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1 Volume 47 Issue 4
Article Contents

TIAN Xiabiao. Reflection 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Trend of School Labor Education in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4): 142-150.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4.013
Citation: TIAN Xiabiao. Reflection 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Trend of School Labor Education in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4): 142-150.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4.013

Reflection 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Trend of School Labor Education in New Era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22/10/2020
    Available Online: 01/07/2021
  • MSC: G40-015

  • School labor education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pay attention to the ontology value of survival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highlight times character of labor education, let students master and use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spirit, so that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problems in learning, 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in addition have scientific spirit based on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learning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cultural nature of labor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gain motivation and growth in a multicultural circumstance, cultivate their personality, and fully develop their body and brain potential;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cooperation and symbiosis and activate the soci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follow the norms and orders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mpetition, enhance their moral quality, and enable them to pursuetrueness as well as goodn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free creation and pursue aesthetics of labor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a stat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joy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t the same time.
  • 加载中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03-27(001).

    Google Scholar

    [2]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24): 3-11.

    Google Scholar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刘丕坤,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49-80.

    Google Scholar

    [4] 吴国盛. 什么是科学[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21.

    Google Scholar

    [5] 李泽厚. 己卯五说[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9: 135-155.

    Google Scholar

    [6] 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 韩莉,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 60-65.

    Google Scholar

    [7] 理查德·利基. 人类的起源[M]. 吴汝康, 吴新智, 林圣龙, 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4-76.

    Google Scholar

    [8] 张诗亚. 回归位育: 教育行思录[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1.

    Google Scholar

    [9] 钱颖一. 均值高方差小——教育与人才培养状况的影响性分析[N]. 北京日报, 2016-11-21(16).

    Google Scholar

    [10] 许倬云. 中国文化的精神[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8: 280.

    Google Scholar

    [11] 雅克·马里坦. 教育在十字路口[M]. 高旭平, 译.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3.

    Google Scholar

    [12] 李包庚, 王祯.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场逻辑与时代价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29-35.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2608) PDF downloads(327)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Reflection 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Trend of School Labor Education in New Era

Abstract: School labor education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pay attention to the ontology value of survival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highlight times character of labor education, let students master and use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spirit, so that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problems in learning, 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in addition have scientific spirit based on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learning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cultural nature of labor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gain motivation and growth in a multicultural circumstance, cultivate their personality, and fully develop their body and brain potential;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cooperation and symbiosis and activate the soci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follow the norms and orders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mpetition, enhance their moral quality, and enable them to pursuetrueness as well as goodn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free creation and pursue aesthetics of labor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a stat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joy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t the same time.

  • 在社会物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娱乐不断提升和丰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日益疏离劳动生产生活实践,为了能让其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去奋斗、创业和创新,学校积极倡导和践行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并提出了学校劳动教育“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1]的原则。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2]五大方面对大中小学为何实施、如何实施劳动教育作出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规划。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为何重要?学校教育要怎样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二者可同归于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人之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的问题。于此的探析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在回应一个重要的教育学命题,即教育理论与实践怎样得以有效统一,从而在现实中切实促进学生自我潜能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   工具技术与科学精神:注重生存本体价值,凸显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 人类要生存发展先得保证其物质生命的绵延,舍此则一切皆无可能和源出。对活着的人类生命来说,“以食为天”是最为紧要和基础的,这在生存本体的层面上凸显了劳动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劳动则无以为生。即使在物质经济极其发达的今天,衣食住行水平的不断改善仍然是人们所要努力奋斗和追求的。当然,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在于为人类生存绵延提供物质基础,但却不独限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劳动使得人脱离动物而“人化”,人在劳动实践中改造自然的同时逐渐积淀形成了人性能力,使其具有着知、情、意为内容结构的身心潜能。“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务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3]。可以说,正是劳动使人成其为人,人通过劳动而使自然日益人化,同时作为动物的人的自然生理在相当程度上也人化了,人的生理感官不再纯粹是建立于本能反应和适应上,而具有了社会属性,形成了“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3],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3]。显然,人类的劳动不是赤手空拳,是以工具为纽带和手段的,正是借助于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以及日益的现代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大幅拓展,人在认识、利用、控制、开发自然的基础上,使自然能够向人生成,并在日臻发达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推动下促使人走向自然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3],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充满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关系,诸如自然资源的无度攫取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意义、信仰缺失和身心异化等问题,这些是需要人们去认真反思和加以消解的,却也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或排斥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和历史作用,否则是逆潮流而动。且从现实来看,人们的衣、食、住、行、疾病、寿命、娱乐等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质量水平,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应对解决,都离不开科学和技术工具的创新进步来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然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其所体现的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以物质经济和生产力为基础的这一根本事实。

