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 2018(1):1-8. doi: 10.3969/j.issn.1004-454X.2018.01.001
|
王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 2018(4):17-20.
|
关健英.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船山学刊, 2016(1):43-48. doi: 10.3969/j.issn.1004-7387.2016.01.008
|
李秀敏, 刘春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81-85.
|
严庆, 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5):14-18.
|
王文光, 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 2018(2):70-74. doi: 10.3969/j.issn.1001-778X.2018.02.008
|
俞祖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J].河北学刊, 2018(4):53-62.
|
平维彬, 严庆.从文化族类观到国家民族观的嬗变——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J].贵州民族研究, 2017(4):1-6.
|
赵刚, 王丽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解读[J].湖湘论坛, 2017(1):106-112. doi: 10.3969/j.issn.1004-3160.2017.01.018
|
马进.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N].中国民族报, 2018-04-20.
|
孙秀玲.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J].红旗文稿, 2016(10):29-30.
|
赵红伟.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8(1):20-25.
|
陈丽明.关系理性: 一种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视角[N].中国民族报, 2018-08-10.
|
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1-6. doi: 10.3969/j.issn.1001-5140.2015.03.001
|
姚宇.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8(1):76-82.
|
刘柳.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2):67-73.
|
刘在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例[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1):36-38.
|
张立辉, 许华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5):214-217.
|
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J].学术界, 2017(2):86-96. doi: 10.3969/j.issn.1002-1698.2017.02.007
|
刘吉昌, 金炳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1):28-33.
|
曹水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8.
|
徐海燕.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讨——以俄罗斯的经验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 2018(3):32-38. doi: 10.3969/j.issn.1003-8477.2018.03.005
|
张殿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路径[N].中国民族报, 2018-05-11.
|
闵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N].中国民族报, 2018-05-15.
|
陈立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J].民族研究, 2008(5):16-24.
|
陈立鹏, 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 2010(1):5-13.
|
舒松.新中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回顾[J].民族教育研究, 2013(2):42-47. doi: 10.3969/j.issn.1001-7178.2013.02.009
|
徐柏才, 崔龙燕.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 2015(5):5-11.
|
斯大林.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M].李立三, 等译.北京: 五十年代出版社, 1950: 33.
|
张先亮, 苏珊.语言认同: 通往语言和谐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2-06.
|
李迎迎.评析俄罗斯语言政策调整的新变化[J].民族教育研究, 2016(1):110-114.
|
王维华, 王维中.国家认同视野下的民族双语教育——基于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57-62.
|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Blackwell Ltd, 1991:154.
|
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7.
|
姚纪纲.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41.
|
张雪雁.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现代国家认同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1-5140.2013.05.018
|
宋晓丹.交往理性规约工具理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转型及其中国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153-160.
|
林奇富.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现代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如何塑造、巩固和强化现代国家认同[J].学习与探索, 2016(8):66-73.
|
曹爱军.社会分化、政策调节与族际整合[J].广西民族研究, 2016(1):23-28. doi: 10.3969/j.issn.1004-454X.2016.01.004
|
廖毅, 张薇.法国民族融合与教育优惠政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171-176. doi: 10.3969/j.issn.1001-5140.2016.06.029
|
彭谦, 李阳.坚持共享发展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7(3):20-24.
|
毛力提·满苏尔.40年:民族教育变化翻天覆地[J].中国民族教育, 2018(11):18-21.
|
司永成.民族教育政策法规选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下达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招生来源计划的通知[EB/OL].(2003-05-06)[2019-0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moe_751/200305/t20030506_77934.html.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编制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民族班等招生计划的通知[EB/OL].(2016-03-10)[2019-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moe_751/201603/t20160316_233800.html.
|
新华网.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详解[EB/OL].(2015-08-27)[2019-04-18].http://www.news.cn/talking/20150827a/index.htm.
|
王颖.民族区域自治的丰硕成果——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 2006(1):97-101. doi: 10.3969/j.issn.1001-5558.2006.01.012
|
张艳.云南教育自治法规合法律性研究[D].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75.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81-1015904016.htm
|
陶天麟.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5:375.
|
马文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其战略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 2014(3):98-10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8-08-06)[2019-03-18].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qg/index3.html.
|
王颖颖, 陈立鹏.民族团结教育20年[J].中国民族教育, 2014(3):15-18.
|
严庆, 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 2007(1):50-56. doi: 10.3969/j.issn.1001-7178.2007.01.011
|
刘云山.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N].人民日报, 2009-08-26.http://www.cqvip.com/Main/Detail.aspx?id=32021668
|
徐柏才.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5-8. doi: 10.3969/j.issn.1672-433X.2013.01.002
|
焦敏.习近平"守望相助"思想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3):24-27. doi: 10.3969/j.issn.1672-433X.2017.03.008
|
何立华, 成艾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特征、变化及影响——基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民族研究, 2016(6):23-38.
|
高向东, 王新贤.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变动研究——基于1953-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民族研究, 2018(1):58-69.
|
何立华, 成艾华.民族地区省际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58-65.
|
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9)[2019-04-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
陈恩伦.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教育立法的经验及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4):160-164.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2018-12-26)[2019-04-17].http://www.gxzf.gov.cn/zwgk/flfg/dfxfg/20181226-728703.shtml.
|
陈云.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定位与推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2):10-14. doi: 10.3969/j.issn.1672-433X.2017.02.003
|
严庆, 王锋, 姜术容.关于我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以对十五所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6):157-163.
|
彭寿清, 张大友, 李武亚.武陵山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生态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127-131.
|
周真刚.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5(2):222-229.
|
成刚, 袁梨清, 周涛.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规模与结构研究[J].民族研究, 2017(6):3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