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60年代,为解释婴儿与照料者之间建立的特殊情感联结,Bowlby[1]提出依恋理论.依恋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连续过程,依恋研究从婴幼儿期扩展到成人期[2].依恋理论在调节个体的认知、情绪和人际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人际经验内化而成的依恋风格与个体的人际功能和心理症状密切相关[3].为探讨不同依恋个体的认知、情感特征,对个体依恋风格的评估格外重要.当前研究对依恋风格的评估存在2种取向:一种是类型取向,把依恋风格视为非此即彼的类别,个体只能属于某种依恋类型[4];另一种是维度取向,将依恋风格视为连续型变量,强调依恋风格水平的高低而不是类型[5].有研究指出[6],从依恋维度出发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个体的依恋差异.从维度出发,评估成年依恋风格的测量工具包括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Scale,ECR)[7]、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AAQ)[8]和依恋风格问卷(Attachment Style Questionnaire,ASQ)[5]. ECR和AAQ主要关注浪漫关系中的依恋,这种关注偏向将没有恋爱经历的成年人和青少年排除在依恋研究之外,不能评估单生主义者等群体的依恋风格[9]. ASQ评估一般的依恋工作模型,而不考虑关系类型,它既可以用于评估有恋爱经历或处于婚恋关系成人的依恋风格,也可以用于评估青少年和没有恋爱经历成人的依恋风格,相比ECR和AAQ,ASQ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因此,ASQ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依恋自评量表的不足,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外的依恋研究[10-11].
自李同归等[12]修订ECR中文版问卷后,国内关于依恋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然而这些关注成人依恋的研究却忽略了ECR的适用范围,它们不加区分地将ECR应用于所有成年群体的依恋研究[13-14],这可能是因为国内缺乏评估一般依恋风格的问卷.为此,本研究开展了ASQ中文版的修订工作,翻译、引入ASQ,并检验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以期为我国依恋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一般依恋风格评估工具.
全文HTML
-
样本1(用于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便利取样抽取重庆、昆明、南昌和珠海等地若干高校669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9份,有效率为91%.其中,男生217人(35.6%),女生392人(64.4%),被试平均年龄为(19.57±1.66)岁;户籍所在地为城市的有315人(51.7%),农村的有294人(48.3%).
样本2(用于效标关联效度和信度分析):采用便利取样抽取重庆、昆明、南昌和珠海等地若干高校483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为87.4%.其中,男生163人(38.6%),女生259人(61.4%),被试平均年龄为(19.36±1.83)岁;户籍所在地为城市的有138人(32.7%),农村的有284人(67.3%).样本2中有182名大学生参加了一个月后的重测.
-
ASQ是由澳大利亚学者Feeney教授等人[5]开发研制,问卷包含自信、亲近不适、关系次要、认可需要和专注关系5个维度,其中自信维度主要评估依恋安全水平,专注关系和认可需要维度主要评估依恋焦虑水平,而亲近不适合关系次要维度主要评估依恋回避水平. ASQ是被认为用于评估成年人一般依恋风格的有效工具,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外的成年依恋研究[15-17]. ASQ英文版有40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6表示完全符合).本研究经过Feeney教授授权同意,获得英文版的ASQ,并在取得原作者授权后,对英文版的ASQ进行中文版修订.首先,由英语水平优秀的心理学博士生和英语专业研究生将ASQ英文版翻译为中文,完成后由一名中国依恋领域的心理学教授矫正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由一名英语专业人士独立地将中文版翻译为英文;最后,经过广泛的讨论,将问卷内容与原版进行比对,针对一些问卷条目的表述进行斟酌,并与Feeney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确保在不改变愿意的基础上,使ASQ中文版的语言表达清楚且准确,在此基础上,确定初始版问卷.之后,我们在重庆某高校抽取65名大学生填写初始版问卷,经分析自信、亲近不适、关系次要、认可需要和专注关系5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α依次为0.823,0.857,0.722,0.639,0.720,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为0.770,初始版问卷的信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根据预施测时被试的反馈以及各条目的作答情况,最后对中文版的40个条目进行词语微调(如,将“尽力而为”改为“做最好的自己”),在保持编制者思想的基础上使条目表达清晰易懂.最终正式问卷的条目和计分方法与原问卷一致.
