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

刘复兴, 刘媛.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 11(4): 9-1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4.002
引用本文: 刘复兴, 刘媛.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 11(4): 9-1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4.002
LIU Fuxing, LIU Yuan.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11(4): 9-1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4.002
Citation: LIU Fuxing, LIU Yuan.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11(4): 9-1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4.002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VA230002),项目负责人:刘复兴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复兴,教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

  • 中图分类号: G65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 摘要:

    新时代教师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回应新时代对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 引领和激励广大教师坚守教育使命, 涵养教育德行, 发展教育智慧, 坚定教育追求, 培育教育情怀, 拓宽教育格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要求相呼应,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育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评价素养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注重跨学科、实践性、创新性, 创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把推动全体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到战略高度, 通过制定教师数字技术培训计划、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和技术工具、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区、营造鼓励创新与合作的文化氛围、逐步完善评估与奖励机制等策略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关系, 以胸怀天下的格局高度重视教师的国际视野问题, 从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培训、引进和开发国际教育资源、对标国际水平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等方面探寻有效的教师国际视野培养路径。

  • 加载中
  • [1]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 人民日报, 2013-09-10(1).
    [2] 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 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 人民日报, 2014-09-10(1).
    [3] 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 人民日报, 2016-09-10(1).
    [4]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5]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10(2).
    [6]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7]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8]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3-09-10(1).
    [9]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1).
    [1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1-31)[2024-07-0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11] 教育部, 中央宣传部, 中央编办, 等.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 (2022-04-14)[2024-07-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eqid=83074907000176cf00000003646d600e.
    [1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 人民日报, 2018-05-03(2).
    [13]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 (2022-04-21)[2024-07-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14]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 (2022-12-02)[2024-07-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15] World Economic Forum. Schools of the Future: Defining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EB/OL]. [2024-07-03]. 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schools-of-the-future-defining-new-models-of-education-for-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
    [16]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22: Transforming Pathways for Lifelong Learners[EB/OL]. [2024-07-03].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policy-outlook/education-policy-outlook-4cf5b585-en.htm.
    [17]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 (2021-11-05)[2024-07-03]. 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18] 中央网信办,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等.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EB/OL]. (2022-03-02)[2024-07-03]. http://www.cac.gov.cn/2022-03/02/c_1647826931080748.htm.
    [19] 习近平寄语教师金句: 要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EB/OL]. (2018-09-06)[2024-07-03].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7668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01
  • HTML全文浏览数:  1801
  • PDF下载数:  6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4-07-10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作者简介: 刘复兴,教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刘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 1. 中国人民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北京 100872
  • 2.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2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VA230002),项目负责人:刘复兴

摘要: 

新时代教师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回应新时代对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 引领和激励广大教师坚守教育使命, 涵养教育德行, 发展教育智慧, 坚定教育追求, 培育教育情怀, 拓宽教育格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要求相呼应,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育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评价素养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注重跨学科、实践性、创新性, 创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把推动全体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到战略高度, 通过制定教师数字技术培训计划、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和技术工具、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区、营造鼓励创新与合作的文化氛围、逐步完善评估与奖励机制等策略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关系, 以胸怀天下的格局高度重视教师的国际视野问题, 从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培训、引进和开发国际教育资源、对标国际水平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等方面探寻有效的教师国际视野培养路径。

English Abstract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其建设和发展不仅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升,更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之源,应引领、贯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更新教师教育内容,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数字文明时代,需要面向数字文明时代新要求,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师教育要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高度重视教师的国际视野问题。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涉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要求、实践路径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对教师角色、责任、素质、地位等方面的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 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这些对教师角色的比喻揭示了教师的传统角色。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和有关回信中强调了对新时代教师角色的新期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1];“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2];“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从“筑梦人”到“引路人”再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嘱托中,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教师责任的内涵更加丰富。

  •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好老师的四个标准,即:“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5]。“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全面概括了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精神素养与实践本领,指引广大教师奋斗成为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有理想信念”,强调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心与承诺,是教师热爱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其中包括教师对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坚定信念,相信教育有改变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力量,相信每位学生都具备发展潜力,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领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有道德情操”,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偏袒、不歧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秉持崇高的人文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有扎实学识”,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既包括专业领域的知识,还涵盖综合知识和跨学科素养。教师应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发展前沿,同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仁爱之心”,强调教师要关爱和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信任学生,建立起师生良性互动和信任关系。

  •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6]。这“四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养的培养,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言辞传递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态度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强调教师要将自身的学术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相结合,既要深入学术领域不断追求学问的进步,又要关注社会发展和现实问题,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坚持学术探索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求教师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积极进行学术探索,开展创新性的研究,还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保持学术诚信。“四个坚持”概括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实践准则,强调了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统一、言语和行动的统一。