    因此,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特别要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以及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精神的培养。这是由于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竞争力主要依靠的是科学及其技术,它直接与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与人们过上丰衣足食、出行便捷、娱乐丰富、延年益寿的高质量生活和生命健康相关,未来这一点会越发的突出,现代科学及技术会更广泛地融入人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那么,学校劳动教育要如何突出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践与转化能力,其在形式和途径上怎样组织和实施?对此,有必要从全面发展教育构成来加以分析,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各育有着自身的所指和特点,比如:德育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着重于学生对社会公共规范和善的价值之遵从、认同和践行;智育注重学生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培养,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育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着重于学生身体和生理的健康;美育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着重于学生身心和情理的和谐;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着重于学生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显然,各育之间又相互渗透,其中都有着知、情、意的参与。以劳动教育为例,劳动教育并非是让学生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即使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有着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参与,否则就变成了蛮力苦干和任意而为,背离人类劳动实践的意识和目的性,更何况现代化背景下人们的许多劳动实践都有着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渗透,不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加以学习,实现认知上的了解和掌握,实践中的劳动教育就缺乏指导性和有效性。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2]。所以,学校不能将学生的劳动教育仅仅简化为打扫卫生、家务活动等,虽然这也十分有必要,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起着积极意义,但从学生未来投入社会劳动生产和生活的角度而言,其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理应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神。而这就得强调和注重劳动教育的“形”与“质”的统一,“形”意味着学校劳动教育要体现出“劳动”的样子,不只是学生的静坐和默思,须得有行动操作;“质”则意味着学校劳动教育具有着实践性和对象化,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将自我的目的通过活动的展开而在对象身上实现出来。同时,也应看到学校劳动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科学实验,虽然科学实验中须要师生通过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程序的展开来验证原理,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那么,学校劳动教育在形式上要怎样组织和实施呢?其一,学校除了开设诸如劳动技术课程,结合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之外,要开辟和构建学校的劳动场所,类同于学前教育中儿童的活动构建区,学生可以在其中从事植物、花卉、蔬菜的种植和小动物的饲养,真切地将水、土壤、阳光、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化,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载体和平台,其劳动过程和成果是对象化的,其中融凝着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个身心活动;其二,学校劳动教育除了小规模劳动场所的开辟,让学生在校内以劳动的方式将科学知识进行转化和应用之外,还得将视野投入校外的自然和社会场域,为了增加其可行性,学校可在校内成立劳动教育社团,将社团活动纳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社团活动内容、时间、经费等上给予相应的要求和保障,组织社团成员根据时令季节气候变化而深入到临近乡村参与到农业生产劳动中,结合理论书本知识和社会成员的生产经验而展开学习劳作,并将其变为一种研究,通过建立假设、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实验和实践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融入后续的劳动教育中,逐渐培育其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形成质疑、否定、坚持的实事求是科学精神。

