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谟烈.乡村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7:4.
赵质宸.乡村教育概论[M].北京:京城印书局, 1933:1.
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J].近代史研究, 2002(2):259-289.
《新华大字典》编委会. 新华大字典[M]. 第3版·彩色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5: 9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6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955.
王培祚.乡村社会与今后之乡村教育[J].山东民众教育月刊, 1934(3):15-54.
刘冠生.城市、城镇、农村、乡村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54-57.
庞守兴.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国家统计局.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EB/OL]. (2008-07-12).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0610/t20061018_8666.html.]
成尚荣."超越", 引领乡村教育的"永远"[J].江苏教育, 2011(5):30-32.
杨晓军.区域视野中的乡村、学校与社会:清末民初东北乡村教育研究(1905-1931)[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20.
吴亚林.农村教育发展:概念重建与制度设计[J].郑州师范教育, 2015(3):6-9.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云南一个贫困民族乡的发展人类学探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26.
徐辉, 黄学溥.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
李建兴.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史[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6:36.
张传燧.中国农村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别必亮.我国古代农村教育的历史透视[J].教育与职业, 1994(12):18-20.
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4.
周谷平, 陶炳增.20世纪乡村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5):46-51.
茅仲英, 唐孝纯.余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53.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146-149.
姜兴雷.中国革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126.
李春涛.海丰农民运动及其指导者彭湃[J].晨光, 1924(4).
戴伯韬.解放战争初期苏皖边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8.
李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战略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98-105.
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 2008(5):56-60.
薛晓阳.乡村伦理重建——农村教育的道德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2):8-15.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278-293.
姚荣.从"嵌入"到"悬浮":国家与社会视角下我国乡村教育变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4):27-39.
王肃元, 姚万禄, 付泳.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61.
李少元.农村教育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11.
方苞.齐民四术[M].北京:中华书局, 1986:2.
王志民, 黄新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考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123.
马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