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津巴多时间洞察力类型划分: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吕厚超, 杜刚. 津巴多时间洞察力类型划分: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3(5): 97-104. doi: 10.13718/j.cnki.xdsk.2017.05.011
引用本文: 吕厚超, 杜刚. 津巴多时间洞察力类型划分: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3(5): 97-104. doi: 10.13718/j.cnki.xdsk.2017.05.011
Houchao LÜ, Gang DU. Profiles of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43(5): 97-104. doi: 10.13718/j.cnki.xdsk.2017.05.011
Citation: Houchao LÜ, Gang DU. Profiles of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43(5): 97-104. doi: 10.13718/j.cnki.xdsk.2017.05.011

津巴多时间洞察力类型划分: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研究”(14BSH080),项目负责人:吕厚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团队建设项目(TR201201-2),项目负责人:吕厚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培育项目“时间洞察力的纵向发展及变化机制研究”(SWU1509389),项目负责人:吕厚超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吕厚超,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

  • 中图分类号: B842

Profiles of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

图( 1)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20
  • HTML全文浏览数:  1120
  • PDF下载数:  50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5-28
  • 刊出日期:  2017-09-01

津巴多时间洞察力类型划分: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

    作者简介: 吕厚超,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市 4007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研究”(14BSH080),项目负责人:吕厚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团队建设项目(TR201201-2),项目负责人:吕厚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培育项目“时间洞察力的纵向发展及变化机制研究”(SWU1509389),项目负责人:吕厚超

摘要: 基于ZTPI区分时间洞察力的类型,并探究不同类型在相关心理变量上的差异。对1264名大学生施测《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量表》(ZTPI)中文版,在检验量表信效度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形成五个类型:消极、冲动寻求、未来取向、平衡和宿命。宿命、未来取向、冲动寻求人数各占27.8%,27.2%和25.9%。未来取向和平衡类型在自尊、自我概念清晰度、人格特质、冲动性、网络成瘾和生活满意度上优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于国外研究结果,虽然平衡类型是最优结果,但对中国大学生而言,未来取向在某些心理变量上优于平衡类型。

English Abstract

  •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以下称TP)自从提出以后得到许多学者的研究[1-2]。Zimbardo和Boyd编制的《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为评估TP与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和职业选择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指标[3]。ZTPI在多个国家进行过修订,例如波兰[4]、意大利[5]、以色列[6]、中国[7-8]等。ZTPI包括五个维度,评估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1) 过去消极(Past Negative, PN)表达对过去的消极、悲观态度;(2) 过去积极(Past Positive, PP)反映对过去富有情感和快乐体验;(3) 现在享乐(Present Hedonistic, PH)指对现在享受快乐的渴望和追求;(4) 现在宿命(Present Fatalistic, PF)是持无法控制的外力决定命运的信念;(5) 未来(Future, F)指实现未来长期目标的思考与计划。

    最初的效度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与PP和F呈正相关,与PN、PH和PF呈负相关[3]。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也发现ZTPI与其他变量(积极应对、乐观倾向、饮食结构等)存在类似的相关模式[1, 9-10]。同时,研究者发现不同ZTPI类型的个体在某些心理变量上也存在差异[11-12]。Alansari等人认为类型分析结果比变量相关更有意义[13],研究者们可从以个体为中心的角度来审视所研究的对象,更好地揭示问题的本质[14-15]。本研究旨在区分国内不同时间洞察力类型,并探究不同类型在相关心理变量上的差异,而这一问题在以前的研究中尚未得到解决。

  • 尽管ZTPI包含五个维度,但使用该量表的某些研究只关注现在和未来维度与其他变量的关系[16-18],需要指出,通过变量间的相关难以解释ZTPI所评估的TP总效应。更可能的情况是,个体在不同程度上同时具备五个(或少于五个)维度[19-20]。实际上,Zimbardo和Boyd曾指出,研究者在预测行为时应该跨过ZTPI的分量表,而考虑个体在TP上的类型结构,并在理论上提出平衡时间洞察力(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BTP)的概念[3]。他们认为,BTP在PP、PH、F得分相对较高,而在PN和PH得分相对较低,并且指出BTP是比较理想的类型。