    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科学和技术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朝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主体的青少年儿童理当要学好科学和用好科学,日后方能紧跟和跻身于日新月异的世界潮流。为此,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要培养具有行动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体,在内容选择上要立足现实,以科学知识、技术学习为手段和媒介,让学生获得和掌握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认知基础;在形式上要结合人们日常的实践劳作类型来组织,以活动操作的展开和切身融入的体验来激活学生的感知、发现和探究能力,将科学知识、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学习和培养统一起来,让其以假设、实验、推理、验证及自我置身于现实具体矛盾或问题中来追问、质疑,从而把科学的“理性精神、自由精神”[4]化实为自觉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与时俱进地去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   身脑潜能与个性丰富:注重交往学习价值,发挥劳动教育的文化性
  • 人类从动物变成人经历了漫长的自然生理进化和文化创生交织的历史进程。经由社会性的群体反复与自然打交道而逐渐使得自然人化得以开启和不断深化,包括外在自然界的人化和人内在自然生理的人化两大层面。外在自然人化是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也即人们常说的人化自然;人内在自然生理的人化是人的自然生理感官摆脱了纯粹动物的本能,具有了诸如语言、自我意识等区别于动物的理性能力,从而使感官获得了社会性的内容,在科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文化的影响下而有规范地展开认知和交往实践[5],实现从生物人向社会文化人的转变。当然,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生理的人化是相互渗透融合地在历史中展开和积淀生成的,既与人的生理进化相关,又离不开文化在人身心发展上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丰富的多元文化,另一方面已创生的文化又成为影响人身心变化的重要力量,它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成员所必须要加以学习和内化的,否则难以成人成己。正如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言:“文化的人群有自己的生日,而动物的个人则没有”,“没有人类当然就没有文化,但是同样,更有意义的是,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变成人类就是变成个体的人,我们是在文化模式指导下变成个体的人的”[6]。这就是说,人类在历史实践中诞生,伴随着文化的创造和影响,人有了与动物相别的人性能力,其潜藏在不同人类个体身上,他们又在特定文化的学习和影响下而生长发展成为具有不同文化个性的人。而从生理的发育变化来看,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文化在人身脑成长中也具有着重要作用。人出生之后是羸弱无力的,其本能的生存适应能力远远不如其它动物,如果没有成人的细心照料养育,人类的新生儿则很难生存下来,他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儿童生长期才能追赶上来,方可较好地取得与环境的适应互动关系,可以说比较起诸如猿等动物来说人“过早地”进入人世且无力自助[7],人类婴幼儿离不开成人或教师对其身心提供物质营养的呵护照料和包括语言、生存生产技能及各种社会规范等在内的人类社会文化资源刺激,并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教育其身心发展才能够突增上来[7],“加速我们脑子生长的力量似乎是一种新的刺激物:语言、符号、集体的记忆等所有文化的元素。正如我们的文化产生于复杂的事物,我们的脑子也是这样。大而聪明的脑子导致更复杂的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导致更大和更聪明的脑子”[8]。显然,人的发展是自然物质生理和文化社会性的统一,尤其是人出生后身脑发育是在母体外进行,也就是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展开,人的发展水平的量和质的差异都和环境刺激有关。

    为此,作为教育者的成人或教师为儿童提供多元丰富的学习资源、条件和机会,以及探寻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手段、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自由综合的教育影响下,儿童身心得到充分的刺激才能获得健全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未固型化的,在教育对象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长期接受的学习刺激是单一或片面的,那势必使得其心智的发展是受限的,而且由于受教育对象统一地接受相同的学习内容,往往造成他们主体人性能力对象化上的同质化,此也是为何当前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所谓“方差小均值高”[9]的重要原因,学生的创造力或个性缺乏自由的教育风气熏陶,其好奇、兴趣、选择等主体性在制品化的教育下受到了阻滞,优秀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比较少,它与受教育对象身脑发育没有受到较为充分多元的学习资源刺激不无关系。故而当前十分有必要组织、实施和积极发挥劳动教育的文化性,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来自他者或环境所提供的关于问题之不同认知理解和解决方案,经学习、反思而令其成长中内在自然生命的“人化”基础变得更为厚实,通过开设诸如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文化体验和研究课程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汲取更多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其意义在于学生因接受多元文化的学习刺激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自觉,不封闭自我也不自负尊大,在不断地学习交往中调适和应对各种问题,促使其人性能力充满着弹性和活力。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要“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中小学生要“进行简单手工制作”“适当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 [2]。那么,学校的手工制作、传统文化体验和研究课程等要如何开展实施呢?从内容和目的而言,可选择学校周边人们生产生活劳作中还时常用到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根据其用途、结构形式、制作方法而编写成相应的校本课程,并结合这些制品所运用的时令节气或季节而设置课程计划,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把手工制作与现实的生产生活建立起联系,既把学生制作的手工制品投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其应用价值,又能在应用中让学生明了其背后的文化缘由。从场所空间和形式而言,除了手工制作课程之外,学校的劳动教育也要营造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主要以一种行动研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积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将其身边发生的劳动实践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相关资源或文献的查阅,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的基础上,在学校和家长的参与协助下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深入自然田野、社区、乡村等去参与体验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实地的劳动中调适和修正自我所持有的观念和知识,从对他者和他文化的学习中去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实践能力,经由多元文化的接触了解来促成学生具有创新活力的个性生成。

