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青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评估[J]. 统计与决策, 2006(14):102-104.
曹新向. 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比较研究[J]. 人文地理, 2007, 22(1):18-22.
陶少华. 重庆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4, 35(4):120-123.
冯佺光, 赖景生. 山地化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协同开发研究——以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庆市东南翼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5):557-561.
于世杰.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途径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28):60-61.
杨江民, 唐世刚. 渝东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4):93-97.
李赛男, 李孝坤, 秦娟, 等. 基于贫困度与旅游资源耦合关系的旅游扶贫模式探讨——以渝东南地区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4):508-512.
冯伟林, 陶聪冲.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6):157-163.
丁建军, 朱群惠.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 旅游学刊, 2012, 27(2):52-61.
王学峰, 张辉. 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12):203-208.
冯学钢, 王晓云, 杨昇. 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研究[J]. 旅游论坛, 2009, 2(1):62-66+81.
朱云峰, 李祥妹.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及动态演化分析——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10):1268-1272.
王冠孝, 梁留科. 山西省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9):203-208.
杜焱.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测度与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6):176-181.
杨晓霞, 田盛圭, 向旭,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潜力评价[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5(4):111-117.
田里, 唐夕汐, 王桀. 区域旅游发展潜力动态测度——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6):738-743.
周亚. 多属性决策中的TOPSIS法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马丽君, 孙根年, 黄芸玛, 等. 城市国内客流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分析[J]. 经济地理, 2011, 31(4):68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