    ZTPI已在某些时间类型研究中得到运用。例如,Boniwell等报告了ZTPI的四个类型[11]:未来取向、享乐-现在取向、平衡和消极,样本来自英国大学生;未来和现在取向类型在生活满意度上得分更高,在消极情感上得分更低,然而消极类型在消极情感上得分最高,在生活满意度上得分最低。同时还在俄罗斯大学生样本中发现了第五个类型:风险寻求。在俄罗斯样本中,平衡类型有最高的乐观水平、生活意义、一般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类型在上述变量上得分最低。Qin等发现了ZTPI的三个类型:平衡、宿命和未来取向,样本来自北加利福尼亚州和上海大学生[12]。他们发现,平衡类型在幸福感上得分最高,在消极情感上得分最低;另外两组表现一致。可见,这些基于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支持Zimbardo和Boyd的观点,即认为BTP是优异的[3]

    以青少年为样本的ZTPI聚类结果发现四个类型[21-22]:平衡、过去消极、现在享乐、未来。同时发现未来类型(指F和PP得分较高,PN、PH和PF得分较低)比平衡、过去消极和现在享乐类型更具有保护性,更具备适应性功能,这不同于大学生所认为的平衡类型是优化的这一研究结果。

  • ZTPI编制以来,许多研究探讨了ZTPI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1]。本研究包括的六个心理变量如下:自我层面,如自尊、自我概念清晰度;特质层面,如人格特质、冲动性;应用层面,如网络成瘾、生活满意度等,这些变量在先前研究中均表明与TP存在某些相关,表述如下。

    自我层面。已有研究指出,TP与自尊存在密切关联[3, 9, 23],同时Akirmak发现,平衡时间洞察力偏差(Deviation From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DBTP)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50,p<0.001)[23]。DBTP指偏离BTP的程度,DBTP值越大表明越偏离BTP,由于BTP是比较理想的类型,与一些因素(如幸福感)呈正相关[11],因此DBTP与BTP呈现相反的结果。目前,少有研究探讨TP与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联系,由于时间与自我不可分离,且自尊与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24]。可以假设,对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持积极态度的个体,其自我认识也比较清晰。

    特质层面。在ZTPI的各国版本中,常用人格特质检验ZTPI修订的效度。Kairys和Liniauskaite总结了以往研究者对TP与大五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也探讨了TP与其他人格变量的关系[25]。TP与冲动性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F与冲动性的关系。未来取向个体经常考虑行为的长期结果,倾向于延迟满足,而冲动性个体则考虑即时满足,不为将来做准备[26]

    应用层面。雷雳和李宏利认为未来定向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呈负相关,而现在定向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呈正相关[27]。最近的研究也表明,PN和PF是网络和Facebook成瘾的积极预测因素,F是消极预测因素[28]。研究表明,TP影响人们的幸福感[11, 29],且BTP最能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30]

    在国内,陶安琪等人的研究选取过去积极、现在享乐和未来三个子时间维度对39名被试进行K聚类,形成现在享乐型和未来定向型[31],但在维度选择和人数上略显不足,除此之外国内以大学生为样本的时间洞察力类型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基于ZTPI,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划分时间洞察力类型,并检查不同类型个体在相关心理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基于已有文献可以假设,积极取向类型的个体报告更优化的心理功能,即更高的自尊,更高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在人格特质积极维度上表现更好,更低的网络成瘾和冲动性,消极取向类型的个体则相反。当代社会节奏加快,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从心理时间的角度划分时间洞察力类型,能更加深刻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时间观念,类别分析中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从不同层面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时间态度,为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尤其是时间人格养成提供意见。

  •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河南、重庆、广东、陕西、福建和辽宁七所大学的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350份,删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264份,有效回收率93.6%。其中男生359人,女生892人(13人未填写性别)。大一167人,大二329人,大三655人,大四111人(2人未填写年级)。年龄介于17-25岁(M±SD=20.19±1.58)。

  • 时间洞察力量表。采用Lyu和Wang与王晨修订的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量表(ZTPI)中文版[7-8],共25题,分为过去积极(6题),过去消极(7题),现在宿命(3题),现在冲动(4题),未来(5题),按照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进行五点评分。信效度验证见下文。

    自尊量表。该量表最初由Rosenberg编制,中文版由汪向东,王希林和马弘(1999) 修订[32]。共10题,5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8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2/df=3.75,RMSEA=0.08,CFI=0.95,TLI=0.92)。

    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采用Campbell等编制的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中文版[33],共12题,采用编制量表时5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10个条目反向计分。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80。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2/df=2.06,RMSEA=0.05,CFI=0.94,TLI=0.92)。

    网络成瘾量表。采用白羽和樊富珉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34],共19题,1(非常不同意)-4(非常同意)四点评分,分为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和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两个维度。本研究中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和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84和.8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2/df=2.79,RMSEA=0.07,CFI=0.90,TLI=0.87)。

