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

上一篇

下一篇

胥兴春, 李燕. 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 7(3): 92-9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3.011
引用本文: 胥兴春, 李燕. 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 7(3): 92-9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3.011
Xingchun XU, Yan LI.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for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Pre-school Education Talent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3): 92-9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3.011
Citation: Xingchun XU, Yan LI.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for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Pre-school Education Talent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3): 92-9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3.011

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

  • 基金项目: 重庆市2019年本科高校一流专业立项建设项目(渝教办函〔2019〕146号),项目负责人:李静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胥兴春, 教育学博士,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燕,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

  • 中图分类号: G642.3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for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Pre-school Education Talents

  • 摘要: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卓越教师培养是落实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在教师专业认证的推动下,西南大学紧扣认证理念,按照认证标准(第三级)开展了学前教育专业自评自建工作,并积极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卓越"转向,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持续改进,重构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指向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探索实践创新路径,以实现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 加载中
  • 图 1  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机制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2008-01-31)[2019-10-22].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l
    [2]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意见[EB/OL].(2018-10-10)[2019-10-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8-11-15)[2019-10-22].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5/content_5340776.html
    [4]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66-7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jsfdxxb-shkx201701006
    [5] 习近平.育才造士, 为国之本[EB/OL].(2019-03-19)[2019-10-2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319/c40531-30982639.html
    [6]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M].[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不详], 2018: 6.
    [7]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28.
  • 加载中
图(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35
  • HTML全文浏览数:  2535
  • PDF下载数:  48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0-22
  • 刊出日期:  2020-05-15

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 胥兴春, 教育学博士,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李燕,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2019年本科高校一流专业立项建设项目(渝教办函〔2019〕146号),项目负责人:李静

摘要: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卓越教师培养是落实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在教师专业认证的推动下,西南大学紧扣认证理念,按照认证标准(第三级)开展了学前教育专业自评自建工作,并积极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卓越"转向,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持续改进,重构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指向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探索实践创新路径,以实现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English Abstract

  •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1];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为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升级2014年启动并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其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办法》)。至此,高校师范类教育以专业认证为人才培养抓手,努力推动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目标的实现。

    培养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是国家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推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则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西南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在专业认证过程中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向,实现了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初步探索出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路径。

  •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起点,关系着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3]。师范院校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2]。这既是对卓越教师内涵的解读,也是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的根本要求。基于国家对教师培养的发展战略要求,西南大学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实,坚持专业认证理念,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向“卓越”转向。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4]。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体现;“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职业认同和身心健康素质,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建设的有用人才”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成为“有用人才”的根本在于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内涵完全一致。育才造士,为国之本[5]。卓越人才不仅是写在方案上的培养目标,更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为此,西南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新增“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等课程,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其教材的选用坚持“政治性”原则;其次,课堂教学注重渗透思想政治观念,以配合师德养成教育;再次,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参与所在实习基地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最后,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入学教育开始,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师范生素质拓展活动,激发师范生成为“四有”好老师所需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面向社会发展需求。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前瞻性和引领性。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考虑学生的毕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要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学前教育事业与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使师范生在职业发展的现实压力与个人发展的理想追求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为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要符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就国际而言,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简称NAEYC)为代表的专业协会,其所发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均指向“卓越人才”的培养;就国内而言,《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2]。目前,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困境,尤其是西部地区幼儿园的师幼比例明显不达标。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还要能解决师范生就业问题。因此,西南大学“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

