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2 Volume 44 Issue 6
Article Contents

GUO Xin, LIU Lei, SUN Songl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of Public Space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ern Chongqing Based o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A Case Study of Songji Ancient Tow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4(6): 230-240.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6.023
Citation: GUO Xin, LIU Lei, SUN Songl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of Public Space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ern Chongqing Based o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A Case Study of Songji Ancient Tow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4(6): 230-240.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6.023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of Public Space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ern Chongqing Based o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A Case Study of Songji Ancient Town

More Information
  •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Lei ; 
  • Received Date: 22/10/2020
    Available Online: 20/06/2022
  • MSC: TU984.189

  • The ancient town of Western Chongqing is one of the ancient town groups with high density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Its public space has high historical value. In today's era, the public space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ern Chongqing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ourism transformation. How to provide a good living experience and prote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ancient town is the key issue of the public space renewing of the ancient town in Western Chongqing. Songji ancient town, which was formed earlier in Yongchuan District, Western Chongqing and has not been yet completed in large-scale of modernization, was selected as a research case in this study. The public space was interpre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historical data, historical events and historical space, 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e context memory hidden in it.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use demand of the ancient town, the public space system of Songji ancient town was reasonably planned. Finally, the design strategy of public space renewal was proposed. It aims to provide th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space renewal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ern Chongqing.
  • 加载中
  • [1] 郑稚棚, 吴凤敏, 陈静, 等.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格局及现状特征分析[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882-890.

    Google Scholar

    [2] 何洪华. 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渝西一体化建设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8): 215-217, 220. doi: 10.3969/j.issn.1674-9944.2020.08.086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3] 唐笛扬, 张建国. 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内古镇研究可视化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 89-98.

    Google Scholar

    [4] 周武忠, 蒋晖. 基于历史文脉的城市更新设计略论[J]. 中国名城, 2020(1): 4-11.

    Google Scholar

    [5] 刘明鑫, 李翅. 从公共空间整治到古镇复兴——以四川省平乐古镇为例[J]. 规划师, 2006, 22(8): 20-24. doi: 10.3969/j.issn.1006-0022.2006.08.006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6] 楼璐蓓. 基于公共空间营造的上窑古镇再生设计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5.

    Google Scholar

    [7] 徐粤. 沙湾古镇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Google Scholar

    [8] 蔡俐, 刘磊, 罗皓, 等. 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龙溪古镇公共空间特征与保护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9): 148-156.

    Google Scholar

    [9] 洪祖利. 保罗·利科文本诠释学的二重性[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1(1): 70-74. doi: 10.3969/J.ISSN.1674-1471.2019.01.012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0] 郑时龄. 建筑批评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Google Scholar

    [11] 陈晓, 陆邵明. 基于记忆诠释的公共空间营造——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设计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 34(11): 48-55. 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19.11.007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2] 李畅, 杜春兰. 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诠释——以巴渝古镇为例[J]. 建筑学报, 2015(4): 76-80. doi: 10.3969/j.issn.0529-1399.2015.04.011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3] 张哲. 场所的诠释[J]. 新建筑, 2005(1): 76-78.

    Google Scholar

    [14] 周春山, 宋立新, 陈静. 基于诠释学方法公共空间价值建构的城市设计——以广州龙藏社区为例[J]. 建筑学报, 2015(S1): 180-185.

    Google Scholar

    [15] 刘忠宝, 党建飞, 张志剑. 《史记》历史事件自动抽取与事理图谱构建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0, 64(11): 116-124.

    Google Scholar

    [16] 罗皓, 张崴, 刘磊. 基于历史地图解译的崇州罨画池水系演变研究[J]. 中国园林, 2019, 35(2): 133-138.

