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1 Volume 47 Issue 3
Article Contents

CUI Yanqiang, DUAN Yu.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100 year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3): 38-48.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3.004
Citation: CUI Yanqiang, DUAN Yu.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100 year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3): 38-48.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3.004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100 year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13/01/2021
    Available Online: 01/05/2021
  • MSC: G640

  •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gone through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exploration period of the initial stag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period of great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period of intensive developmen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t has realized from scratch the adaptabl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on development to intension development, and built the world's larges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marks a magnificent epic. Learning from the basic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leadership and fou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 facing the profound and complex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we must adhere to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the path of intension development, the leading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er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quity.

  • 加载中
  • [1] 刘光. 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Google Scholar

    [2] 杨晓明. 高等教育政策问题研究[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11: 6-12.

    Google Scholar

    [3] 成仿吾. 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4.

    Google Scholar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5-02)[2020-12-03].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Google Scholar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中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34.

    Google Scholar

    [6] 余立. 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Google Scholar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68.

    Google Scholar

    [8] 栗洪武, 龙宝新. 陕甘宁边区教育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栗洪武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家, 2008(06): 3-6.

    Google Scholar

    [9]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99.

    Google Scholar

    [10] 张应强等. 中国教育改革40年: 高等教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132.

    Google Scholar

    [11] 习近平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EB/OL]. (2016-04-22)[2020-12-0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2/c_1118711427.htm.

    Google Scholar

    [12]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EB/OL]. (2015-09-10)[2020-12-06].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910/c40531-27565329.html.

    Google Scholar

    [13] 国家教委. 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3(2): 1-4.

    Google Scholar

    [14] 崔瑞霞, 谢喆平, 石中英.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概念来源、历史变迁与主要内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6): 1-9.

    Google Scholar

    [1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0-12-30)[2020-12-31]. http://www.gov.cn/xinwen/2020-12/30/content_5575462.htm.

    Google Scholar

    [16] 张晓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探索[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05): 120-127.

    Google Scholar

    [17] 范先佐.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105.

    Google Scholar

    [18]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9-11)[2020-12-06]. 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911/c64094-31858756.html.

    Google Scholar

    [19]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3-03-17)[2020-12-31]. http://www.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2924) PDF downloads(189)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100 year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bstract: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gone through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exploration period of the initial stag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period of great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period of intensive developmen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t has realized from scratch the adaptabl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on development to intension development, and built the world's larges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marks a magnificent epic. Learning from the basic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leadership and fou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 facing the profound and complex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we must adhere to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the path of intension development, the leading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er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quity.

  • 高等教育是国家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核心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办与领导高等教育的实践历程,大致可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起步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阶段以及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四个时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高等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筚路蓝缕到如今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带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回顾与总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新时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对于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创办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平民女校、安源党校、北京党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以及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等早期由中共领导人创办的干部培训性质的学校的基础上,延安时期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及中国女子大学和马列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反映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体现高等教育观念更新的典型代表,它们是延安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象征,为我国的抗日斗争培养出了为数众多的各级干部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也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力军。在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形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边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作为根本性指导思想,确立了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地位,开创性地实施了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干部教育为中心任务,并奠定了人才队伍建设在革命战争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我国高等教育在建立基本框架格局的同时也步入了探索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对旧中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接管、改造与升级。同时,出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家建设的需求,我国仿照苏联的教育体制对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学制、课程、院系设置进行了调整与改造。到1965年,全国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5所增长到434所,在校学生从11.7万人增长到67.4万人,高校专任教师从1.6万人增长到13.9万人[1]6,244。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高等教育实践探索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格局得到初步建立,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稳步发展,为党和成立初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紧缺的实用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恢复和整顿时期后,以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节点,拉开了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质量评估工作、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与探索,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改革也随之展开:在办学体制上,从以往政府包揽的办学体制初步转变为以公办为主,民办、民办公助与境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为辅的办学新格局;在管理体制上,通过召开一系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以共建、划转、合并、合作办学和参与办学等方式,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在投资体制上,改变了高等教育单一依靠国家拨款的局面,建立了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并建立了大学生缴费上学的制度;此外,在大学生招生就业制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到90年代末,为了满足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应对世界挑战,党中央适时作出了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决策,到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从1998年的108.4万人增长到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此次扩招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所实现的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次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一举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此外,党中央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对于重点大学与重点学科的建设,先后实施了"211工程"与"985工程",在整体上大幅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提升了办学水平。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伟大实践,以实现内涵式发展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全面开启。为此,党和国家先后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实践中,在深入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开启,以"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的质量革命工程以及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为代表的"四新"建设全面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从成熟走向卓越。到"十三五"收官之际,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比2012年提高21.6%,在学总人数达到4 002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百年来的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百年历史基本经验,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主要矛盾,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继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书写高等教育的壮丽史诗。

