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0 Volume 7 Issue 4
Article Contents

Tingting LI, Zhisong TANG.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Among th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alue, Dilemma and Path[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4): 27-3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4.004
Citation: Tingting LI, Zhisong TANG.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Among th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alue, Dilemma and Path[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4): 27-3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4.004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Among th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alue, Dilemma and Path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13/11/2018
    Available Online: 15/07/2020
  • MSC: G715

  • In the context of "Made in China 2025"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return to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t present, the craftsman's spirit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unilaterally, while ignoring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se once neglected basic and key factors,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craftsman's spirit cultivation in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However, the reality reveals a real dilemma such 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raftsman's spirit, the low proportion of craftsman-typ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lack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craftsman's spirit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we will build a group of high-quality craftsm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manag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 加载中
  •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05-08)[2020-05-3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Google Scholar

    [2] 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5)[2020-05-31].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zfgzbg.htm.

    Google Scholar

    [3] 李克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3-05)[2020-05-31].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7zfgzbg.htm.

    Google Scholar

    [4]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14(22):66-69. doi: 10.3969/j.issn.1001-7518.2014.22.014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5] 张旭刚.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5):127-132. doi: 10.3969/j.issn.1008-0627.2017.05.025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6] 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职业技术教育, 2017(7):74-79. doi: 10.3969/j.issn.1008-3219.2017.07.015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7] 温霞.工匠精神: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追求[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4):87-91.

    Google Scholar

    [8] 薛茂云.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7(8):55-57.

    Google Scholar

    [9] 吴婷.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J].职教通讯, 2017(23):66-68. doi: 10.3969/j.issn.1674-7747.2017.23.023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Google Scholar

    [11] 王洪峰.高职院校考核激励问题研究[D].天津: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56-1013006005.htm

    Google Scholar

    [12] 张旭刚.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困囿与掘进[J].教育与职业, 2017(21):65-72.

    Google Scholar

    [13] 袁亮.以工匠精神涵养教师职业精神[J].教育现代化, 2017(4):76-77.

    Google Scholar

    [14] 张增田, 赵庆来.教师教育共同体:内涵意蕴与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132-135.

    Google Scholar

    [15] 马希才.职业院校教师践行"工匠精神"的意义与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1):17-19.

    Google Scholar

    [16] 陈新新, 韩玉.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培育工匠精神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18(10):66-69. doi: 10.3969/j.issn.1672-5727.2018.10.015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2399) PDF downloads(300)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Among th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alue, Dilemma and Path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Made in China 2025"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return to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t present, the craftsman's spirit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unilaterally, while ignoring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se once neglected basic and key factors,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craftsman's spirit cultivation in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However, the reality reveals a real dilemma such 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raftsman's spirit, the low proportion of craftsman-typ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lack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craftsman's spirit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we will build a group of high-quality craftsm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manag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出我国要“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大国地位,最终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1]。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又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3]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精益求精”,其本质体现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对产品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4]。新时代铸就我国制造强国之梦,需要重拾“工匠精神”,这是“中国制造2025”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5]。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但“德国制造”最开始却是“廉价、劣质、低附加值的代号”,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经历了屈辱记忆、觉醒蜕变、潜心制造、渗入基因的历史发展过程[6]。“中国制造”处于类似“德国制造”的历史转折点,新时期下我国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以极大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建设制造强国中坚力量的时代使命。

    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教师则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所在。但是,当下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仅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者——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发展。因此,本文抓住这一被忽视的问题,对其基础性、关键性因素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拓展了“工匠精神”研究的领域,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实践路径。

一.   培育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 新时期下“中国制造2025”呼唤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内在动力。从德国的历史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培育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从我国职业教育现实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工匠精神”,因此,培育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也是“中国制造2025”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既具有一般“工匠精神”的共性,即“一种职业素养和精神理念”,同时又具有其个性,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属性,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是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大国工匠的必备素养。