    Google Scholar

    [17] 谭瑛, 张涛, 杨俊宴.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历史地图空间解译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 2016, 40(6): 82-88.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Figures(10)  /  Tables(3)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802) PDF downloads(189)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of Public Space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ern Chongqing Based o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A Case Study of Songji Ancient Town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Lei ; 

Abstract: The ancient town of Western Chongqing is one of the ancient town groups with high density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Its public space has high historical value. In today's era, the public space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ern Chongqing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ourism transformation. How to provide a good living experience and prote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ancient town is the key issue of the public space renewing of the ancient town in Western Chongqing. Songji ancient town, which was formed earlier in Yongchuan District, Western Chongqing and has not been yet completed in large-scale of modernization, was selected as a research case in this study. The public space was interpre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historical data, historical events and historical space, 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e context memory hidden in it.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use demand of the ancient town, the public space system of Songji ancient town was reasonably planned. Finally, the design strategy of public space renewal was proposed. It aims to provide th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space renewal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ern Chongqing.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 渝西地区(即重庆市西部地区,包括永川、江津、合川、大足、綦江、南川、荣昌、铜梁、璧山、潼南10个行政区,以及双桥、万盛2个市管经开区,总面积18 828 km2)自古就是川渝两地物资流通的要道,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传统文化繁荣、特色鲜明的渝西古镇. 渝西地区是我国古镇密度较大的区域,截至2019年1月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公布,渝西地区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1个,重庆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0个(包括11个国家级)[1]. 在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重庆市的资源要素和辐射带动均向渝西地区倾斜[2],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渝西古镇面临转型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从2000年开始,包括松溉古镇在内的渝西历史文化名镇陆续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其中安居古镇(城)、万灵古镇和东溪古镇的旅游开发势头强劲,但这些古镇在提高旅游创收的同时也面临着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衰退的问题[3]. 在渝西古镇的旅游开发中,公共空间更新既是维系古镇历史文脉的关键,又是开展旅游服务的前提[4],如何在提供良好居住游览体验的同时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是渝西古镇公共空间更新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我国历史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明确公共空间在古镇保护更新中的地位,从物质、功能和文化等方面指出公共空间更新对实现古镇功能转型和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5];二是通过古镇更新实例研究,以公共空间为出发点探究古镇活化再生的模式,即小尺度介入、渐进式发展、大范围影响[6-7];三是对古镇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解读,并关注公共空间的历史生成过程[8]. 总的来说,古镇公共空间的更新研究经历了“价值定位—个案研究—成因追溯”的发展过程,但将公共空间的历史资源融入具体规划设计实践中的研究还较为匮乏. 从古镇的历史着手,重新审视建立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意义,是当下探索古镇公共空间更新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1.   历史诠释的研究视角
  • “诠释”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构成“诠释”的三要素是作者、文本和读者,文本是其中重要的媒介载体[9]. 在建筑学中,郑时龄[10]引入了诠释学视角,指出建筑文本不只是各种图纸和文字说明,更是建筑实体和空间场所本身. 此后,诠释学理论在人居环境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研究者们通过空间的形态、材料和布局等具体文本形式,对其中暗含的场所精神、集体记忆以及历史文脉进行了诠释[11]. 渝西古镇的公共空间经历了漫长的自发性建造和无数次调适性修补,曾经发生在其中的各种人物、事件形成的历史片段不断堆叠,造就了如今所呈现的空间场所样态[12],这种空间场所就是理解古镇建造过程的一种“历史文本”[13]. 从历史诠释的视角,渝西古镇的公共空间是可被全方位解读的复杂文本,其理解过程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公共空间更新发展的反思. 可以说,历史诠释是古镇公共空间更新价值建构的基础,历史诠释的实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古镇文脉传承和现实开发的矛盾[14]. 因此,本研究从历史诠释出发,将公共空间的历史数据、事件及空间本体作为文本,搭建渝西古镇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框架,并结合渝西古镇的现实情况,探究其公共空间保护更新的方法途径,以期为历史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和模式.