  •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7],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7]。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教学技能、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做“经师”,一是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持续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指导者;二是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人师”,一是注重培养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和引领者;二是关爱和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与完善;三是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8]。教育家精神明确了教师的教育使命、教育德行、教育智慧、教育追求、教育情怀、教育格局,成为教师教育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教师精神引领的直接动力。

  • 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导。教育家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强调教师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教师应怀揣对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报国情怀做好本职工作,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二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强调教师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教育德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品德的示范者和引导者。三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强调教师“育智”与“育心”并举、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智慧。教师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社会情感能力等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四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强调教师严谨治学、勤于实践、追求创新、持续进步的教育追求。五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强调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教育情怀。仁爱之心既是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期许与关怀,又是教师对自身使命的认同与承诺。六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强调教师应有以天下为己任、坚定文化自信的博大襟怀和教育格局。

  • 强教必先强师。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培育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发展动力。

    一是教师教育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为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是教师教育应不断引导教师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在言传身教中注重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起崇高的道德标准,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和师德水平,以高尚品质和良好风范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教师教育要鼓励教师站好三尺讲坛、用好校园阵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教育德行影响和教化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和行动感染和引导学生,培养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教师教育应强调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灵。注重“育智”与“育心”相结合,既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指导,发掘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

    四是教师教育应引导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求是创新的态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尝试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严格遵循科学方法,注重知识和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持学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是教师教育应重视教师仁爱之心的培养,将其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内容加以重视。引导教师以无私的精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甘愿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只有具备这种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心灵成长,开启智慧之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以谦逊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关怀和引导学生成长,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六是教师教育应培育教师胸怀天下的格局,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将视野放宽至整个世界,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担当自身的教育责任。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教育格局,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教育领域的各种挑战。教师教育还应引导教师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守自身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

  • 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效果是检验教师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新时代教师教育要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要求相呼应,以人才自主培养为坐标系更新教师教育内容,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与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要求。一是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二是提出高等教育“四为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强调了“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三是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人才培养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综合素质。四是高度重视创新发展理念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五是提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重大命题。六是重视劳动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新要求。七是强调赓续红色血脉,继承红色基因。八是强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教育内容要与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呼应,不断强化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育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美育、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评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为回应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要求,教师教育的内容应突出八个新要求。一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品格塑造、精神培养、情感培育方面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培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9]。三是将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以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目标。四是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批判性反思意识。五是将担当精神、社会责任感作为人才培养的必备品格,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关心社会现实、勇担时代重任的情怀和本领。六是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发挥劳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价值。七是强调继承红色基因,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优秀红色基因中培养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品格。八是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增强人才的实践本领。

  • 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的新需求呼唤教师教育模式的新变化,要体现跨学科、实践性、创新性等新要求,构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共生的教师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前瞻性,与全面发展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相契合。

    一是发展教师教育模式的跨学科性。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在学科交叉与相互渗透中形成。当前风靡全球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建立在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上的,并且可能带来人类哲学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以及科学体系的革命。跨学科带来科技创新的契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十分必要,教师的角色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教师教育模式的跨学科性要求教师掌握更为综合和多元的知识视角,理解不同学科的关联,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综合、多角度的知识观。教师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培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教育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教师教育应设计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等跨学科课程,帮助教师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培养教师跨学科素养过程中帮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教育方法。

    二是重视教师教育模式的实践性。培养中国特色实践性人才,需要在教师教育模式中突出实践性。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原则要求重视教师教育模式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际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相较于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侧重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传授,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模式强调教师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重视经验的积累。应强化教师实践环节,在职前阶段安排教学实习和见习环节,帮助师范生和教师积累实际教学经验。通过模拟教学、实习、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等手段,使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性思维和个性化教学的实践能力,帮助师范生做好充分的职前准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需求。

    三是突出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性。教师教育模式包括师范教育模式、职前教育模式、在职教师培训模式、学徒制和导师制、远程和在线教育模式等多种模式。当前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可从技术赋能教学、跨学科融合、打造个性化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和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有所体现。教师教育应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使教师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采用新的教学工具、开发创新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教师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前瞻性、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优秀教师,从而推动教育的持续进步和协调发展。

    四是加强教师教育模式的协同参与性。近年来,教师教育逐渐呈现协同共生的趋势,逐渐形成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强调通过多方参与和资源整合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10]。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2年4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等协同,开展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11]。这些政策文件强调教师教育的多方协同,明确教师教育并非是师范院校的单独责任,强调政府和中小学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参与和责任分担,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与实际教育需求相契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保证教师教育的实践质量。

  • 提升教师作为公民、学习者、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是数字文明时代的迫切和必然要求。培养教师掌握数字技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教师教育应把推动全体教师掌握数字技术、提升数字素养提高到战略高度,从制度、资源、组织等多方面推动具体实践。

