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2 Volume 48 Issue 4
Article Contents

LI Shujie, HUANG Xi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8(4): 191-20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4.019
Citation: LI Shujie, HUANG Xi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8(4): 191-20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4.019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Xiting
  • Available Online: 01/07/2022
  • MSC: B842

  •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is an endogenous power that promotes Chinese social progress and inherits culture. It is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henomenon.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guidance and direc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adhere to the facts.This study de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we utilized an intensity sampling method to obtain study participants and used open thematic interview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psychological components of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We analyzed the data with Nvivo 11 and summarized the original textual material in a bottom-up thematic hierarchy. The sub-themes were further refined to obtain hope, self-confidence, courage, and mindset.The four parts and their elements stratified confirmed the psychological components and a system of enterprising spirit, which closely connect and work together to generate the greater power, promoting individuals to forge ahead and achieve great goals.We have revealed a possible conclusion about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enrich this field.
  • 加载中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 2012: 677.

    Google Scholar

    [2] 张岱年.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1): 1-7.

    Google Scholar

    [3] 钱穆.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38.

    Google Scholar

    [4] 梁启超. 新民说·论进取冒险//饮冰室合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25.

    Google Scholar

    [5] 陈独秀. 敬告青年[M]//独秀文存.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 75-76.

    Google Scholar

    [6] 王登峰, 崔红. 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 心理学报, 2004(3): 347-358.

    Google Scholar

    [7] 柯江林, 孙健敏, 李永瑞. 心理资本: 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 心理学报, 2009(9): 875-888.

    Google Scholar

    [8] 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本土化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64-501.

    Google Scholar

    [9] 杨宜音. 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1-8.

    Google Scholar

    [10] 霍涌泉, 陈永涌, 郭祖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J]. 心理学报, 2013(11): 1305-1312.

    Google Scholar

    [11] 赵伶俐, 邓佳, 黄雪, 等. 《高校美育》课程对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 92-98.

    Google Scholar

    [12] 黄希庭, 郑涌. 心理学导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27-236.

    Google Scholar

    [13] LEVITT H, BAMBERG M, CRESWELL J, et al. Journal article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qualitative primary, qualitative meta-analytic, and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psychology: the APA publ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board task force repor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8(1): 26-46.

    Google Scholar

    [14]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04-111.

    Google Scholar

    [15] 杨莉萍, 亓立东, 张博.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饱和及其判定[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3): 511-521.

    Google Scholar

    [16] 杜刚, 黄希庭, 吕厚超, 等. 开放式主题访谈: 一种中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范式载体[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143-152.

    Google Scholar

    [17] BEVERIDGE W.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154.

    Google Scholar

    [18] 凯西·卡麦兹. 建构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 边国英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39.

    Google Scholar

    [19] 傅安国, 张再生, 郑剑虹, 等. 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质性探究[J]. 心理学报, 2020(1): 66-81.

    Google Scholar

    [20] 朱滢, 武锡洪.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7: 2-12.

    Google Scholar

    [21] 王登峰, 崔红.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 "性善-性恶文化"假设[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1-7.

    Google Scholar

    [22] 毕重增, 黄希庭. 自信心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1-5.

    Google Scholar

    [23] 于海波, 郑晓明, 许春燕, 等.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 线性与倒U型关系[J]. 心理学报, 2014(6): 807-822.

    Google Scholar

    [24] 程翠萍, 黄希庭. 我国古籍中"勇"的心理学探析[J]. 心理科学, 2016(1): 245-250.

    Google Scholar

    [25] VAN DOESUM N, VAN LANGE D, VAN LANGE P. Social mindfulness: skill and will to navigate the social worl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3(1): 86-103.

    Google Scholar

    [26] 赵志裕, 邹智敏, 林升栋. 文化与社会赞许反应: 社会个人互动的观点[J]. 心理学报, 2010(1): 48-55.

    Google Scholar

    [27] 权福军. 从宏大叙事到倾听个人发声——青少年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4): 17-22.

    Google Scholar

    [28] 黄希庭. 社区心理学导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 11-13.

    Google Scholar

    [29] 莱昂斯, 考利. 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M]. 毕重增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36.

