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徐树芸.贵州十种民族药的应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 8(6): 73-78.
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S].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3.
邓士贤, 王德成, 王懋德, 等.滇杠柳甙的强心作用[J].药学学报, 1964, 11(2): 75-79.
陈庆, 靳凤云, 陈华国, 等.苗族黑骨藤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5(3): 163-165.
陈庆, 陈华国, 靳凤云, 等.苗药黑骨藤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二)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6(1): 49-51.
李晶晶, 代云龙, 杨耀敏, 等.黑骨头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1): 35-36.
WANG Jin, WANG Cui-fang, CHEN Jin-xiong,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eriploca forrestii and Their Cytotoxicity Activity [J].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09, 34(24): 3214-3216.
张援虎, 王锋鹏.杠柳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 15(2): 157-161.
黄爽.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2: 342.
张重义, 林文雄, 林瑞余.中国道地药材研究现状与展望[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7, 3(4): 258-262.
孙巍, 刘虹, 杨虹, 等. HPLC测定强心胶囊中杠柳毒苷的含量[J].中成药, 2007, 29(2): 299-301.
张宏, 袁德彬, 赵爱萍. HPLC测定不同产地黑骨藤中杠柳苷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 2012, 32(2): 241-244.
朱欣婷. 黑龙骨的化学成分研究[D]. 贵阳: 贵州大学, 2007.
刘苋, 石丹, 钟可, 等.黑骨藤的质量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7(S1): 110-111.
陈华国, 周欣, 曹桂红, 等. HPLC测定黑龙骨中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10): 1284-1286.
齐蕴清.浅谈中药材的道地性[J].山东中医杂志, 2009, 28(1): 59-60.
刘虹, 杨虹, 郭俊华, 等.杠柳不同部位的杠柳毒苷含量[J].中药材, 2006, 29(7): 656-657.
陈志军, 查书平, 高阳华, 等.重庆市日照时间变化规律和特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7(2): 55-59.
韩宁宁, 郑芳.不同采收期忍冬藤中马钱苷含量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3): 47-49.
杨丽.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