-
采用由李同归等人[12]修订的RQ问卷,问卷共包括4段短文,分别描述成人依恋的4种基本类型,即安全型、专注型、冷漠型和恐惧型.问卷采用Likert 7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问卷衍生出的自我和他人模型直接表征对自我价值和他人可得性的期望[18].参照前人研究[19],我们采用4个类型描述的连续型得分,评估呈现自我和他人内部工作模型的2维得分.自我模型得分:表征积极自我价值的类型得分(安全型和冷漠型)减去呈现消极自我价值的类型得分(恐惧型和专注型),即自我模型得分=(安全型得分+冷漠型得分)-(恐惧型得分+专注型得分),更低的自我模型得分表明将自我价值视为越消极,越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人的帮助和爱.他人模型得分计算:表征积极他人的类型得分(安全型和专注型)减去呈现消极自我价值的类型得分(恐惧型和冷漠型),即自我模型得分=(安全型得分+专注型得分)-(恐惧型得分+冷漠型得分),更低的他人模型得分,表明个体越认为重要他人是不可靠的.
-
本研究选用简化版(NEO-FFI)的神经质分量表(NEO-FFI-N)[20],总共有12个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9.
-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21].问卷包含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3个维度,共有21个条目,每个条目需要对父母和母亲分别评价,采用Likert 4点计分(1表示从不,4表示偶尔).本研究中,父亲教养方式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6,0.852,0.684;母亲教养方式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26,0.854,0.731.
-
采用SPSS 20.0进行条目分析、效度和信度分析;同时,在进行效度分析时,也采用R和Amos 20.0软件.
1.1. 被试
1.2. 研究工具
1.2.1. 依恋风格问卷(Attachment Style Questionnaire,ASQ)
1.2.2. 校标问卷
1.2.2.1. 关系问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RQ)
1.2.2.2. 简式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Short-form Big Five Personality Scale,Neuroticism Scale)
1.2.2.3.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hort-form 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s-EMBU)
1.3. 统计方法
-
首先,计算问卷条目与相应分量表总分的相关性,如表 1所示,40个条目得分与相应维度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9~0.74之间,均p < 0.001;接着,将问卷分量表总分按照升序排序,选择得分较高的27%为相应分量表的高分组,得分较低的27%为低分组,对2组学生在相应分量表上的条目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所有条目在高低分组上的差异都显著(p < 0.001).
-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量表结构,使用样本1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0.89,Bartlett检验χ2=8 467.40(df=780,p < 0.001),表明适合做因素分析.
在确定因子数量的方法中,平行分析法被认为是一种更客观、有效的方法[22].参考前人研究[23],首先采用主轴旋转生成碎石图;接着利用R软件进行平行分析(设定变量数为40,被试人数为609人),生成随机数据的矩阵,并计算平均特征值;最后将40个平均特征值连成的曲线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碎石图进行比较.如图 1所示,2条特征值曲线在第五个因子处交叉,碎石图落在平均特征值曲线之上的特征值有4个,适合保留4个因子.
采用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指定因子个数为4.参考前人标准[24],采用因子负荷大于0.35的标准,结果显示,所有条目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35,累积解释变异为41.79%,解释率与国外研究比较接近[25].因子1除了包括ASQ英文原版的自信(Confidence)维度的所有条目,还包括原来属于轻视关系维度的第14题(“我和他人的关系总的来说一般”),这个因子被命名为自信,包含9个条目;因子2囊括了ASQ英文原版问卷的认可需要(Need for Approval)及专注关系(Preoccupation with relationship) 2个维度的大部分题项,还包括原来属于亲近不适(Discomfort with closeness)维度的第23题(“他人过于亲近的行为会让我感到焦虑”),鉴于前人研究用这2个维度评估依恋焦虑水平[17],因此,本研究将这个因子命名为依恋焦虑,共16个条目.因子3包括了ASQ英文原版的亲近不适维度的大部分条目,被命名为亲近不适,包含9个条目;因子4包含了ASQ英文原版的关系次要(Relationship as secondary to achievement)维度的大部分条目,被命名为关系次要,包含6个条目.各条目的因子载荷量详见表 2.进一步通过计算ASQ中4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来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自信” “亲近不适感” “关系次要”和“依恋焦虑”因子累计得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47,-0.40,-0.36,0.43(p < 0.001).