    新时代人类发展走向全球化的互联互通,多元文化之间“求同”与“存异”的互转互化成为社会发展和充满活力的重要动能。“求同”是向外的,人类或个体离不开与他者的交流来促成自我的生长,与他者一道去展开社会生活的构建;“存异”是内向的,人类或个体要长成自我而不同于他者,要以独特的个性释放来充实壮大人类的文明。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所说,“修己逐步推向群体,最终使个人与人类总体建构为连续不断的连接线”[10],经由学习交流来实现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下孕育更加开阔和宽广的心灵个性。因此,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要积极吸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由近及远、由少积多、由知及行,从学校、社区和家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制作课程的开发入手,利用网络媒介和田野空间而展开手工艺制作背后人类生产生活历史的探询,让学生明了更为系统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共生相依关系。

三.   秩序规范与人性能力:注重合作共生价值,激活劳动教育的社会性
  • 人类的劳动实践是在交往合作中展开的,单纯依凭个人力量进行的原子化劳动是不现实的。劳动中虽不乏个体的创造性推动作用,但如果没有着以往劳动经验的积累、学习、传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为了生存绵续,个体是终其一生,群体则是代际相承,其惟有通过不断地劳动实践来向自然实现自己的意图,在反反复复不可计数的尝试错误中总结经验,经由个体间相互交流将经验重复使用进而实现在群体间的保存,又在后续劳动实践中通过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模仿而进一步丰富和总结经验,从而使得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获得持续提升和积淀。同时,人类在劳动中认识、利用和开发自然之余,也形成分工、合作及相应的规范秩序,呈现着明显的社会性特征,这种社会性特征除了在人类理性认识能力形成上有所体现外,也反映在人类的实践领域,各种伦理、制度、组织等让人们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交往,并逐渐将之内化为人们的思维心理和价值原则。正是长期劳动实践中群体基于生存绵续的需求,人们在冲突、对抗、危机与合作、分工、共享等相互背反的渗透、交织和拉锯关系中摸索和达成相应的交往规范,久而久之衍生为群体社会的明文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深深地影响着代际相传中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所以,物质生命的维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着目的上的直接性,直至今日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劳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却不止于物质层面,而是以此为基础却又相对超越于其上的人性能力或文化心理,这是一个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环境的双向作用和内外统一的历史过程。如以人类自我意识的特点及生成为例,它也是人类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不独属于个体,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人类群体共同实践创造文化的过程使得作为类意识的自我意识形成成为可能。“他人”通过认识我而认识其自己,“我”也是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而这要得以实现则离不开人类创造文化的实践以及借助于所创造的文化为媒介(比如语言、工具)使得人成为社会性的交往存在,从而促使意识成为一种类的自我意识。同时,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人类开启了漫长的“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认识、道德和审美等主要的人性能力,认识能力体现的是人的思维逻辑性,解决“对象是什么”;道德能力体现的是人的意志行动,解决“应当是什么”;审美能力则是认识与道德在感性中的融合,体现为“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可以说,认识、道德、审美作为人性能力的结构成分,它们统一于人类主体生命之中,人类或个体发展惟有不断地追求认识的真、道德的善和审美的和谐,才能够在历史行程中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所以,学校劳动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性能力的陶冶和引导,将之导向于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发展其进化的能动性;经由此一过程,他将自身塑造成具有人性的人——以知识、判断和美德武装起来的人。同时,教育又将他生活在其中的民族和文化遗产传授给他,并以这种方式保存世世代代所创造的、历史悠久的成就。教育实用性的那一方面——使年轻人谋到一份职业并维持生计的那一方面——也断然不可漠视,因为人类的后代并不是天生要过贵族式的闲暇生活。然而,以人类已经形成的一般能力,便可以使这种使用目的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了;儿童所需要的这种外部的专业化训练,应该永远不要危及教育的根本目的”[11]。这也就是说,教育对人的培养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更为根本的是指向于人性能力的激发和培育,注重的是学生认知、道德、审美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把科学和人文精神统一于学生身上,让其成为具有批判反思和实践行动能力的生命主体。只有内在的人性能力得到发展,其才能担负起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任。因而,学校劳动教育理应是一种综合教育,其综合性在于以人性能力的提升为导向,凸显学生学习生活的社会交往性,让之在合作、竞争的行动实践中形成善的自由意志,能够将法治、民主、平等、公正、友善等价值观融入自我的社会关系中,培育起良好的主体间教育教学相长关系,既具有个体的独立性,又有着共同体意识,在相互的砥砺、反思中去迎接学习和生活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2]。因而,学校劳动教育在内容上要以“社会生活”为取向,在形式上采取校内的“成长”主题班会为常态和校外的“生存”体验为辅助的模式。其中“成长”主题班会以每学期一到两次左右的时段跨度,每一次又可以两周左右为一小单元的连续性系列活动构成,在老师的主持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围绕着成长中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现象为背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其自主的交流、协商确定主题和行动方案,在分工合作中去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包括生活故事、文献资料,并将这些任务要求融合在自我的行为改变中,也即主题班会中确定的主题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参与者融入其中,他们对主题的探讨、分享和解决不仅仅限于文献查阅和生活故事的收集,还得结合自我学习生活中的身心经验,并不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往、交流来拓展、深化和升华主题任务和意义。概言之,以主题班会形式展开的学校劳动教育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形式,它凸显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习生活问题的探讨中,形式上既有着不同学生的角色任务分工的不同,又需要他们相互分享交流来启迪对方,并在共同行动中达成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和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身心能力。相对于校内的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校外的学生“生存体验”则是在更为自然真实状态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以“春游”“夏令营”等形式组织学生到自然、社区、企业或乡村中去,让他们切身体验生存的复杂性,在经由生火烧饭、农耕生产、产品加工等观察和操作体验,从而感知不同劳动背后所共同具有的人性能力和多重的社会关系,将不同社会主体身上所体现出的团结、坚韧、创新的劳动精神内化到自我的身心之中。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合则双利、离则两散不断被历史事实所印证,不同国家、区域、文化相互之间如果没有形成共识,一味以自我为中心而放纵欲望,则势必引发人类社会发展的危机。而危机化解的根本在于人们形成和认同以真善美为导向的秩序规范,将人性能力中自由意志引向正道,让其在生产生活中自觉践行法治和弘扬德性,在信守正义、精诚团结、共克时艰中走得更远和更从容,在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国际关系,实现全人类合作共赢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12]。所以,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把人类实践发展而成的社会性积存和凝聚到学生身心发展之中,通过社团活动、班级主题活动、生存生活体验活动等的开展,让学生在劳动交往实践中切身体验到他人的重要性,将共同交往的秩序规范作为一面镜子审视自己,不断修身以德而成人成己,与他者一道齐心共济立远志、求进取。

