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殷历谱[M].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7.
|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
李宗焜.卜辞所见一日内时称考[G]//中国文字: 新18期.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94: 173-208.
|
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8.
|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所见夜间时称考[M]//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6: 178-193.
|
黄天树.殷墟甲骨文白天时称补说[J].中国语文, 2005(5):447-453.
|
邓飞.商代甲金文时间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三卷:卷中[M].东京:东方学会, 1927.
|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 1998:235.
|
黄天树.殷代的日界[M]//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165-177.
|
裘锡圭.释"木月""林月"[M]//古文字论集.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85-89.
|
于省吾.释湄日[M]//甲骨文字释林.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121-123.
|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史语所, 2004.
|
郭沫若.卜辞通纂[M].东京:文求堂书店, 1933:89.
|
陈剑.释造[G]//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第1辑.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55-100.
|
陈邦怀.《小屯南地甲骨》中所发现的若干重要史料[J].历史研究, 1982(2):126-130.
|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55.
|
常正光.辰为商星解[G]//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第10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141-146.
|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59.
|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 1981:241.
|
黄天树.释殷墟甲骨文中的"羞"字[G]//古文字研究: 第25辑.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20-24.
|
于省吾.释大采小采[M]//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北京: 北京大业出版局, 1943: 33.
|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 1996:1091.
|
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 1985:159.
|
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73.
|
宋镇豪.试论殷代的记时制度[C]//胡厚宣.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阳: 殷都学刊编辑部, 1985: 309.
|
宋镇豪.释督昼[G]//甲骨文与殷商史: 第3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41.
|
明义士.甲骨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6.
|
林沄.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的研究[G]//古文字研究:第13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6:25-39.
|
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M].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33.
|
胡厚宣.甲骨六录[M].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5.
|
李学勤, 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
裘锡圭.论"历组卜辞"的时代[G]//古文字研究: 第6辑.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90.
|
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C]//第六届古文字学年会论文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986.
|
李学勤, 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新论[J].中原文物, 1990(3):37-44.
|
林沄.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G]//古文字研究: 第9辑.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111-154.
|
丁军伟.由字形演变看殷墟甲骨两系说[G]//中国文字研究: 第25辑.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7: 45-50.
|
张志强.《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所见新材料与"两系说"的运用[J].古汉语研究, 2016(1):46-58.
|
马云霞.语篇视角下的对立意义建构[J].外国语文, 2018(2):84-91. doi: 10.3969/j.issn.1674-6414.2018.02.012
|
杨竣淇.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J].艺术科技, 2016(4):134. doi: 10.3969/j.issn.1004-9436.2016.04.114
|
邱庞同.商周战国饮食史纲[J].中国烹饪研究, 1996(3):1-16.
|
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 1987:367.
|
潘艳艳.论转喻思维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文, 2017(2):127-131. doi: 10.3969/j.issn.1674-6414.2017.02.020
|
赵继政, 陈春菲, 周榕.概念隐喻对中英双语者隐喻表达理解的中介效应探析[J].外国语文, 2018(1):81-87. doi: 10.3969/j.issn.1674-6414.2018.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