    Google Scholar

    [30] 李树杰, 黄希庭. 《四库全书》中进取的心理学指标和维度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144-153.

    Google Scholar

    [31] 蔡华俭, 黄梓航, 林莉, 等. 半个多世纪来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10): 1599-1618.

    Google Scholar

    [32] RAND K. Hope, self-efficacy, and optimism: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differences[G]//In GALLAGHER M, LOPEZ S(eds.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op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45-58.

    Google Scholar

    [33] 肖倩, 吕厚超, 华生旭. 希望和乐观——两种未来指向的积极预期[J]. 心理科学, 2013(6): 1504-1509.

    Google Scholar

    [34] 王晓庄, 安晓镜, 骆皓爽, 等. 锚定效应助推国民身心健康: 两个现场实验[J]. 心理学报, 2018(8): 848-857.

    Google Scholar

    [35] SHANAHAN M, FISCHER I, RAND K. Hope, optimism, and affect as 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ectancies: 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roles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succes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20: 103903.

    Google Scholar

    [36] 蒋虹, 吕厚超. 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坚韧性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3): 321-327.

    Google Scholar

    [37] 刘孟超, 黄希庭. 希望: 心理学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3): 548-560.

    Google Scholar

    [38] 程翠萍, 黄希庭. 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1): 60-67.

    Google Scholar

    [39] 毕重增. 自信品格的养成[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 80-81.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Tables(2)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006) PDF downloads(108)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Xiting

Abstract: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is an endogenous power that promotes Chinese social progress and inherits culture. It is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henomenon.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guidance and direc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adhere to the facts.This study de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we utilized an intensity sampling method to obtain study participants and used open thematic interview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psychological components of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We analyzed the data with Nvivo 11 and summarized the original textual material in a bottom-up thematic hierarchy. The sub-themes were further refined to obtain hope, self-confidence, courage, and mindset.The four parts and their elements stratified confirmed the psychological components and a system of enterprising spirit, which closely connect and work together to generate the greater power, promoting individuals to forge ahead and achieve great goals.We have revealed a possible conclusion about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enrich this field.

一.   引言
  • 新时代呼唤进取心。祖国大地欣欣向荣,人才辈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模范杨善洲、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李雪健、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传奇校长张桂梅、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李保国、用焊枪“缝制”无缝天衣的特级技师姜涛……他们的故事感动着中国,引领着全社会见贤思齐、接续奋斗,也召唤着我们去进行研究。

    进取心是中国人的心理财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进取”的解释是:努力向前; 立志有所作为[1]。有两层含义:花大量精力和功夫以取得进步; 有做出成绩的动机和坚定的意志。体现出进取具有积极应对世事的思想和促进行为的动力。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进取进行解释和探究,以期能窥见其真谛。在文化领域,张岱年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精神,是中华文明数经劫难而终能延续的生命所在[2]。儒家文化主张进取,钱穆认为“儒家主进,道家主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3],梁启超认为进取冒险是中国人的大无畏精神[4],陈独秀认为进取是有理想抱负且敢于奋斗的精神[5],这些进取精神在文化上以人格构念的形式反映,以心理和行为呈现,形成了中国人的进取心。

    在我国的心理学领域,有一些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进取心作了探讨。王登峰等人在中国人人格的研究中,将进取视为对生活和未来坚定而充满信心的积极的人生和事业态度[6]; 柯江林等人对心理资本量表的开发中,认为进取是一种使个体有很高的个人抱负,并追求高目标的事务型心理资本[7]; 杨国枢等人提出乐观进取是个人现代性的因素之一,表现为乐观看待人类的进步,并积极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8-9]; 霍涌泉等人在探究乐观的实现途径中认为,进取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是由信心、希望、乐观、勇气等诸多正面因素构成的心态[10]; 在对人生价值观的研究中,赵伶俐等人认为进取是一种与消极退缩相反的积极人生态度,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11],涉及人们对人生价值进行积极地判断与选择,关系到个人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积极地认识和评价[12]。这些探讨有助于我们对进取心进行深入研究。

    进取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治、社会、教育、心理等多个领域。我们将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进取心的内涵进行深入探究,这是本文的主题。