四.   全面发展与情理共谐:注重自由创造价值,追求劳动教育的审美性
  • 现实中人的存在是立体和交往的,其生命是在劳动或实践中有意识地展开的感性活动。“劳动本身,生命活动本身,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表现为满足他的一个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所需的手段。但生产活动就是类的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3],也就是说人不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存在物,也不单单是纯粹的精神沉思,而是有意识的生命实践活动中“感性和精神”的统一,“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拜托肉体的需要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3]。具体而言,在有意识的感性生命实践活动中,人不仅将外在环境进行对象化,以满足自我的维生需要,也能够把自我的情感、价值作为内在尺度付诸到对象身上而实现自我感性和精神的融合,以美的方式来把握存在。然而,人的存在方式要以美的形式展开则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对感性与理性“度”的把握,使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得以协调而不违和。当然,时至今日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之过往可以说是极其丰富的,衣食住行等感性层面的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得到较好解决,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发展关系已经是“美的方式”存在。比如:人与自然方面,借由工具技术使用,人们能够不断拓展对自然利用和开发的边界,可过度地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攫取和掠夺,自然生态破坏已向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健康发起了挑战;人与社会方面,经过人类漫长的历史实践,人们已践行过不同的社会形态及相应的道德伦理和制度规范,自由、民主、法治等虽已成为今天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可非道德和违法的不以人为目的之社会行为在生产生活中不乏多见,甚至在“理性”或“道德”名义下发生的战争也还存在;人与自我方面,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个人的物质经济收入、职业选择定位、生活方式喜爱等在今天有着较大的自由度,人们可以尽情地挥发自我的个性,可同时呈现出的是个人的原子化倾向,生命的意义、信仰被物质、名利的声色所吞噬而变得浮躁、虚无,亲情、爱情、友情等人情都被经济、权力的理性算计所异化。故而,人类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行程中,针对过往和现实中生存发展存在和面临的矛盾困境,不能无限地放大人类的本能感性而纵欲无度,也不能无视人类的情感心理而一味地以理性所塑造的各种标准来规制人,让人的生存缺乏激情、想象和生气,而应是朝着“情理”共谐的审美趋向去实践。