    冲动性量表。采用李献云等修订的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 中文版[35],共30题,被试按照1(不是)-5(总是)进行五点评分,分为三个维度:认知、行动和非计划。本研究中整个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85。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尚好(χ2/df=2.36,RMSEA=0.06,CFI=0.89,TLI=0.86)。

    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Diener等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36],共5个条目,7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86。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2/df=3.61,RMSEA=0.07,CFI=0.99,TLI=0.99)。

    大五人格量表。采用Pervin和John手册中大五人格量表的中文版[37],共44题,分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开放性,5点计分。本研究中外倾性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宜人性为0.62,尽责性为0.76,神经质为0.72,开放性为0.67。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尚好(χ2/df=2.33,RMSEA=0.05,CFI=0.88,TLI=0.83)。

  • 鉴于问卷过长易产生疲劳效应,因此本研究的所有被试均完成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量表中文版,499名来自河南、重庆、广东、陕西和福建的大学生被试完成生活满意度和人格特质问卷,占比39.5%;387名来自辽宁、重庆和河南的大学生被试完成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度问卷,占比30.6%;378名来自河南和广东的大学生被试完成网络成瘾和冲动性问卷,占比29.9%。

  • 由于本研究都是自陈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38]。因此在程序方面,采用匿名调查、部分条目反向陈述等。同时,采用用Harman单因素法进行检验,使所有测量项目负荷于一个共同潜因子。鉴于本研究分三批被试完成问卷调查,而三次调查结果均显示模型拟合不良(第一次:χ2/df=11.37,RMSEA=0.14,CFI=0.56,TLI=0.50;第二次χ2/df=5.77,RMSEA=0.11,CFI=0.88,TLI=0.82;第三次:χ2/df=13.22,RMSEA=0.18,CFI=0.73,TLI=0.62),表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明显。

  • 在聚类分析之前,有必要对ZTPI中文版的信效度进行验证。对ZTPI中文版的各个维度进行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过去积极、过去消极、现在宿命、现在冲动、未来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7,0.76,0.60,0.70,0.65。现在宿命维度Cronbach's α偏低,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39]

    为检验其结构效度,使用Mplus 7.0中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Explorator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ESEM),该方法兼顾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特点[40],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标良好(χ2/df=2.41,RMSEA=0.033,90%置信区间[0.029,0.037],CFI=0.96,TLI=0.94,SRMR=0.021)。

  • 在聚类分析之前,对ZTPI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见表 1),结果发现,过去积极除与网络成瘾、尽责性和神经质关系不显著外,与其他变量显著相关(p<0.05)。过去消极除与开放性关系不显著外,与其他变量显著相关(p<0.05)。现在宿命和未来与其他变量显著相关(p<0.01)。现在冲动除与生活满意度、外倾性和开放性关系不显著外,与其他变量显著相关(p<0.05)。除个别不相关之外,整体来看过去消极、现在宿命和现在冲动与积极品质负相关,与消极品质正相关。过去积极和未来则相反。

  • 使用R3.3.1软件中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s)中的离差平方和法(亦称Ward法)对ZTPI进行聚类分析[41]。在聚类过程中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输出均为标准化分数。在参考以前文献的基础上[11-12, 21-22],最终将ZTPI聚类成五个类别,结果见图 1。各个类别的名称和特征如下:

    消极:这类人主要是高过去消极,低过去积极和未来,中等现在宿命和现在冲动,故命名为消极。该类型者在调查样本合计109人,占比8.6%。

    冲动寻求:这类人主要是高现在冲动,低未来,中等过去消极、过去积极和现在宿命。该类型者在调查样本合计328人,占比25.9%。

    未来取向:这类人主要是高未来,低过去消极、现在宿命和现在冲动,中等过去积极。该类型者在调查样本合计344人,占比27.2%。

    平衡:这类人主要是高过去积极和未来,中等过去消极、现在宿命和现在冲动。该类型者在调查样本合计132人,占比10.4%。

    宿命:这类人主要是高过去消极和现在宿命,中等过去积极、现在冲动和未来。该类型者在调查样本合计351人,占比27.8%。

  • 为探究ZTPI各个类型在心理变量上的差异性,对其进行方差分析(见表 2)。具体而言,在聚类之后,每一被试都划分到相应的类别中,然后根据被试完成的相关问卷再进行类别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未来取向类型和BTP类型在自尊、自我概念清晰度、生活满意度、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上得分高于消极、冲动寻求、宿命类型(Fmin>4,p<0.001,ηpartial|min2>0.03),在网络成瘾、冲动性、神经质上得分显著低于消极、冲动寻求、宿命类型(Fmin>7,p<0.001,ηpartial|min2>0.07)。未来取向类型在自我概念清晰上高于BTP(F=11.78,p<0.01,ηpartial2=0.064),在冲动性(F=13.96,p<0.001,ηpartial2=0.093)、神经质(F=7.56,p<0.01,ηpartial2=0.045) 上低于BTP。