二.   方法
  • 本研究遵循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原则,抽取那些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具体取样时采取强度抽样的策略,寻找能够为研究主题提供密集、丰富信息的个体作为受访者[13, 14]。在研究之初不拟定受访者人数,以资料饱和为准则,达到饱和意味着以当前所选定的分析视角,在当前所访谈和分析的资料基础上,进一步的访谈搜集不再能帮助我们对进取心内涵产生更深入的理解[15]

    在正式访谈之前开展了预访谈,预访谈对象主要是我国西南部和中部的人士共6名,正式访谈对象包含了全国多个地区的社会各界人士共27名(女性14名),年龄21-65岁(20-30岁7人,30-40岁10人,40-50岁7人,50-60岁2人,60岁以上1人),平均年龄37.1岁,标准差10.24。受教育程度初中至博士研究生,身份涉及创业者、企业管理者、公务员、社区干部等。

  • 访谈和资料的收集过程建立在开放式主题访谈[16]的基础上,又依实际情况作了调整和改进。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阶段。了解必备知识,确定访谈主题规划和问题预案。查阅相关文献,对进取心深入了解,结合其他相关理论做出既开放又有一定预设的访谈。访谈必须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没有理论,实践不过是习惯产生的例行工作,唯有理论才能唤起发明灵感,使其得以发展[17]

    (2) 开始阶段。消除受访者疑虑,使其放心投入交谈。尽量向受访者传递好奇、尊敬、真诚等态度,摆明自己学习者的姿态,建立好彼此的信任,让受访者认识到这次访谈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是一项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3) 主述阶段。访谈者鼓励受访者陈述,并把控访谈方向。访谈者在引出话题之后,倾听受访者陈述,做一个好听众,过程中适当引导受访者的陈述不偏离主题,又尽可能地让其充分陈述与进取心有关的内容,借此大量收集受访者对进取心的理解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

    (4) 交谈阶段。双方交流互动,访谈者对受访者提问和追问。在受访者陈述后,对其中有意义但未明确的信息进行提问和追问,要着重确认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和尽量深挖行为背后的意义解释,带着怀疑的态度将访谈深入,既怀疑受访者表述是否准确,又怀疑自己的预设是否符合实际。怀疑贯穿整个研究过程(访谈和资料分析)。

    (5) 回顾和结束阶段。回顾性提问,对信息查缺补漏,让受访者有一个补充或自我总结的机会。受访者的补充性回答有可能将没有问到但受访者觉得重要的观点呈现出来,从而形成闪光性的意外收获,甚至能构建出一个双方认可的“受访者理论”。之后,可选时机轻松自如地结束访谈。

    (6) 小结阶段。资料整理和访谈反思。在每一次访谈结束之后24小时内,访谈者将所访谈的录音转化为逐字稿,并整理其他信息,就访谈方式是否需要修改、访谈提纲是否需要调整等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为下一次访谈积累经验和准备资料。质性研究的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不能截然划分成两个研究阶段,而是呈现循环往复的特点[18]

  • 使用QSR Nvivo 11 (简称N11)质性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编辑、提炼主题和统计相关构念的频数等操作。基于主题分析的方法,采用螺旋式研究模式对资料进行质性分析,主题分析是对与研究内容相关的重要信息的抽象概括,该过程是一种借助句子或段落思考的方式,每一步骤都是研究者思考的过程。过程如下:

    第一,提炼初级主题。首先,对每一个受访者设置相应的编号(如S1、S2……S27);其次,研究者在N11软件中对导入资料中的词语、句子及段落内容认真阅读、斟酌和分析,以“进取心是什么”为研究核心,归纳反复出现的意义单元来确定参考点; 再次,对确定的意义单元不断提问“这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给相似的现象以同样的名字,分门别类来确定初级主题。研究者在这一过程中持开放的态度,给后期分析留下空间,以便形成最适合的归纳概念。该过程尽量纳入适当的心理学概念,以便合理地“延伸”质性资料的意义到更具心理学意义的解释[18]。提炼出来的初级主题是暂时的,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都会被反复修改以提高与高级主题的契合度。