    因而,学校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和实践运行中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鹄的,把学生视为个性饱满的感性实践活动存在。师生之间以知识为桥梁,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矛盾问题而展开倾听、对话、理解、共鸣的实践交往活动,注重教育对象身心中感性和理性的自由和谐生长。学校劳动教育在过程上要彰显学习者的自由创造个性,让其充分地在学习中自由运用其认知、想象、情感,以自身的经验基础为前提,在实验和行动实践中去和问题发生联系,不断在深入认识问题和操作效果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由于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目的明确、身心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忘了“自我”,其间不存在着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的异化逼迫,正如游戏中人们可以忘乎所以,但却依然“游戏”着一样。那么,要实现如此效果,学校劳动教育最为根本的做法是将劳动的自由和审美品性融入渗透进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和管理之中,通过教育教学情景的创设,将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故事引导、角色扮演、实物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加以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而进行灵活选择组织,从而让师生的教育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而不是一味地“静听”,要充分调动教育教学的“理”“情”交融共谐,让“理”融化在“情”中,让“情”催化“理”的生长,也即以一种美的方式展开。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2]。同时,“推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学习、生活有关场所,逐步建好配齐劳动技术实践教室、实训基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2]。这也就意味着将劳动教育的自由和审美品性融贯在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之外,其自身也应有着一定的载体形式,须要积极创设和丰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比如学校开设创意(艺)空间,让不同学生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自我学习及生活中的“目的”“想象”等,通过该空间提供的材料、资源而加以实现出来。这个空间并非是配合学校各种学科教学实验而设置的,虽然诸如实验室是学校进行科学知识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条件,但它也替代不了由学生自主自由的主体性发挥,而且这种主体性发挥是在其明确的目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推动下去实践的,实践中学生身心专注地与问题或对象有交融,不会存在着由外在标准、规范、要求之下的异化,能够专心致志、饶有兴趣地去钻研、探究、设计,即使会有着失败的可能性,但这种失败不是不同主体间的优劣比较,而是学习者自身目的、想象外化中的“变形”,它可以促使学习者转变学习的路径方法,从而不断趋向于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生成“学而乐乎”心境。当然,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意(艺)空间更多适合于学生认知的审美转化,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又如何借助于劳动教育得以内化?其在形式上又如何开展实施?对此,除了前面提及的社会生活体验、主题班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对道德认知内容的情感培育和意志自律的促发,因为道德认知内容涉及的是时代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也即什么是对的或应该的,这些可以有着明确的内容规范。但如何让学生产生对其的积极情感或爱好,而且还能在行动中自觉地践行,这才是关键和难点。对此则恰恰是作为常规化的学校劳动教育及管理来促成的,诸如通过班级和学校环境卫生的打扫、师生仪表和文明语言的规范、少先队活动开展、家校委员会和心理辅导站的设立及学校联合政府、企业在校内外向师生进行法治、生态、健康和社会精神文明价值的宣传、参观、调查等活动的组织,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学校、教师、家庭、社会、企业等共同构成的教育力量影响下,培养起学生好学、反思、勤奋、勇敢的自律品质,充满朝气地呈现和发展自我身心潜能。

    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集过往历史之大成,人类在理性和自由精神的伸展下使其生活变得充满活力和坚实,当中科学和技术撑起人类物质生活的大厦,法治和道德联结起人类社会交往的规范,未来社会发展道途上科学、技术、道德、法治仍然是人们所要倚重的利器法宝,无它则人类社会缺乏前进的动力和规范,有它则可进一步为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能够在审美的情趣、理趣和志趣下舒展自我的身心个性,以“美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和交往。所以,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要积极促成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有必要开发和转化学校资源环境,协调学校、社区、家庭、企业的教育力量,提供学生学习、应用各种科学和人文知识,并融入和参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够心怀理想信念而不虚度年华,心系民瘼而意志笃定,在奋斗、感悟、珍惜中把科学和人文精神化为其学习和行动的自觉。

Reference (12)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