2.   研究设计
  • 渝西古镇的历史资料保存大多存在断层和错乱等现象,而历史诠释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不完整的文本进行整理加工,得出能够观照现实空间的历史信息.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地方志、地方统计年鉴和历史地图等文字图形资料进行充分收集,并按照这些资料的历史跨度、完整程度以及与公共空间建设的关联度将其分为历史数据、历史事件、历史空间三大类文本,接着通过数据图像化、事件提取、历史地图转译和空间句法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每一类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诠释,以此分析古镇公共空间的演进基础、变化动因以及表象特征(表 1).

  • 除了完备的诠释过程之外,古镇公共空间历史诠释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空间营造方式. 在古镇公共空间更新中,需要通过以下3步,才能将历史诠释运用到现实的规划设计之中. 第1步是深入挖掘古镇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特征,具体做法是基于对历史数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的深度诠释,得出古镇公共空间的发展脉络及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第2步是在历史诠释的基础上,对古镇公共空间的空间结构、空间簇群以及空间单体等价值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对历史价值较高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空间实体进行保留,对历史价值较高但保存出现问题的空间实体进行复原,对没有历史价值但保存完好的空间实体进行调整,对既没有历史价值又保存不善的空间实体进行再建,从而确定古镇公共空间体系的总体规划;第3步则是遵循第2步的规划,结合古镇使用群体的需求和建设投资力度,对公共空间单体进行再设计,同时注重公共空间簇群的总体效果. 所以说,“文本诠释—体系规划—具体设计”是古镇公共空间历史诠释的完整实现途径.

  • 选取松溉古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据清代嘉庆年间成书的《四川通志》中的相关记载,松溉古镇的建镇史可追溯至南宋以前,丰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作为川渝交界处的重庆西门户和重庆市长江流域的起点,松溉自古以来就是川东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图 1:引自松溉镇总体规划). 松溉古镇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南部(29°08′N,105°33′E),其在选址与布局上都颇有考究,拥有“山、水、镇”相互交融的山水格局(图 2). 古镇内高差明显,高程范围在194~267 m之间,镇内坡度大于25°的空间占比较大,坡向以东南向为主(图 3). 因此,其公共空间回环曲折、高低错落,是渝西古镇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松溉深厚的文化内涵,古镇拥有完整的“九宫十八庙”格局,各种传统节庆和文化仪式活动丰富了松溉古镇公共空间的内涵,使其在历史发展中拥有长盛不衰的活力.

    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松溉古镇的公共空间始终保持并延续着传统的人居模式和公共生活情态.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古镇古老的人居环境面临转型,古镇的整体格局也出现了外向拓展的特点,具有当今传统城镇景观的大部分共性.

  • 松溉古镇的现状公共空间在类型上、尺度上和人群使用率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呈现出公共空间资源总量丰富但使用不平衡的状态. 按照公共空间场地大小、服务范围的差异,将松溉古镇的公共空间分为微空间和大型景观空间两大类,根据微空间的位置、使用对象和满足需求类型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街巷空间、邻里空间和神仪空间3种类型(表 2). 其中神仪空间虽具有较高人群聚集作用,但因其本身具有宗教或民间信仰性质,故其多服务于某种特定身份或有某类共同信仰的人群,加之其体量相对较小,故将其归为微空间一类.

3.   松溉古镇公共空间的历史诠释
  • 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属性是其中发生的所有社会生活叠变产生的,关于古镇内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相关数据是诠释古镇公共空间历史演变的直观文本. 根据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政府、松溉古镇旅游管理中心提供的年鉴和相关统计资料,整理后将松溉古镇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脉络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南宋建镇伊始至清代受“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影响之前为生成期,在该时期内,松溉古镇的公共空间随着古镇的商贸运输需求而生;二是自清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至民国初期为成熟期,随着该时期内移民的涌入和商贸的繁荣,公共空间的需求和建设日益丰富;三是民国末年至今为变革期,在该时期内,国家行政力量的控制性渗透和城镇化进程的驱使使得古镇公共空间急剧衰退,亟待更新.