    第二,提炼亚主题和主题。进行类属分析,将初级主题加以聚类,顺着维度与属性线索进行关联性联结,使零散的资料初步形成有机关联的整体[19]。初级主题概括了研究主题的客观事实或客观状态,通常范围广、内容多,属于各类不同的意义单元,需对内在联系进一步梳理归纳、整合聚集、分类处理。在关联性联结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了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几种方法。对初级主题中可能的关系具体化,使不同受访者的材料之间建立连贯性,形成整体。该操作使得初级主题的关联形式概念化,也使得分析的资料理论化。这一过程对进取心现象进行的客观分析包括但不限于:进取心是在什么情形下产生的?整个过程产生了何种变化?这些变化为何产生?整个过程聚焦于受访者背景、事件背景等,建立情景性的、主体间关系的意义和解释,作出一套具有情境契合性的进取心描述。

三.   主要的结果
  • 通过分析访谈文字稿,对进取心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高度抽象化概括后形成主题。根据我们的探究,当代中国人的进取心可能包含4个主题:希望、自信、勇气和涵养,每个主题又含有3个不同的亚主题。进取心各成分的主题分析分布见表 1

  • 对受访者的陈述进行主题分析所得到的主题即进取心的主要成分,得到的亚主题即进取心主要成分的亚成分。下面是受访者对进取心不同主题的主要陈述。

  • 有进取心的人对目标充满希望,这是一种持久的实现期盼、愿望或目标的信念,有进取心的个体对实现个人理想、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富强祖国是满怀希望的,这三者即是当代中国人充满希望,积极进取的三个主要亚主题,亚主题又各包含不同的初级主题。

    实现个人理想体现了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包含三个初级主题:理想能实现、付出有价值和努力有意义。理想能实现是受访者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是积极肯定的,适宜的目标加上努力奋斗,理想目标实现大有希望,如“我们是向目标去的,因为有目标那个愿景在那里,我们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S10)”; 付出有价值,自己的行事和作为对自己、家人或社会有看得见的作用,如“进取是为了实现自己价值,为了生活更有意义(S13)”; 此外,努力有长远的意义,能受到他人赞许和尊敬,能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如“在这一(进取的)过程当中,你会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事,是有意思的(S11)”。

    创造美好生活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生活中的目标,几乎都可以通过努力得以实现。包含三个初级主题:工作更好、生活质量更高、家庭更和睦。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可通过努力得以改善,如“只知道识字的能出去,能找到份工作,工资稳定,生活也稳定,当初就这个目标(S18)”; 自己能对家庭提供更多支持,生活质量能得到提高,如“所以努力挣钱可以提高一下自己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钱都是花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身上(S19)”; 家人生活满意度都能得到提升,能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如“家人们能够经常在一起,亲戚朋友们也经常走动,少了矛盾冲突,我也就觉得很幸福了,也就算是达到进取目标了(S6)”。

    建设富强祖国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充满希望,认为当前的社会充满希望,并愿意为之努力。包含三个初级主题:科技进步、国家富强和社会环境进步。人们能直接地感受到个人的努力和国家发展间的联结,如“科学技术、理科的那些科技(人才)更大地促进国家进步,他们以看得见的贡献推动国家进步(S12)”; 国家的经济措施、大众的辛勤付出推动国家越来越富强,如“国家以前一穷二白,现在国家比较富裕,人们也都是想往好处发展(S27)”; 国家变得更加文明和谐美好,人们感受到个体和国家都在努力推动社会环境进步,如“只要你努力进取,从个人来说的话,那么肯定能有更好的生活,往大的方面来说的话,那么也能让社会更加的和谐(S17)”。

    希望的三个亚主题符合“个我”“小我”和“大我”的划分。当代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中看到达成理想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在行动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进取力量。希望既关注个人的成功与成就等个人目标,也关注自己言行和目标的社会评价。个人背后的家庭、集体目标(“小我”目标)和社会、国家的目标(“大我”目标)在进取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反映出当代中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服从于“大我”目标[20]。建设富强祖国以宏观角度为个人形成价值引领,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个人理想从微观角度关注个人切实目标。从希望角度看,进取心是努力追求社会认同的价值目标的一种内生动力。