  • 教师教育重视培养和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不仅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数字文明时代的人才,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必要。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2]。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13],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信息科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作出了概括。2022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14]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对教师数字素养作出了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大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学校信息设备和资源,提升教师的数字意识和数字使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充分发挥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提升信息鉴别能力,不被“信息茧房”所迷惑。

    把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推动全体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到战略高度,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还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其一,发展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今社会,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带来教与学的新变化。数字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和资源,能够增强教学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个性化。通过数字技术,教师可以创造更具启发性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采取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教学方式,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数字文明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推动全体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数字技术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能够有效减少因教育资源不均等因素而导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包容。其三,掌握数字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具备相关技能的教师更有竞争力,更容易获得专业晋升和职业发展机会。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更加数字化,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高到战略高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 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Schools of the Future:Defining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15]。该报告对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作出了新的概括。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数字素养”(technology skills),其内涵是发展数字技能,包括编程、数字责任和技术的使用。2022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年度教育政策比较报告《教育政策展望2022:终身学习者的转变途径》(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22:Transforming Pathways for Lifelong Learners),对数字技能作出了阐释,包括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及鉴别事实与观点的判断力[16]。2021年11月,我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注重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17]。2022年3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提升劳动者数字工作能力”“提高数字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等要求[18]

    教师无论作为公民、学习者还是作为劳动者都应该重视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升,以应对数字文明时代带来的挑战。作为公民,教师应具备数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利用数字平台积极参与社会决策和相关活动,向公众传播知识,提高公众的数字素养,引导公众遵守数字环境下的伦理规范。作为学习者,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如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数字工具,具备高效的信息检索、评估和利用能力。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在数字环境中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的真伪和质量。作为劳动者,教师应掌握数字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使用数字工具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如在线批改作业、使用电子教案等;应具备教学创新能力,运用数字技术设计和实施新型教学模式,如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应具备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基于数据作出教学决策,实现个性化教学。通过培育这些关键素养和能力,教师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文明时代的挑战,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并在数字文明时代发挥重要作用。

  • 把推动全体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到战略高度,应从制定培训计划、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鼓励创新和合作、完善评估与奖励机制等多方面推动具体实践。一是制定全面的数字技术培训计划。设计系统性的培训计划,覆盖从基础到高级应用的各个层面,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包括面对面培训、在线课程、工作坊和自主学习。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培训,并将培训纳入其专业发展计划,以确保培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二是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供教师所需的数字技术工具和资源,包括软件、应用程序、数字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模拟软件和互动工具等。建立技术支持团队或师资库,为教师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定期更新教育技术,确保技术的持续可用性,确保校园设施和基础设施能够支持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提供高速互联网连接和数字学习空间。三是鼓励创新和合作。学校应与教育机构、技术公司和专业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和专业知识。营造鼓励创新和分享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数字工具,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建立专业学习社区或网络,分享经验、资源和最佳实践。四是完善评估与奖励机制。设立评估体系,定期监测和评估教师应用数字技术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教师收集和利用学生的反馈改进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设立奖励机制,表彰并激励在数字技术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教师。

  • 教师教育要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关系,以胸怀天下的格局高度重视教师的国际视野问题。

  •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关系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逻辑前提,也是教师教育的实践原则。一是要以中国特色为根本遵循,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应充分结合中国的发展现实和实际问题发展教师教育。要立足中国实际制定教师教育政策和改革方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继承红色基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二是要以世界一流为培养标准,借鉴国际教师队伍培养的经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体系。我国教师教育存在区域不均衡、数字化基础薄弱、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高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习国际经验,特别是在培训方案、资源支持、评估体系等方面注重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要坚持胸怀天下,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教师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在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彰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要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师教育经验,同世界各校共享教育改革经验和发展机遇,为促进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教师应该具备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19],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更新、思想升华、真理探寻,还要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创造人类思想财富,探寻宇宙奥妙,创新知识,揭示和发展真理。从这一更高站位来说,胸怀天下的本质就是要尽人之本性,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推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教师应以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以胸怀天下的格局,从全球视野、国际格局、人类文明的高度出发放眼世界,通过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教师既要具备跨文化的视野,理解、尊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学生,又要保持对其他国家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关注与学习,不断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教师教育应关注全球教育议题,如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教育、跨文化教育等事关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积极促进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参与跨国教育项目,增进学校间的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增强教师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重视教师国际视野的培养问题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也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激发教育创新和改革的动力,可以从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培训、引进和开发国际教育资源、对标国际水平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实际行动推动教师国际视野的培养。一是在合作交流方面,推动大中小学与国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教学项目、研究合作、学生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与国际教育专家和同行交流的平台。二是在教师培训方面,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定并支持教师国际交流计划,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以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丰富教育经验。三是在资源支持方面,引进和开发国际教育资源,如国际课程教材、教学技术、在线教育平台等,为教师提供更多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资源支持。四是在评价制度方面,制定并实施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的教师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