    通过比较松溉古镇生成期、成熟期和变革期3个阶段建设用地面积,发现古镇的建设用地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呈增长趋势,但增长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主要以原址改造修建为主. 建设用地类型以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为主(图 4). 该区域的人口也呈现出略微增长的趋势,水陆商贸活动带来的人口流动性使该古镇一直以来就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外来者,当地人与外来人口相互依存是松溉古镇一直以来的生活情态,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商贸往来者和移民,而现在主要是游客,因此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上各个阶段存在显著区别. 通过历史数据诠释可知:在生成期内,松溉古镇的公共空间多以满足日常商贸往来的街巷空间为主,以满足邻里间日常交往的邻里空间为辅;在成熟期内,外来人口增多带来的恋乡情结催生了类型多样的神仪空间,这些神仪空间也承载了诸如川剧坐唱一类的民间娱乐活动,古镇公共空间体系也从这一时期开始走向繁荣和多样化;在变革期内,古镇的人口成倍增长,为了满足众多人口的公共活动需求,出现了大型景观空间的雏形.

  • 历史事件是公共空间促生和变革的直接动因,在镇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和史话故事等口述性资料中,关于历史事件的记载和传播最为广泛. 由于历史事件庞杂多样,难以甄别,故采用事件抽取法从非结构化的语料中抽取事件信息并以结构化的方式表示[15].

    基于模板匹配的思路,利用人工标记语料集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提取,这是提取古镇公共空间历史事件的有效手段. 使用这一方法,将松溉古镇的历史事件分为灾害风波、文娱事业、建设活动和产业发展4个模块,按时间顺序将古镇从1368年至今的语料文本进行事件提取(图 5). 分析可知:①影响松溉古镇公共空间变动的灾害风波主要是因长江涨水而发生的洪涝灾害和因古镇内的木建筑着火而引起的火灾;②当地文娱事业随着公共意识的转变逐渐走向繁荣,是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促生力量;③公共空间的建造在松溉历史上受到重视,且建设活动以村民的自发性建设为主;④古镇的产业发展都因码头商贸运输繁荣而兴、因商运落败而萧条,产业的兴旺直接影响着公共空间的兴衰. 因此,解决水旱灾害问题,满足居民的文娱活动成为松溉古镇公共空间复兴的重要关注点,在公共空间打造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村民的自发性建设,在选材上考虑当地现有材料.

  • 在渝西古镇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变革期(民国末年至今)是公共空间的物质形态和数量布局发生显著变化的阶段,因此,本研究使用历史地图解译的方法对变革期内松溉古镇的公共空间进行诠释[16]. 卫星影像图是直接反映某一时刻地理空间信息的重要资料,通过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平台可获取我国境内部分城镇的卫星影像图,筛选整理后可作为古镇公共空间历史诠释的一手资料. 先获取并整理了松溉古镇公共空间变革期的3个代表性年代——1965年(新中国成立以后)、1997年(改革开放到21世纪之前)、2020(现状)的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历史地图的空间图式化转译[17]. 从总体上看,松溉古镇的公共空间格局在变迁过程中呈外向扩张式发展,总体空间布局受场地条件限制较大,故在演进过程中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历史地图解译的基础上,用Deepthmap进行空间句法集成度分析,计算各时期松溉古镇公共空间的偶遇几率. 从计算结果可以发现:1965年水运繁荣时期,古镇中心和码头区域的偶遇几率高,街巷节点的活力度高;1997年新修公路后,公路及其附近的偶遇几率增加,主要活动空间西移;至2020年公路体系完善后,中部空间的偶遇几率有所增加(图 6).