一.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我国国体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办与领导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鲜明的制度优势和体制特色的体现。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创办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同样坚持"教育为持久抗战服务,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正确方针[3],并开创性地实施了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经历了短暂的"校务委员会"领导时期,到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暂行规定》,决定"大学及专门学校采取校(院)长负责制。在校(院)长领导下设校(院)务委员会"[1]15。校长由党中央任命产生,对党中央负责。1961年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学校的党委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决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2]73。改革开放后,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进入确立发展时期,先后经历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制、校长负责制以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三个阶段。最终在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进入改进加强时期。党中央于2014年10月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意见》就党对高校"为何领导""领导什么""如何领导"进行了深入解答和明确规定,标志着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制度层面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

    从陕北公学所开创的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确立与完善,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发展实践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事实证明,无论在什么时期,只有坚持贯彻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教育事业才会实现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遭受挫折。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4]。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教育战线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一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重要抓手。为此,高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同时要注重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政工队伍,以不断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创办高等教育的历程中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为此,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的职责,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同时要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并严格标准、严格把关,选好配强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三要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同时统筹抓好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使党建工作成为高校办学治校的基本功。

二.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高等教育许多新的功能,但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始终是其最根本的功能,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在办学实践中重视的问题。早在创办陕北公学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意识到要将德育置于青年培养的首位,他在为陕北公学的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5]新中国成立前夕,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特别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同样将德育置于了文化教育政策的首位[6]8。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继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后,又在1985年3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至此,"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成为改革开放后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90年代我国开启市场经济转型后,我们党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进一步强化了德育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7]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德"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间的密切联系,立德树人的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连续出台和修订了大量重要政策文件,立德树人在新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展望新时代,立德树人要在继承和发扬党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长期性、持续性地推进和落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一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思想政治课程为关键,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特色,深挖其余各门课程的思政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把事实讲清、把道理讲实、把理论讲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增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二是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此,应努力办好师范教育,深化高校教师职称、人事等制度改革,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推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克服以"五唯"为代表的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把立德树人成效这一根本标准落实到办学的体制机制上来。

三.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建设全局。独特的历史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纵观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高等教育的历程,任何脱离我国国情,盲目借鉴和模仿他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尝试都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一流大学也从来离不开其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策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从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伊始,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正确办学方向。例如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抗大"以及延安大学,都是为了适应全国抗日形势的需求,造就抗战所急需的大批干部和专业人才而开设。它们在办学形式上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与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相适应的"干部教育模式"[8],成为党和边区人民一起创造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大学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迅速组建,强调高等教育向工农开门,努力实现大众化的人民教育,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117。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由此,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开启了系统化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基调,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实践在纵向上力度不断加强,在横向上的路径也不断拓宽,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首先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因此,在涉及高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高等教育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要把我国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教育传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我们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自信之源,把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向朝向。其次,我们要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高等教育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正是在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甄别与批判,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目标,探索更多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教情的办法。最后,我们要坚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现实都发生了变化。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四.   坚持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
  •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卓越高等教育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努力与追求始终主导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重点大学政策,从1954年到1960年,重点大学政策不断调整,在数量上由建设伊始的6所增加到64所,这些重点大学在师资调配、人员编制、基本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得到了来自国家的倾斜支持。改革开放后,1978年2月出台的《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重新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88所重点高校,同时对重点大学的领导体制做出了调整,突出重点大学的示范作用和使命,并强化了重点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10]。90年代以来,以"211工程""985工程"为代表的一流大学建设国家工程正式开启,其中,"211工程"为国家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基本体系框架,"985工程"则进一步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和改进。两大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郑重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1]由此,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2015年10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出台,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印发,"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采取了更加公平、开放和竞争的机制,其开展是对我国既有的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建设计划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向。

    事实证明,在重点大学建设的时代,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学龄人口规模庞大、建设经费有限、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的策略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要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成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选择,以探索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发挥其排头兵、领头雁作用,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奋进的标杆、学习的样板。

    在迈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我们一是要坚持中国特色。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12]这启示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一流大学的自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世界,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二是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我们要坚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考虑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以及培训体系等;其次,我们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高校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最后,要引导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使教师的职业更具有成就感和吸引力。三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也要注重完善教学体系,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并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

