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29.
|
何越鸿.《围城》中的典型修辞话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23-125.
|
王银平.《围城》中隐喻的表征与英译[J].语文建设, 2016(3):51-52.
|
苏雅, 肖辉.仿词翻译的语用学解读——以《围城》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4-89.
|
黄莉, 竺建新.论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书写[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2):89-97.
|
张春泉.《围城》中的"激问"句组——兼析交往理性的"围城"[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2):1-6.
|
李气纠, 张建佳.施喻者构建隐喻的自我驱动性与隐喻的审美表达——以《围城》隐喻构建的解读为例[J].外国语文, 2012(4):91-94.
|
戴建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幽默话语中本源概念的英译——以《围城》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4):58-63.
|
张春泉.钱锺书《围城》中科技术语的语用价值[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16-23.
|
袁晖.试论语体的交叉渗透及其社会因素[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0(1):55-60.
|
许钟宁.语体交叉渗透的语用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1):435-439.
|
张玉玲.语体交叉渗透的类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67-70.
|
严小香.论《年青的时候》中的语体交叉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0-13.
|
陶家俊.现代风中的伦敦文学景观:重构钱锺书牛津英文笔记中的英国现代文学场[J].外国语文, 2019(5):38-45.
|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
廖华英, 石立林.科技术语的符号及语符互文性研究——以plasma的定名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 2010(3):34-37.
|
袁宜平.科技术语译名的接受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4):83-86.
|
信萧萧.新世纪以来科技术语的"消亡"举隅[J].中国科技翻译, 2016(4):6-9.
|
张明亮.钱锺书修改围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6.
|
钱锺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364.
|
夏征农, 陈至立, 主编; 杨雄里, 等编著.大辞海:生命科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
夏征农, 主编; 李大潜, 等编著.大辞海:数理化力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
夏征农, 陈至立, 主编; 谈敏, 从树海, 编.大辞海:经济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术语知识服务平台上线——术语在线(termonline.cn)[J].中国科技术语.2016(4):65.
|
温昌斌.略论人文社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10):110-116.
|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
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4-8.
|
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 王彤福, 杨自俭, 译.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13-19.
|
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J].当代修辞学, 2010(5):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