    叠合松溉古镇3个时段的偶遇几率分析结果,可知在松溉古镇公共空间的复兴中,应以建设路、菜园路中段、塘湾街、邵家巷、横街子和松子山街上段所形成的面域空间作为重点,全面提升各路段及其附近公共空间的整体活力(图 7). 基于偶遇几率的变化,在进行古镇公共空间体系建构时,应该在各时期偶遇几率高度叠加的区域内布置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以满足高密度的人群活动需求. 而在偶遇几率较低的空间,应该通过公共空间的创意性设计增加其吸引力,以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4.   基于历史诠释的松溉古镇公共空间的更新
  • 根据历史地图转译结果以及史料分析,对原有的微空间进行恢复,并根据现状需求进行改造和增设(图 8). 对于街巷空间,以现状两条公路作为主要街道空间,并延伸至学校等职能空间的街道,将用作商业街的坳上街、临江街和核桃街的古巷道风貌复原,同时通过增加基础设施、规划活动摊位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功能性. 对于邻里空间,对镇内原有的4口古井和4棵两百年以上的老黄桷树进行保护,对其周边空间进行复原. 在恢复古树、古井空间的同时,增设休憩设施、健身设施和安全设施,将房前屋后多块空地打造为适宜现代人居的邻里空间. 对于神仪空间,结合保存情况和现场条件,不仅要重现其历史空间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神圣仪式活动的策划,恢复神仪空间的功能,在现代语境下激发其活力(表 3).

  •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评估标准体系》等相关古镇建筑评价的标准,结合现实情况,构建松溉古镇现有建筑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建筑的历史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建筑与当代城市发展的相容性5项,分别按25%,20%,30%,15%,10%进行加权,又细分为13个子项. 在此基础上,对松溉古镇的建筑年代、材质、历史价值的考察和鉴定,对建筑进行评分评级. 将总分低于30分的建筑拆除,基地作为大型景观空间打造的场地(图 9). 除此之外,松溉古镇原有上码头、中码头和下码头3个古码头,古镇正是沿着这3个码头发展起来的. 曾经繁华的码头,如今已日渐衰败,留下大面积视野开阔的滨江景观带. 要使这个带有古镇历史信息的特色风貌地段重新焕发活力,就要对码头进行复兴、打造滨江公园,在同时满足当下居民的日常休闲的同时增加古镇旅游体验的完整性.

    大型景观空间规划主要是根据建筑等级评价进行拆屋建景,并结合遗存的码头进行码头复兴,评估和确定场地内适宜打造大型景观空间的地块,同时结合历史空间分析叠合而成的高偶遇几率区域,使全域性景观空间能够最大程度靠近此区域,满足较高频率的人群活动需求,并依据场地特点进行全域景观的功能定性.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得出4块较为适宜的大型景观基地(图 10). 在松溉古镇中,大型景观空间即公园属于古镇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但对每个公园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充分提取古镇中的文化元素,设计风格要与古镇的总体风貌相融合. 此外,从对松溉古镇的历史事件诠释中可知,火灾和洪灾是古镇潜在的自然灾害,故在对松溉古镇的公共空间进行再建时,要使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安全应急功能,包括防火措施和防洪措施. 防火措施主要依据火灾疏散原理,将打造的公共空间作为火灾疏散点,并有针对性地对疏散空间进行植物、水源和应急灯设计;防洪措施主要依据滨水休闲景观带的生态化处理来实现,通过石笼装置、观景平台和卧式堤坝的处理来增加其防洪功能.

5.   结论与展望
  • 渝西古镇公共空间的生成与发展有其既定的历史脉络,这种因漫长的演进历程叠变形成的公共生活场所是渝西地区传统生活的活化石. 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渝西古镇公共空间的更新具有同时满足现代人居需求和历史传承需求的二重性,简单的表皮更新或者盲目的原样留存都不利于古镇的永续发展. 因此,在古镇公共空间更新中,对历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呈现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历史诠释的古镇公共空间更新是一种全方位发掘空间记忆、多角度重构地方记忆、活态传承历史文脉的尝试,通过对历史数据、事件和空间的诠释,能够为古镇的现实更新提供一套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历史观照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诠释只是对公共空间的历史追溯,现实的空间更新需要将历史与现状相结合. 渝西古镇正处于保护发展的新阶段,本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一种古镇公共空间更新方式的探索,更全面系统的古镇保护开发模式有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Figure (10)  Table (3) Reference (17)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