以走出的影子——教育热点系列调研报告之二[N].光明日报, 2010-02-04(11).
薛海平.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3):47-69, 188-189.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15.03.004
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结果[EB/OL].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8-01/01/content_300881.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EB/OL].(2018-07-24)[2019-07-12].http://www.eachina.org.cn/shtml/4/news/201807/1749.shtml.
胡咏梅, 王亚男.中小学生家庭对子女课外教育的投资及效果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167-188. doi: 10.3969/j.issn.1004-9142.2019.05.019
陈全功.补习教育的地域延展及其社会效应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2, 34(3):42-46.
胡咏梅, 范文凤, 丁维莉.影子教育是否扩大教育结果的不均等——基于PISA 2012上海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3):29-46+188. doi: 10.3969/j.issn.1671-9468.2015.03.003
郭振有."减负"的难为与可为[J].中国教育学刊, 2009(4):1.
胡卫.减负新攻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