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风景园林学正式升级成为一级学科,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学科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相关研究呈现爆发式的增长[1],特别是近年国家对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重视,提出了“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海绵城市”等方针政策[2],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范畴越来越倾向跨学科和多元化,新的概念和新的研究方向不断被提出和更新.但现阶段对于风景园林热点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个局部的范围,缺少对学科研究热点和方向的综述.因此,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可视化途径[3],借助于图形化手段,统计关键词词频并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4-5],分析了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近10年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趋势,以期对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HTML
-
本研究选取了我国风景园林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两本核心期刊《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2009-2018年10年间的发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园林》3 622篇,《风景园林》2 666篇,共计6 288篇文章,无抽样.
-
第一步,从中国期刊CNKI全文数据库中将6 288篇文献数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
第二步,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为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出需要的高频关键词,进行了以下参数的设置:Top N表示在每年中提取N个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设置为25; Top N%表示将每年中的被引文献按被引次数排序后保留最高的N%作为节点,设置为10%; Threshold Interpolation中设定(c,cc,ccv)的值为(10,10,20)[6-8].
第三步,对软件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人为筛选,删除与学科研究热点无关的关键词,最终得到188个关键词.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转换及处理
-
经统计分析,提取出2009-2018年词频数前10的关键词(表 1),平均词频数为147.5,这10个关键词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础知识架构,始终是该学科关注的重心和热点.其中,“风景园林学”为学科研究本体,“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为学科应用的主要手段,“园林植物”“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和“文化景观”为学科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公园”“花园”和“风景名胜区”等为学科针对的主要对象.
由表 2可知,2009-2018这10年间风景园林学科每年的高频关键词变化情况.通过归纳发现,每年的高频关键词分为两种,一种为重复率较高且10年的总词频较高的关键词,这是由于此类关键词代表的是学科研究核心,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和研究; 另一种与当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从而导致关注度升高的关键词,如2010年我国举办了上海世博会,为风景园林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高频关键词中就新增了“绿道”“广场”和“植物园”等实践性词汇;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被归为一级学科[9],该年的高频关键词就出现了“一级学科”和“风景园林学”等,随后风景园林教育方面的关键词也逐渐出现或增多; 2015年我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于是高频关键词出现了“海绵城市”“城市设计”“生态修复”和“文化景观”等,这些变化都反映出了学科的进步和对时代特征的适应[10-11].
另外,研究发现近几年高频词汇的平均出现次数越来越少,如“规划设计”在2009年出现了37次,2018年仅8次.说明关键词的出现越来越分散,新增的关键词越来越多,反映出学科的研究宽度在不断拓展,学科的知识体系架构在逐步完善.
-
1) 中心性分析.中心性是评价关键词在学科知识网络结构中重要性大小的一个指标,中心性较高的往往在学科知识网络结构中起到转折、联系等重要作用[12].在本次研究范围内的关键词中,“景观规划”的中心性最高,其次为“乡村景观”“雨水花园”“风景园林学”“绿色基础设施”“花园”“国家公园”“建筑设计”“自然保护区”和“植物群落”等,这10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在0.5以上.结合中心性和词频综合分析发现,“雨水花园”的中心性位于第3位,但词频不到10,说明近年对该节点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同样,“乡村景观”“自然保护区”和“植物群落”存在同样问题,可以加大研究力度.
2) 共现频率分析.图 1为关键词共现图谱,图谱中节点大小可明确反映其在整个共现关系图中的重要性,并阐明一定时间段内研究的关注焦点.连线表示两词存在共现关系,连线粗细表示关联强度,连线颜色表示第一次共现的年份,颜色越深时间越早.
从图谱可以看出,处在中间位置的关键词普遍节点大、连线密集,说明这些关键词是学科研究的核心,如“公园”“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和“规划”等.而周围散落的关键词与中心关键词的联系甚少,甚至完全独立,一方面说明与学科核心知识构架的关系不够密切,与学科研究核心联系有待加强和探索; 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延伸的过程,如“城市水土保持”“遗址公园”“地理设计”“空间句法”“湿地公园”“遗产保护”和“生态设计”等关键词的出现拓宽了学科的研究范畴.
另外,“园林植物”一词出现频率极高,但与之形成共现关系的只有3个关键词,说明学科对园林植物方面的研究热度较高,但研究范围相对独立甚至局限,与其他研究方向的联系较小.同样,“国家公园”“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等重要的节点关键词也处在边缘位置,亟需与学科核心内容产生更多的联系.
-
通过Vosviewer的密度视图功能,可以直观地反映近10年的研究热点程度[13],从黄色到红色表示关键词的共词密度越来越高,即研究热度越来越高.综合图 2和表 3可以看出,“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文化景观”“景观生态”和“风景园林教育”等词是本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也是我国近10年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问题.为更清楚地了解各研究热点的发展进程,对图中红色部分的关键词作详细探讨.
1) 园林植物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图 2中颜色最深的关键词主要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和“公园”等,均属于园林植物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两类研究主题.从表 4可以看出,近10年间对园林植物方面的研究热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公园”一词在2009-2017年热度较高,2018年研究热度突然降低.同年,“公园城市”一词被提出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说明“公园”概念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拓展和深化,进一步表明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核心词汇会引申出越来越多的关键词,研究热度也会出现相应的转移和发散.