  • 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先对ZTPI中文版的信效度进行了分析,信度结果表明除现在宿命维度较低之外,其余各维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结构效度结果表明拟合指标良好,可在以后的研究中使用。相关分析的结果发现,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3]基本一致(|r|>0.10,p<0.05),即过去积极和未来与积极品质正相关,与消极品质负相关;过去消极、现在宿命和现在冲动与积极品质负相关,与消极品质正相关。但需注意,过去积极、现在冲动与某些变量不相关,例如网络成瘾、尽责性、生活满意度等。Zimbardo和Boyd曾发现,过去积极在预测其他心理变量时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指标[3],同Worrell等的研究一致[22]。现在冲动作为ZTPI中文版中一个新的维度,是否可靠,还需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最终聚类成五类时间洞察力类型:消极、冲动寻求、未来取向、平衡和宿命。近年来,对BTP的研究逐渐增多,Zhang等曾比较了探究BTP的三种方法[30],指出平衡时间洞察力偏差(DBTP)算法是计算BTP比较准确的方法,但鉴于国内暂时缺乏计算BTP的ZTPI每个维度的标准得分,因此本研究采用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所得结果还是一致的。BTP的过去积极和未来得分较高,而过去消极、现在宿命和现在冲动得分较低。与之前研究不一致的是,在其他研究中[21-22],BTP的现在享乐维度得分较高,但是在ZTPI中文版中,“现在享乐”维度重新命名为“现在冲动”,指一种凭一时冲动行事,多遵循当时的感觉,而不过多考虑事情后果的态度[7-8],因此,现在冲动得分较低可能是BTP的一个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主要以冲动寻求、未来取向和宿命类型为主。冲动寻求较多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刚从青春期过渡而来,心智、身体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寻求外在环境的刺激以满足自我愉悦[42]。未来得分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的教育程度较高,接受的知识范围较为广阔,在考虑问题时会更多地思考未来如何做更有效率[43]。宿命得分较高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影响,“天命说”思想依然存在,相信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即命运。正如古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另一方面,也受大学生对就业环境或社会大环境决定自己命运信念的影响。虽然Zimbardo和Boyd指出,平衡类型可能是最优的[3],但在本研究中该类型人数并不多,只占总人数的10.4%,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尚缺乏一种优化的时间观念,这提醒教师在教育中应适时引导以优化学生的时间观念。

    本研究还探讨了时间洞察力五种类型在一些变量上的差异,结果和预期一致。具体而言,未来取向和BTP优于其他类型,在自尊、自我概念清晰度、生活满意度、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上得分高于其他三个类型,在网络成瘾、冲动性、神经质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类型。未来取向类型在自我概念清晰上高于BTP,在冲动性、神经质上低于BTP,这验证了McKay等人和Worrell等人的结论[21-22],未来取向类型更具备适应性功能。研究表明,个体时间洞察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44],持续整个一生[42]。可以假设,对于中国人而言,未来取向类型在学生时期或青春期是最优的,BTP在成年期早期至成年期是最优的,尚需进一步验证。

    需要指出,由于研究工具和被试的差异,因此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ZTPI的类型目前有三类[12]、四类[11, 21-22]和五类[45]几种结果。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ZTPI中文版的类型,并聚类形成五种时间洞察力类型结构,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时间结构。当然,本研究也存在某些局限:(1) 研究工具,虽然ZTPI在多国的修订形成了不同的版本,但是西方国家对时间洞察力的理解和问卷编制主要基于西方文化,因此有必要开发中国化的时间洞察力量表;(2) 被试选择,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46]和中国南北方文化[47]存在某些差异,而这些差异所引起的被试差异与数据结果直接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3) 研究方法滞后,目前探讨BTP的常用方法DBTP暂时还不能在国内使用,缺乏大样本数据揭示ZTPI各维度的恰当得分。

  • 在检验ZTPI中文版信效度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最终形成五个类型:消极、冲动寻求、未来取向、平衡和宿命,其中宿命、未来取向、冲动寻求人数比例较大。

    未来取向和平衡类型在心理变量(自尊、自我概念清晰度、人格特质、冲动性、网络成瘾、生活满意度等)上优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于国外研究结果,虽然平衡类型是最优结果,但对中国大学生而言,未来取向在某些心理变量上优于平衡类型。

参考文献 (4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