  • 有进取心的人是自信的,自信是对自己所知和所能具有的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断不疑虑,包括对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能力、价值、条件等做出正向认知与评价。进取心中的自信可以划分为相信自身潜力、相信社会支持、相信社会环境三个亚主题,亚主题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初级主题。

    相信自身潜力体现为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执行力和以往成功经验,包含三个初级主题:尊重自己的选择,相信能执行计划,成功经验的反馈。在做出决定前会深思熟虑,决定后则能坚持目标,认同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为之坚持努力,很少受别人质疑的影响,如“他对这个目标,对考公务员这个事,认为是对的,一定要考上,认准这一个目标了(S14)”; 在做决定的同时,会衡量是否能完成目标,最终的决定必定是建立在可执行基础之上,如“我从来没有质疑过我能不能学好……我真的不怀疑(S10)”; 这些确定的认识来自对自己的深刻认知和以往的成功经验、已获得的荣誉、得到承认的能力等,如“那么多证书放在那里呢,表明我以前做的还是可以的,所以现在做这个事情肯定也不会差(S20)”。

    相信社会支持指个体相信在自己努力过程中,亲近他人和家庭、自己的集体能给予自己支持,包含两个初级主题:相信亲近他人和家庭的支持和相信集体的支持。在奋斗中,亲近他人、家庭是自己的坚强后盾,在物质和心理上给自己鼓励,如“放宽心”“不用担心家里”“社会支持比较多,主要是家人对我的支持(S10)”; 集体则会提供必要的平台、培训、考察或晋升等机会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如“我也从来没有担心过,我的领导会不支持我(S4)”。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奋斗过程中所仰仗和可信任的支持力量,使得个人能安心地努力奋斗。

    相信社会环境指个人相信当前社会生存及发展模式,相信社会风气鼓励真善美,排斥假恶丑,政策、法律都会给予努力奋斗的人们保障。包含两个初级主题:相信社会风气和相信国家的政策法律。社会倡导积极进取,鼓励和赞扬努力向上的个体,如“我觉得进取心是当下那种新时代精神推动下的很具体的产物吧(S9)”; 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扶持和鼓励正当行为,打击违法乱纪,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努力,努力是能得到回报的、是有价值的,不愿得过且过混日子,如:“现在年轻人愿意来,就是政府提供了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机会啊,还有这的那样的一些机会(S23)”。

    自信的三个亚主题也符合“个我”“小我”和“大我”的划分。中国人对自己人(家庭、集体、国家)有较高的依赖[21],他人的支持、集体和国家的认可,能增强个人的信心。自信在相信社会支持和社会环境层面中,以社会心理或文化表达[22],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在中国人事业成就上有重要价值[23]。中国人进取的内生力量不只是来自于自己,还来自更广阔的人际,具有更强大的力量。从自信角度看,进取心是尽力发挥“自己”能力追求高价值目标的一种内生动力。

  • 敢,进取也; 有进取心的人充满勇气,敢于在困难和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甚至牺牲生命来排除障碍、战胜困难,实现既定目标。进取心中的勇气可划分为勇于尝试、坚持前行、勇于舍弃三个亚主题,亚主题又包含不同的初级主题。

    勇于尝试指敢于设定困难的目标和尝试挑战性事物,敢于开始、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屡次尝试直至成功。包含两个初级主题:不断尝试和挫而弥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克服恐惧,勇敢地去尝试,不怕失败,即使失败后也不气馁,吸取经验再次尝试,如“虽然目标比较难,或许会达不到,但是我还是要尝试,有勇气的成分在里面(S5)”; 把失败当作成长的契机,屡败屡战,在失败和尝试中不断地新生和成长,如“有的人失败了几次,他还是愿意坚持去努力,在失败中学习(S11)”。

    坚持前行指在困难或压力下不退缩不逃避,坚持前进。包含两个初级主题:勇于担当、坚持不懈。进取心的目标通常是充满困难且需持续努力的目标,个体要在困境中承担责任,在压力下解决问题,这是勇气的责任意识的体现,如“有些时候即使没有办法,必须你来承担的,你不能推托(S22)”; 持续的努力需要个人在挫折、困境和诱惑中坚忍不拔、顽强持久地追求理想目标,如“即使那种有了挫折,他也会稍微难受一下,但是他很快会被调整起来,会继续努力那种(S19)”。