  •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在积极践行这一根本的教育任务。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以育人为根本,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是对高职院校教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在高职院校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育。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不良结果:一方面,高职学生只注重对自身技能的学习,缺乏对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塑造,造成学生职业技能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虽然重视对学生进行技能的传授,但常常忽视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内在需求,是从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出发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心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 “工匠精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曾留下许多工匠典故,如“四大发明”“鲁班造斧”等故事。在工业时代,大机器取代人工并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以手工为主要特征的“工匠精神”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至今日,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随着制造业升级,“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大众的视野。“工匠精神”的回归是时代的战略需求,高素质技能型的工匠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高职院校教师则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

    高职院校教师为我国的制造业领域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使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我国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而“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属性。大国工匠的培育,既需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塑造,同时也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目前,国家和社会都对高职教师职业素养高度关注,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水平,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需以“工匠精神”作为切入点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教育信念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7]“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根本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理念,是高职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认识,精益求精地对自身教学技艺和实际能力进行“匠心”锤炼,具备敬业和创新精神,持有追求极致的职业理念,等等。以“工匠精神”为突破口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将引领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成长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包括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提升,还包括教师的观念、态度和动机等方面的持续成长。因此。对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促进教师在职业观念、态度等方面的成长。通过培育“工匠精神”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引导高职教师具有‘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能够将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创新发展。”[8]

  •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者与践行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性的、深刻的,其教育效果具有权威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将直接影响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塑造的成败。新时期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型人才,这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而教师是实现培养质量提升目标的关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工匠型人才要求,这首先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否则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精神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专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幸福感下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这与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完全相悖,极大地消解了职业教育培养成效,进而导致学生在职业观上缺乏精神追求、在价值观上出现认识偏差等问题,如此下去,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担当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从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着手,工匠型教师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核心,从教师源头上注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才能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刻入学生的骨子里,为我国制造业培育大国工匠。

二.   培育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或者职业发展困境,是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前提。”[9]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塑造大国工匠之师。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教师自身和所处外在环境的影响。探究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及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 长期以来,受社会风气和价值导向的不良影响,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重视程度不够,对高职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缺乏持续的投入,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整体质量不高。另外,高职院校教师群体普遍缺乏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对“工匠精神”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教师群体曾被称为“教书匠”,这一词既说明教师群体的专业性,但也成为能力低下、不思进取和平庸的代名词。我国教育史上对“教书匠”的匠气批判,也让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忽视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塑造。从古至今,“工匠精神”的内涵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存在理解上的错位,缺乏对当代“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传承创新内涵的深入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更是缺少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虽然重视对学生作为“人”在生存技能方面的传授,但忽视了对学生作为“人”在精神需求方面的关怀。

  •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应该看到,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同普通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总体上还是相差甚远。

    首先,高职院校师资质量不高、师资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现状依然没有较大改变。有数据显示,2016年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为46.7万人,仅占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的23%[10]。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数量少,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更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教师来源于普通高校成长起来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并非受长期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型人才。最后,在遴选高职教师方面也缺乏严格的标准和准入制度,导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由此也带来高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虽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缺乏专业的实践技能,工匠型教师偏少等问题。

  • 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时期,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都在弘扬“工匠精神”,以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蓝图。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但在实践中缺乏培育大量工匠之师的体制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制度不完善,教师职后培养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发展要求与当下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现状存在很大差距。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深入企业等实践场地的机会比较少,极少有院校建立了与实践团体的岗位技能培训机制。普遍存在高职教师缺乏用以提升职业素养和锤炼自身专业技能的途径,也缺少一定的平台去展现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下的专业技能。在企业方面,校企合作模式不够完善,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化,企业中的工匠型人才到高职院校进行指导的实践机会较少,高职院校教师之间也缺乏沟通与学习的途径。其次,高职院校激励措施欠缺,教师进行“工匠精神”塑造的积极性不高。高职教师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于他们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却比较单一。”[11]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方面缺乏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重视,忽视对工匠型教师的培养。最后,社会以及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宣传与号召力度还不够。要形成人才辈出的工匠之师,需要全社会形成弘扬“工匠精神”、尊重技能型人才、崇尚精益求精和创新创造精神的社会风尚,并积极建立和完善培育工匠型教师的保障机制。

