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霭堂.语音演变的理论和类型[J].语言研究, 2004(2): 1-13.
陈保亚.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30-34.
意西微色·阿错.藏汉混合语"倒话"述略[J].语言研究, 2001(3): 109-126.
陈保亚.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 43-50.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5.
李云兵.语言接触对南方一些民族语言语序的影响[J].民族语文, 2008(5): 17-34.
曾晓渝.从汉借词看侗台语的送气声母[J].民族语文, 2009(2): 29-34.
徐世璇.土家语语音的接触性演变[J].民族语文, 2010(5): 3-10.
徐荣. 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2.
王洪君.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 2007(2): 3-23.
胡松柏, 王应乐, 葛新, 等.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1898-1998[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王洪君.文白异读、音韵层次与历史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22-26.
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81.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164-166.
吴福祥.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J].古汉语研究, 2013(3): 59-71.
李如龙.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J].青海民族研究, 2013(4): 163-166.
林华勇, 李雅伦.廉江粤语"头先"和"正"多功能性的来源[J].中国语文, 2014(4): 317-325.
柯理思. 客家话里表示"暂时VP吧"、"先VP再说"的句末形式"正"[C]//谢栋元. 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黄婷婷. 丰顺(三汤)客家方言助词研究[D]. 广州: 中山大学, 2009.
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龚娜, 罗昕如.湘语在广西境内的接触与演变个案研究--以广西资源话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2): 115-118.
喻遂生. 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G]//语言学论丛: 第15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185-214.
张一舟, 张清源, 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1: 34-41.
王春玲.西充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28-31.
黄雪贞.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J].方言, 1986(2): 116-122.
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293.
张桃. 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4.
吴福祥.结构重组与构式拷贝--语法结构复制的两种机制[J].中国语文, 2014(2): 99-109.
兰玉英, 蓝鹰, 曾为志, 等.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董同龢.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6: 158.
陈秀琪.语言接触下的方言变迁--以台湾的诏安客家话为例[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6, 7(2): 417-434.
何耿镛.客家方言语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 73.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2-73.
罗昕如, 刘宗艳.方言接触中的语序个案考察--以桂北湘语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3): 81-86.
袁家骅, 等.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3: 142.
彭晓辉."们"的竞争演变过程:汉语语法的词汇扩散[J].南开语言学刊, 2010(2): 121-128.
李如龙, 张双庆, 等.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 441.
温昌衍.客家方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177.
庄初升, 黄婷婷.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229.
李小华.闽西永定客家方言虚词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吴福祥.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中国语文, 1998(6): 452-462.
余霭芹. 语法演变中的词汇--汉语语法的词汇扩散[G]//黄家教. 汉语方言论集. 陈世民, 译.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王洪君.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J].方言, 2009(3): 204-218.
吴福祥.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J].民族语文, 2008(1): 3-18.
林华勇.廉江粤语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69-170.
钱乃荣.SOV完成体句和SVO完成体句在吴语中的接触结果[J].中国语文, 2011(1): 53-56.
江荻.回辉语揭示的语言接触感染机制[J].民族语文, 2010(6): 19-26.
林华勇, 李雅伦.贵港粤语"开"的多功能性及其来源[J].现代中国语研究, 2014(16): 1-11.
吴福祥.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 2009(3): 1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