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学元, 蔡文君.浅析羌族丧葬礼俗中蕴含的爱的教育及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77-81.
|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分析[M].范丽珠,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9.
|
特纳.仪式过程: 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 柳博赟, 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29-131.
|
王静.人类学视野中的"仪式"与"文化展演"[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6):32-37. doi: 10.3969/j.issn.1003-6873.2009.06.008
|
王铭铭.象征的秩序[J].读书, 1998(2):59-67.
|
荣新.仪式象征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鲁西南丧葬纸扎为例[J].民俗研究, 2014(3):104-113. doi: 10.3969/j.issn.1002-4360.2014.03.013
|
华琛.中国丧葬仪式的结构——基本形态、仪式次序和动作的首要性[J].历史人类学学刊, 2003(2):98-114.
|
彭牧.同异之间:礼与仪式[J].民俗研究, 2014(3):5-14. doi: 10.3969/j.issn.1002-4360.2014.03.001
|
李玉洁.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定型[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4):52-59.
|
周飞舟.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J].社会, 2015(1):26-48.
|
李景林.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J].中国社会科学, 2004(2):109-119.
|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 冯钢, 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118.
|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M].张建国, 李力,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128.
|
秦晖, 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0:95.
|
贺雪峰.关中村治模式的关键词[J].人文杂志, 2005(1):139-146. doi: 10.3969/j.issn.0447-662X.2005.01.027
|
杨华.隐藏的世界:农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241.
|
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15.
|
杜鹏."面子":熟人社会秩序再生产机制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6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