2) 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指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是风景园林学科改变城市人居环境最重要的部分,研究的具体关键词主要体现为“绿色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14].通过表 5比较发现,“绿道”和“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热度变化趋势几乎相同,但绿道偏早一年,说明对绿道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有引导作用.相反,“绿道”和“建筑设计”的变化大致呈相反趋势,说明二者的研究现状呈现相互排斥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多考虑绿道网络与建筑环境耦合的构建模式.
3)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于2012年开始成为热点问题,出现频次一直较高,也是近几年持续保持热度的研究方向.具体关键词主要体现为“乡村景观”“国家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由表 6可知,“国家公园”从2015-2018年4年间都处于较高的研究水平,是近年新增关键词中现阶段研究热度最高的一个; “风景名胜区”虽每年都有出现,但频次较低,且处于波折状态,推测该方向可能处于研究的瓶颈状态或缺乏创新性的突破口.
4) 景观生态.景观生态方面研究的具体关键词主要体现为“海绵城市”“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表 7发现,“海绵城市”于2012年首次提出,2015年开始成为热点关键词,2016年掀起了研究的热潮,此后稍有下降,但仍保持在中高水平. “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很早就被提出,也处于图 2中红色的部分,但研究频次并不高,表示与多数研究内容高度相关,但缺乏更深层次的拓展.
5) 风景园林教育. “风景园林教育”自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后开始成为热点关键词,此后的5年内频次都较高,但近3年热度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现阶段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模式多着眼于应对实际项目和设计技巧的训练,相对缺少培养学生对于整体环境的把控能力和跨学科协同问题的思考能力,也缺少探究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15-16].
-
1) 突变值分析.突变值是CiteSpace中反映短期内变化较大的变量的一种计算值[17],根据图 3可以清楚地看到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热点突现强度和起止年份.
结合表 3的聚类可以发现:2009-2012年,学科总体比较关注城市总体规划与学科竞赛方面的问题,这与国家整体发展方向相适应,具体的关键词有“长远计划”“城市规划”“整体规划”“总体规划”等.其中,关键词“ifla”的突变强度达到了19.471之高,是爆发式的增长,主要原因是2009年为“ifla中国年”,即一、二、三等奖被中国学生包揽,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学科在国际竞赛中所迸发的创新性思维点和取得的成绩,对风景园林教育乃至整个学科都有一定的引领作用[18-19].
2012年末-2014年,学科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城市绿地系统,热点强度较高的关键词有“绿地系统”和“乡村景观”等,同时开始关注屋顶花园、湿地公园等具有特色生态效益的城市绿地,学科在该阶段的研究侧重点由较独立的绿地个体转向了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关注.
2014-2018年,整个学科的研究趋向性明显且集中,逐渐向景观生态汇集,2014年理论性、概念性和历史研究性的关键词呈现出较高突变值,如“园林史”“意境”“人类”和“翻译”等,反映出2014年是学科进行学习思考、寻找新思路的一年; 2015年突变值较高的关键词有“国家公园”“海绵城市”“生态修复”“城市设计”和“城市公园”等; 2016年最新的突现热点有“传统园林”“生态修复”“城市设计”“气候变化”“城市公园”“公共空间”“雨洪管理”和“生态智慧”.
2) 时间轴分析.通过CiteSpace的时间线视图(图 4),将所有的关键词聚类为10个大类(表 9),按时间轴将每类关键词成排列出,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科在各研究方向内的发展历程. 2012年以前,节点集中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与突变值分析结果相适应.从2014-2016年许多轴线逐渐停止延伸,到2016年,仅剩4条轴线持续延伸,且都可归纳为“景观生态”“园林史”和“文化景观”3个研究范畴.一方面,反映出了学科近年来的研究侧重点比较集中,奠定了学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另一方面,反映出近年来学科的研究范围比较局限,趋向性强,缺乏多元性的探索,也亟需创新性的思路.另外,可以推测,在三者结合下,传统园林反映出的生态智慧在文化景观中的营造手段很可能引起更高的研究热度[21-23].
2.1. 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2.1.1. 词频分析
2.1.2.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2.2. 研究前沿及发展路径
2.2.1. 研究热点
2.2.2. 阶段性前沿分析
-
1) 整体来说,近10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2009-2012年为城市发展主导的阶段,学科关注独立的景观设计与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与发展; 2012-2014年转向以绿地系统主导的阶段,城市绿地系统成为研究热点,其中2014年也可以归纳为过渡阶段,该时期的研究没有较集中的热点关键词,多倾向历史概念的方向; 2015-2018年为生态文明主导的阶段,研究热点倾向性明显,集中在景观生态和文化景观方面.
2) 通过可视化分析后发现,乡村景观、国家公园、城市公园、城市设计、文化景观以及生态类的研究是近年来热度较高的研究方向; 雨水花园、乡村景观、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价值和潜力较高; 园林植物的研究相对独立,与学科其他热点问题的关联性较弱; 学科对于园林工程技术和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一直未做较深入和细致的探讨; 绿道与绿地系统的研究热度同增同减,与建筑设计趋势相反.
3) 通过总结分析近10年学科的发展,预测未来学科研究热点,可以发现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智慧探索、跨学科融合等问题的研究将成为持续关注的焦点[24],学者可以结合自身擅长领域加大对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理论及实践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