    勇于舍弃,体现出进取心的勇气是有边界的,是捍卫社会正义的勇气。该亚主题包含三个初级主题:有所不为、纠错进步和勇于放弃。当意识到行为和目标不合时宜,能勇敢地放弃行动,坚持道义,有所不为,如“要能明白只有那些不正经的人会做坏事,自己要正经地(做事),听到歪路也不能走(S18)”; 若已经开始行为,能及时纠正、调整目标或停止行为,如“如果真的觉得东西不行,趁早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S12)”; 若已完成行动,能不贪恋到手的成绩,果断放弃,如“(我)发现昧良心的钱确实是不能赚的,也就没要(S11)”。

    勇气的三个亚主题包含了在任务开始前、执行中、结束后三个阶段的表现。不怕失败、勇于尝试使得个人敢于开始行动; 不逃避、不推卸,勇于承担,使个人坚持前行; 勇于舍弃使个人能坚持道义,有所不为。三者契合当今时代改革创新、坚忍不拔、敢于放弃的勇气[24]。勇气体现出进取心的意志要素,是一种理性和为善的力量。从勇气角度看,进取心是以正当方式,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努力达成理想目标的一种内生动力。

  • 有进取心的人是有涵养的,对世事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变化保持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进取心中的涵养包含忧乐安然、不卑不亢和务实权衡三个亚主题,亚主题又包含不同的初级主题。

    忧乐安然是在面对变幻的世事能保持乐观,坦然接受挫折和不如意,理解现实中有忧亦有乐,经苦难磨砺才能获得成功和快乐。该主题包含忧乐相生、化忧为乐和忧患意识三个亚主题。忧乐相生体现了中国人辩证的乐观思想,顺境中潜伏着危机,逆境下隐藏着契机,忧乐相伴相生,如“就算有的时候你没有达成目标,你转弯又是另外的天地对吧,好像没有那么绝对了(S10)”; 化忧为乐是通过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理想状态,想要好事情发生,就要积极主动应对困境,要勤劳、有付出、有善举,如“自己辛苦点也不怕,要让孩子去好学校,孩子学习好,(将来)大人省好多事(S7)”; 忧患意识是通过提前的努力把灾祸消除在萌发之前,确保积极的事件结果,有备无患,如“我就会提前预见了很多困难,我提前知道我跟人对接,他们的风格是什么样子?他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我该怎么规避东西?我反而就进步了(S24)”。

    不卑不亢是身处困境时,坦然认可不足和不利,对自己、他人和世事保持认可和积极的态度,不悲屈,也不傲慢,顺其自然静待时机。该主题包含接纳现实和把握当下两个亚主题。接纳现实是当我们无法改变自身的缺陷、社会的苦难,但可以转化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世事艰难和人生困顿的境地中维持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如“当一件事情,你必须得做,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去改变状况,你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认知(S13)”; 把握当下是在接纳现实之后继续努力,静待时机,相信困境是可以摆脱和可控的,如“我就想的是,反正我该做的事情,我要把它做好了,我再自己花时间去做我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样就都两不误了(S17)”。

    务实权衡是专注于问题本身,在顺境中保持清醒、谦虚务实,保持努力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该亚主题包含积极预期、务实理性和积极准备三个初级主题。积极预期是对未发生的事情能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过程和结果,即使过程中有困难和磨难也依然能保持强烈的目标趋近动机,远离消极情绪的困扰,如“他们都劝我别干了,但我坚持下去了,创业不易,困难只是暂时的,是黎明前的黑暗,坚持就是胜利(S3)”; 务实理性是聚焦于问题且保持积极的心态,从问题解决的角度采取行动,如“你走错方向了,你走得越远越久,你走得越快,错得越远,所以有时候你一定要停下来好好想想,不能一味地前进(S13)”; 积极准备就是持续提升力量,时刻做好准备,主要体现为学习和合作,学习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行为,以传承的方式积累应对各种情境的经验,获得技能或其他收益,中国的家庭,多会尽力让子女读书,上好学校,以期为子女和整个家庭带来更好的未来,如“我读了书才有这么点工作,所以我才让子女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S18)”,合作体现出人际合作在中国人中的重要性,进取所需要面对的多是有难度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困难或困境,这类困境多与社会高度相关,其解决通常有赖于合作行为[25],如“赚的钱也都是辛苦钱,他要跟朋友一起分,一起做才能赚更多钱(S12)”。

