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昌.道家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8(1):70-79. doi: 10.3969/j.issn.1008-9853.2008.01.013
|
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J].文学评论1989(2):71-80.
|
樊星.当代新道家——"当代思想史"片段[J].文艺评论, 1996(2):27-36.
|
杨泽波.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蕴——以孟子为中心[J].天津社会科学, 2006(2):48-51. doi: 10.3969/j.issn.1002-3976.2006.02.011
|
老子道德经注[M].王弼, 注; 楼宇烈, 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66.
|
庄子注疏[M].郭象, 注; 成玄英, 疏.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100.
|
魏雅华.踏破人间写坎坷——贾平凹访谈录[N].南方日报, 2002-08-12.
|
张卫中.张炜小说中的道家精神[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62-66. doi: 10.3969/j.issn.1007-6425.2004.01.019
|
基亮.关于《古船》叙事形式的分析[J].小说评论, 1988(5):33-37.
|
阎连科.耙楼系列(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2.
|
祝东平, 刘富华.生命意义的消解——从《朝着东南走》到《受活》[J].名作欣赏, 2006(22):47-49.
|
苏童.把你的脚捆起来[J].上海文学, 1995(5):42-46.
|
廖述务.韩少功研究资料[G].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70.
|
韩少功.马桥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
夏豫宁.论贾平凹《老生》中的死亡叙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12):196-201.
|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增订本.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10.
|
郜元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古船》重读[J].当代作家评论, 2015(2):9-24.
|
张炜.独药师[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6(4):4-90.
|
玄子.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5:46.
|
刘保亮.河洛道家文化与河洛文学[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1-3. doi: 10.3969/j.issn.1674-5035.2011.02.001
|
胡河清.论格非、苏童、余华与术数文化[J].当代作家评论, 1992(5):36-42.
|
季红真.宇宙·自然·生命·人——阿城笔下的"故事"[J].读书, 1986(1):4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