  •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是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上获得全面提升。现代社会对学生学习质量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将教育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调整培养方案、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主导向以“学”为重心的转变,教学方式也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化。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生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它统摄所有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专业认证标准指引下,专业教师应充分理解并响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宗旨,理清人才培养思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以学定教”的新模式。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目标为引领,围绕毕业要求,通过建立学生需求调研机制、全程“陪伴式”成长指导机制及学业监测机制,可以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 课程实施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传统课程实施主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而专业认证理念下的课程实施则强调以学生能力素养发展为目标。“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科学专业理念、扎实专业知识、突出专业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能在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胜任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西南大学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施要以“产出”为导向,而“产出”则是指向并聚焦于“毕业要求”。课程实施以实现毕业要求为具体目标,以落实毕业要求相关的课程内容为手段,在课程评价中实现毕业要求的达成,再以课程评价反馈改进课程教学。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实施“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明确了每门课程的“产出”任务,即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相匹配、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匹配、能力素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以“产出”为导向的精准课程实施理念,有利于培养符合预期目标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载体,课程体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基于专业认证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应指向并支撑毕业要求。而这与传统的基于教师和学科的课程体系完全不同,因此需要重构适应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所谓“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指对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清晰而明确的课程支撑体系[6]。一是课程体系能够支撑全部的毕业要求,即在课程支撑矩阵中,有适合的课程支撑每项毕业要求的指标,且能合理解释其支撑关系;二是每门课程能够实现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即在课程大纲中,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之间建立了明确的对应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能针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考核结果能够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建立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将毕业要求细化为可落实、可评价、有逻辑性且体现专业特点的指标,从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由于以“产出”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清晰的课程矩阵,从而使课程任务明确的同时也确立了每门课程在支撑毕业要求中的角色定位。重点课程既对毕业要求的指标形成系统支撑,又可承担对毕业要求进行评价的功能。例如:“班级管理”指标的课程支撑体系包括幼儿园班级管理及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等;“学前心理学”课程对应着“保教知识”课程目标,发挥着培养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的作用。每门课程能够对毕业要求指标形成支撑,并在设计、实施、评价与考核过程中都与指标相对应。基于毕业要求建构课程体系,能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以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全面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课程结构主要包含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和自主创新创业活动等板块,体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充分结合。通识课程有利于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而学科专业课程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最终让学生实现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专长发展”。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努力做到合理设置,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在课程设置及学分比例上,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等通识教育课程、支撑幼儿教育各领域的课程及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学分明确、课程设置安排合理,有利于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 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在毕业要求指引下拟定课程目标,进而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并确定课程内容,从而实现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接。课程内容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内容,也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6]。专业性和前沿性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两大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卓越”性,主要体现在鲜明的专业性上。一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以实现“学会教学”的毕业要求为例,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还需拓展专业视野,由此设置了专业发展课程。二是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为此,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师范生技能课等教师教育课程,见习、实习等综合实践类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师范生专业理论知识,也提升了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卓越”性还体现在鲜明的前沿性上,即课程内容要适应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一是紧跟国内学前教育发展动向。选用优秀教材和教学案例以及引入优质的幼儿园课程等,以此改革教育内容和汲取学前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并结合师范生学习实际及时更新、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二是紧跟国际学前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基于近年来国际上对儿童游戏的关注,可以在“儿童游戏”课程中引入新的游戏理论与活动内容。另外,针对社会对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视,可以新设“儿童权利与保护”等课程,以加强师范生师德规范与深厚教育情怀的培养。三是根据国际学前教育对教师“反思型实践者”与“教育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可以新增“学前教育英文文献阅读”等课程以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培养目标和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7]。专业认证理念下的课程实施是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对毕业要求充分且具体地落实过程,它有力地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课程实施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6],也是逐步实现毕业要求的过程。首先,要重视支撑关系的构建。先根据毕业要求的支撑指标体系重新制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大纲,以便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支撑课程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试卷审核、期中检查等监督作用,使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其次,要确保课堂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专业核心课程均应由高级职称教师主讲,同时采取一系列的制度措施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再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积极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及开展团队合作学习。针对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进行系列改革,以毕业要求为基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拓展教学时空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最后,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师范生对未来教师身份的认同感,讲课比赛及学术科研等活动能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毕业要求下的课程与教学环节达成情况的监测,包括合理性评价和达成度评价[6]。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制订了课程评价方案及实施办法,并以“产出“为导向定期开展课程评价活动。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包括内部评价(教师自评和专业团队评价)与外部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并设置三类评价周期,即半学期评价课程教学、学期末评价课程目标、四年(一届)全面评价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方式,针对课程的设置、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情况,听取教育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生代表等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修订培养方案。以内部评价为主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心,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即评价聚焦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考核内容必须与其支撑的毕业要求相匹配。课程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的依据,也是课程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机制是内部质量保障的核心,也是专业认证的“底线”(见图 1)。

    课程评价如何证明毕业要求达成了呢?一是基于毕业要求建立明确的课程评价指标,确保评价面向“产出”。要明确面向“产出”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及毕业要求之间的矩阵关系,需先明确每门课程应承担的“产出”任务。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标准与针对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两者间的对应关系要明晰、目标内涵描述要合理且可衡量。这种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标准,能体现课程目标的能力培养要素并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根据各门课程的考核数据,评价每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定性评价是基于学生各类课程的学习表现及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评价每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 基于认证理念,西南大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中不仅理清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还构建了清晰、明确、合理的用以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课程教学的持续反思与改进,学校初步探索出了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路径。

  • 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期望,同时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和要求,逐步建构起面向毕业要求的以“产出”为导向的“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体系。通过入学教育及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师范生认识师德;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引导师范生认同师德;通过社会实践及教育实习引导师范生践行师德。由此,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构建起“孵化型”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通过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逐步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构建起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型”养成教育体系,从而达到“学会教学”的培养目标。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实习、研学活动、基地实践和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育人能力,构建起“五位一体协同型”育人的养成教育体系。卓越教师的重要特征是具备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通过大学四年全程“陪伴”和逐渐“放手”,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步建立起“陪伴式”发展的养成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大一时,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陪伴”入学,对师范生进行生活指导;大二时,由学业导师和班主任“陪伴”,对师范生进行学业指导和学术启蒙;大三时,由科研导师、实践导师和职业导师“陪伴”,对师范生进行科研指导、实践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由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陪伴”,对师范生进行论文指导、职业指导和毕业指导。

  • 卓越的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特质。卓越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为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西南大学与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了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简称“U-G-K”)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教师教育实验示范区,有效地保证了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地,同时也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例如:邀请实践基地园长及教师来校授课、举办讲座与研讨会,开展幼儿教师短期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活动。同时,学校与优质幼儿园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展开合作。每年安排师范生分组、分批进入各优质示范园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和研习。师范生专业指导实行“双导师”管理制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幼儿园开展双向互聘工作,聘请园长为专业指导教师,聘请优秀幼儿教师为实践导师,专业教师可以受聘为幼儿园科研副园长或指导专家。由高校专业导师与幼儿园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学习与实践,以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的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之助力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将“学前教育学”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校级或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通过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提升师范生学习效果。通过与优质幼儿园及教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案例库,为师范生提供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实现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通过利用远程交互系统与示范性教育基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还可以通过在线观摩、互动与交流等形式,开展儿童游戏、儿童观察、领域教学等相关课程和主题教学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时空。同时,教师可通过微信、QQ等软件以在线的方式解答学生疑惑、分享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智慧教室和大数据等技术监测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诊断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学决策、修订教学计划与改善教学方式提供参考。

  • 质量保障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及结果实施动态监控以确保人才质量,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6]。为落实《认证办法》,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包括质量标准保障、组织机构保障、资源条件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和教学监控保障等在内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质量标准上,建立针对各主要教学环节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在组织机构上,构建了“校—院(部)—系(专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架构;在资源条件上,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足的教育经费、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在制度建设上,在“校—院(部)—系(专业)”三级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学监控保障上,建立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监测保障机制。“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