    涵养的三个亚主题包含了在变幻莫测的情境、逆境和顺境下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中华文化提倡保持宽广的心胸,平和地应对处境变幻,辩证地看待欢乐愁苦,鼓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乐思想,在进取心上体现为逆境中不卑不亢,静待时机,顺境中保持谦虚谨慎、积极准备的务实态度。中国社会既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但又强调个人内心的平和以及人际与社群间的和谐安稳,压抑个人过度嚣张地突显优点而破坏和谐[26],涵养成为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进取心的情感要素。从涵养角度看,进取心是无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积极心态并努力促进目标达成的一种内生动力。

四.   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 在人格探索中,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取向适宜探究不同的问题。在我们看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两者各有所长,不可偏废。量化研究以人格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为资料,用演绎法分析资料并试图解释人格的发展变化规律,质性研究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和解释人格结构、人格过程和人格适应等问题,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并发掘心理现象或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质性研究能得出相对周全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解释和描述,但这种解释和描述是有弹性的,因此质性研究不强调可靠性[14]。同时,量化研究注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结论的精确性,着重客观事实的测量,试图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质性研究注重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不强调对总体的代表性,注重个案与情境的关联性和互动性,研究结论比较符合实际,但研究通常基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特定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现象,难以得出普遍适用的一般规律,结果不要求太大的推广度[27]。量化研究虽然相对成熟,但只有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对人格现象做到全面的分析,对涉及人格的有关概念给出更加精准的操作性定义。质性研究遵循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注重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使用归纳法、重视研究关系和认为研究是演化发展的过程,它作为与量化研究不同的科学“范式”,两者构成了心理学研究“走路的两条腿”,但由于两者在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质性研究。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即研究的逻辑是否能有效地解决所要调查的问题,可以作为判断质性研究的标准[13]。什么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出发开展中国化的心理学研究,探究个体、集体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性质、结构、机制、规律等的真相,努力建构造福中国民众的心理学[28]。本研究所采用的开放式主题访谈方法对进取心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收集,访谈者与受访者相互作用明晰主题,避免了预先指定研究主题的限制,使得受访者能更开放地思考和陈述,也即访谈资料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 研究重视受访者对进取心意义的解释,从受访者的观点出发,以得出尽可能符合实际的解释。

    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尊重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事风格,不把中国人当作外国人来研究[28]。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严格检核提问的合理性,消除自身背景和假设对研究的影响; 在资料分析中,采用参与者审视,对提取的主题和关系返回给受访者加以审查,选取不同受访者对主题和结果进行反馈,以确保主题提炼和关系分析符合受访者原意; 在主题提炼过程中,尽量直接使用受访者的言语确保解释性效度。我们研究过程以个体间自反性和个体自反性来保证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尽可能地贯彻实事求是的研究思想。

    我们尽可能使研究结果符合社会实际,但由于质性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加之我们的研究刚起步,研究的用词有待精炼,研究方法有待熟练,目前的研究可能尚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的结论是研究者和受访者共同探讨之后建构的、具有情境契合性的“进取心”解释,是一种关于进取心的“构建的真实”解释[29]。因此,我们研究得出的是进取心的一种而非唯一的解释,是可能性而非概括性的结论,我们真诚地欢迎各位研究者提出批评和指正,帮助完善进取心的研究。

  • 中华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文化会协调特定的情境与个人行为,形塑人际或群体间互动的形式,越复杂的心理现象受文化的影响越明显[16],且社会、文化和行为互相转化,互相促进[26]。人们一方面会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影响和建构环境本身。进取的文化建构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当代中国人又赋予进取心以新的形式。