五.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区别于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通过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优化而激发其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向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长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所作出的重要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一表述首见于199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首先使现有学校达到合理的办学规模,同时进一步发挥学校的办学潜力,提高整体效益。"[13]随后在同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发布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1996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均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14],显示我们党在推动高等教育规模、数量发展的同时,开始重视高校内部各要素的结构性调整,以提升办学的效益与质量。90年代末以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高等教育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为了满足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应对世界挑战,同时考虑到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审时度势,积极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重点。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涵式发展"由此重新现身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分别提出要"推动"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指导性理念。近年来,"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得到不断丰富,衍生出了稳定规模、准确定位、特色发展、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要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事实上也赋予了内涵式发展以新的内容与更高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坚持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方位的必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建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替代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发展道路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在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高等教育实践之路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长远的良性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必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从静态、单维度、统一的质量观演变为发展性、整体性和多样化的质量观。要坚持通过不同的教育质量标准,引导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教育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要坚持持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要增强高校的创新发展能力。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化、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走创新驱动、质量优先、内生增长的道路,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国民生计发展重大问题,调整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布局,构建起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体系,做到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与"现代大学制度"的高度统一,是推进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和重要实践。对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坚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难题;必须坚持推动建立和实施大学章程,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坚定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完善教育法律规定的基本制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六.   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 惟有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实践史,就是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的高等教育改革史与发展史。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高等教育的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每一次改革创新都是在对前一时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进行分析、批判的过程中促进了高等教育理念上的革新和实践中的进步。例如在新中国诞生之初,通过不断探索建立起来的与我国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新生共和国的建设培养了各种急需的专门人才;1961年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澄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许多模糊认识,纠正了认识上的种种片面性,使全国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在经历了"教育大革命"的激进式改革后逐步回归正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在高等教育领域,以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起点,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例如在办学体制上,逐步建立起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增加高校活力的同时也拓宽了高校办学资金的来源渠道;对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则打破了高校内部的"平均主义",优化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对于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教育公平;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持续推动则在整体上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内涵式发展理念为指导,高等教育围绕管理体制、区域布局结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强调,"改革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15]进入新时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我国的角度看,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等教育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高等教育改革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向纵深推进,更需要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此,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我们要敢于向积弊痼疾顽症开刀,一方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机制、招生考试制度、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倡导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改革走入"深水区",敢于触及深层次的利益与矛盾,并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充分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要以教育评价指挥棒为抓手,坚定不移地破除教育评价中的"五唯"倾向,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高校回归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初心。

七.   坚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力量。当前,无论是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还是我国当前所处的新时代、产生的新需求、面临的新挑战,都决定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同时考验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服务能力、引领能力与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早在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各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就确立起了学用一致的办学导向,强调高等教育要解决中国问题。例如在延安大学的行政学院,首要的教学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实施革命政策教育,实施边区建设各方面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的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和边区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相结合[16]。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确定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方针之一,这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支撑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愈发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前进动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20世纪90年代以至21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7]。自此,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理念被牢牢地确立下来。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化,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目前,高校布局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产了80%以上的学术论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主力军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追赶中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适应,高校的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这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18]。迈向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要以成为面向世界、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国之战略重器为目标,成为提高国家经济社会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的战略引擎。为此,一是要强化对于高校科技工作的谋划,在加强高校的基础科学前瞻性布局的同时,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世界前沿科技领域,加快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前瞻性布局。二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高校技术创新体系,提供高质量技术供给。三要加强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同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四要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的有机结合,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五要发挥好高校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力军作用,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八.   坚持推动高等教育公平
  •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均等与利益补偿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一条主线。早在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党就明确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发展教育工作的方针,应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5。这事实上是一种通过倾斜性的政策来实现对于工农群体的照顾与偏向,在实践中,这种倾斜也适应了当时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早期的高等教育公平思想。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学术标准重新成为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凭证,意味着我们党在推动高等教育公平的过程中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原则,实现了拨乱反正。90年代末期,党中央积极实施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批适龄青年得以接受高等教育,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对于高等教育公平产生的新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十九大报告则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目前,我国不仅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六位一体的助学体系,还统筹教育资源,通过对口支援、扩大招生、省部共建等多种政策形式,重点向农村、贫困、边疆、民族地区实施倾斜式的、补偿性的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公平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对于教育公平的大力推动下,高等教育实现了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同时,我国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教育惠民措施落实落地,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始终制约着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在区域差距方面,我国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亟待改善;在城乡层面,二元的城乡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村地区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是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面临减少的压力;在校际层面,由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以及重点高校建设项目的存在,高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广大地方高校由于缺少投入与扶持,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新时代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需要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9]推动高等教育公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坚持推动高等教育公平,一是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针对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坚持通过对口支援、建立区域性高等教育共同体等方式,使高等教育政策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二是加快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强化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支撑引领,建成具备不同层次类型的一流大学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升级的步伐,使其得以合理定位,彰显特色。三是要坚持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于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招生比例,通过增加录取名额、实施专项招生计划等方式,进行定向招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

Reference (19)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