三.   培育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 在供给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工匠精神”呼之欲出。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和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战略措施,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工匠精神”的传播和传承是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例如:从观念上引导“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从结构上调整教师来源和数量,并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从管理与培养方面,建设工匠型教师团队,并推进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从制度方面,完善“工匠精神”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等。“工匠精神”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本文以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为起点和目的,从实践路径的几个维度来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

  • 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高职院校教师则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工匠之师。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源头上将教师“工匠精神”纳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体系当中,明确以培养工匠之师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将“工匠精神”作为其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观。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精神体现,具体表现为职业素养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切入点和主要途径。当前,“工匠精神”是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而存在的。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需从理念上将“工匠精神”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研究,从而引领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较以往有相应的提高,还包括教师的情感、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持续的提升。对高职教师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旨在促进教师在职业观念、态度等方面的成长。“工匠精神”不仅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还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新的内容。

  • 课堂教学是教育中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与学生所展开的双向互动活动,而课堂就成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高职院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积极回应新时代对以传承创新为内涵特征的“工匠精神”的呼唤。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提升以精益求精、传承创新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评价等方面入手。高职院校教师在拟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仅限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传授,同时还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作为教学任务之一。另外,将教学内容、“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教师既要从理论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在实践操作中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教师在传授学生方法和技艺的过程中,以炉火纯青的技艺、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以及传承创新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要秉持、守望‘工匠精神’,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12]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避免了传统教育模式中高职教师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高职教师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精益求精地打磨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取得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高职院校教师拥有了工匠情怀后,跟以往相比,会在观念、行动等方面焕然一新。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教师会自觉地以爱岗敬业的态度和追求极致的理念对待本职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教育工作对工匠型教师来说,是充满乐趣与挑战的,“工匠精神”有助于教师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13]

  • “教师教育共同体是由一群关注研究教师教育,并志在做好教师教育的个体或组织,基于一定的行业或专业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密的稳定的志同道合的团体。”[14]构建工匠型教师团体能够形成发展教师“工匠精神”的职业氛围,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激励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提升教师共同体的职业素养,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构建教师共同体,在团队中制订工匠型教师的发展规划,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推进校企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经验丰富的优秀工匠之师能够在工匠型教师的团体中树立好的榜样,带动教师群体共同发扬“工匠精神”,从而构建工匠型教师共同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构建互促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学生对教师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精益求精的实践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教师对自身“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兴趣为前提,高职院校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投入到职业生涯的学习中,由此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追求极致的态度精益求精地锤炼自身的技能,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匠心”锤炼。

  • 要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专业成长。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其显著特征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缺乏。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阶段性,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分阶段进行,并将其渗透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可以分为几个递进的阶段:从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到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接受,再到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纳入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必将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实践技能的重视。

    首先,在实践层面,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贯彻于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培训中,搭建技能竞赛的平台,鼓励高职教师参与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高职院校邀请知名专家分享和传授工匠之路的经历和经验,可以鼓励教师锤炼专业技能、开展创新创造活动以及激励教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次,动员全校教师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交流活动,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征文、演讲等,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激励教师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搭建的技能竞赛平台,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技能切磋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引领某领域的创新创造,从而促进工匠型教师素养的提升。

    最后,高职院校需要为青年教师成长为工匠型教师提供发展平台。高职院校要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教学比武、多媒体课件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中反复锻炼,使其教学能力快速提高[15]

  • “制度是高职院校教师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保证。”[16]高职院校要从校园文化和体制机制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以保障“工匠精神”的落实。对“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熏陶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在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从高职院校校园的实物如宣传栏等方面展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制度文化方面,主要从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工匠精神”的塑造;在精神文化方面,主要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校训内涵和价值认同等方面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在行为文化方面,主要从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技能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等方面体现以精益求精、传承创新为核心的“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教师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起着关键与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都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要响应时代号召,积极改革教师职称评价制度,要以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为主导思想,重视对教师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考核。因此,为培育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改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需要高职院校加大对教师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力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以培育“工匠精神”为主旨的年度考核制度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Reference (16)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