    进取心与我国特有的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在传统社会,个人的进取既受价值观的指引,也受社会道德的规范[30]; 在激荡变革的年代,进取冒险体现为大无畏精神,源于希望、热诚、智慧和胆力四种品质[4],呼唤人们革故鼎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在探索前进的时代,进取心化身为敢于同腐朽的社会作斗争、冒险奋斗战胜恶势力的理想抱负[5]; 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进取心的追求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再到“共同富裕”。进取心的斗争性向发展性的转变,反映出当代中国人对外界更为包容、多元化取向增强的现代性变化[9],契合了人格心理中乐观进取等现代性不断增强又融合传统性因素的观点[31],表明进取心作为文化-心理结构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

    中国和西方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进取心和西方心理学语境中的“成就动机”不同。成就动机可以是努力追求进步以期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或者是从事某项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内在倾向,也可以是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追求目标的内在倾向,还可以是在竞争情境中,在心理上存有追求成功从而达到理想目的的意愿。它是基于西方的而非我国的社会实际,它多是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出发,与家国天下的责任感或奉献精神鲜有关联; 进取心则与美好生活、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等社会目标紧密联系,服从于中国的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要应对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要走更长远的奋斗之路。

  • 进取心是个体以正当方式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努力达成理想目标的一种内生动力,可以促使个人建立对自己、他人或社会有意义的理想目标,并相信自己能发挥潜能,有勇气克服困难和挫折,坚定不移地为达成理想目标而奋斗,积极主动地追求有所作为的人生,是中国人奋斗精神的具体展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可以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进取心的四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动力系统。希望和涵养紧密相关,共同促进行为。希望应对具体且能感知的情境下具体可控的目标,涵养应对没有明确具体目标的情境,以“时刻准备着”的积极思维和情感状态增强希望[32]。涵养维持积极的情感、希望维持动力,使人们有勇气坚持下去[33-34],且都可以通过促进自我调节来促进行为结果[35],特别是追求理想、找寻生活意义的希望,能够显著预测坚持不懈的勇气[36],中华文化下的涵养使个体具备祸福相依、天道酬勤的动态价值,既能对现实积极地接纳,又能为改变命运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勇气能增强希望的导向作用,有勇气的人通常更敢于直面有挑战性或危险性的任务,并将这种挑战和危险看作成长的契机[37]。自信是基础,王登峰在中国人人格的研究中也认为,工作积极进取是高自信的表现[6],中国的主流传统观念强调相信自己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提高人们积极进取的能力[26],而建立于自己能力上的希望能更有吸引力[34]; 自信者相信自己在任务中的判断力和胜任力,促进对行为的坚持,同时,勇气也能增强个体的自信心[38],进一步促进个人对目标的坚持,这在充满机遇和竞争的现代生活中非常重要[39]; 自信使个体保持清晰稳定的自我,有效地提取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应对,保持合乎情境的涵养,避免产生盲目乐观。

    其次,进取心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可以视为一个进取心理系统。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它可以是一种品格,可以是一种精神力量,也可以是一种内生动力,还可以是其他的心理现象。从行为方式来看,它可以表现为追求挑战性的目标、相信自己能做一番事业并积极努力、在遇到困难时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或是保持积极努力的态度面对成功和失败。从表现形式来看,有些进取心的表现是人们意识得到的,能描述出来的,有些表现是无法觉察到的,难以言说的。从意识状态来看,它不仅包含意识的要素,还可能包含前意识、潜意识的要素。

    再次,进取心具有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进取心涉及对外界目标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还包含意志、情感等要素,是一种理性、有情感的力量,既能顺应环境又能改造环境。前文阐述的进取心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即是进取心环境适应性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改变,在更加复杂的情境下,进取心可能还会表现出未知的要素,会再度与新环境相统一、相协调,以新的形式呈现。因此,还有许多进取心的因素和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来清晰地理解进取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机制、动力来源等问题。我们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开展量化研究,既要对已知的要素进行验证和深入探究,也要对未知的要素进行探索,未来还有艰巨而漫长的道路。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来探索进取心。

五.   未完的结语
  •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取向,采用开放式主题访谈和主题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进取心进行了探究,得出了具有情境契合性的进取心内涵解释,尝试用中国化的心理学话语讲述中国人追求理想和幸福的故事。但鉴于质性研究的局限,可能还有一些进取心的要素尚未得出,期待能有更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加入进来,质疑、发展和完善进取心研究。

Table (2) Reference (39)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