-
基于样本2的数据,对因子分析中得到的4因子模型使用AMOS 20.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指数:χ2=1 877.74,df=720,RMSEA=0.06,CFI=0.77,TLI=0.75,GFI=0.80,后面3个拟合指数未达到0.9,说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并不理想.问卷包含较多的项目数时,多个项目可能造成潜在变量的膨胀测量误差[26],导致假设模型与数据的拟合不够理想.因此,借鉴侯杰泰等人[27]的方法,并参考前人修订问卷时项目打包的方法[28],本研究将每个因子的条目打包为3个项目包,对重新组合后的12个项目包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如图 2所示,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174.013,df=48,RMSEA=0.079,CFI=0.938,TLI=0.914,GFI=0.937.修订后的模型拟合良好,ASQ中文版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
采用Pearson相关考察ASQ分量表得分与关系问卷、神经质量表和简易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相关,结果见表 3.结果发现,依恋风格问卷各分量表与大部分效标各维度之间显著相关.
-
自信、依恋焦虑、亲近不适和关系次要4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78,0.83,0.68,0.70,间隔一个月后重测数据,4个因子的重测信度为0.78,0.80,0.76,0.68.
2.1. 条目分析
2.2. 效度分析
2.2.1. 结构效度
2.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2.2.3. 校标关联效度检验
2.3. 信度检验
-
针对国内已有的依恋风格评估工具主要用于评估浪漫关系的依恋,而缺少对一般依恋评估的工具,而ASQ可以有效地评估一般依恋状况,本研究对ASQ进行中文版修订.应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平行分析确定因子数量,并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ASQ中文版为4因子模型,包括自信(9个条目)、依恋焦虑(16个条目)、亲近不适(9个条目)以及关系次要(6个条目),4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41.793%.国外原版的ASQ为5因子模型,其中,自信反映的是安全依恋倾向;认可需要反映个体对来自他人的接受和认可的需求,属于Bartholomew[4]提出的恐惧型和先占型依恋的特征;专注关系反映的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和依赖的态度,包含了Bartholomew[4]的先占型依恋和Hazan等人[2]提出的焦虑依恋特征;亲近不适表征的是依恋回避[7]的特征,表现出对亲近的回避倾向;关系次要表征的特征与Bartholomew[4]提出的冷漠型依恋和依恋回避是一致的.本研究得到的ASQ中文版4因子模型与英文原版ASQ的5因子模型略有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原来属于独立的认可需求和专注关系2个因子合并,并被命名为依恋焦虑;因子包含的题项进行了微调,即原来属于轻视关系维度的第14题(“我和他人的关系总的来说一般”)被纳入到自信维度,而原来属于亲近不适维度的第23题(“他人过于亲近的行为会让我感到焦虑”)被纳入到认可需求和专注关系的整合维度依恋焦虑.将这2个维度合并,主要基于以下2点考虑:首先,这是因子分析的结果;其次,前人研究在使用ASQ时,也通过整合认可需求和专注关系2个维度来评估个体的依恋焦虑水平[17],因此,将认可需求和专注关系2个维度合并为依恋焦虑维度也有合理之处.本研究修订的ASQ与英文原版结构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例如,英文量表中的第14题(“我和他人的关系总的来说一般”)属于轻视关系维度,而在本研究中,这个题目可能更匹配自信维度的结构,这种差异可能反映由于深受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大学生的思维里,“我和他人的关系总的来说一般”属于人际关系差劲的表现,如此描述自己人际关系的人反映出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自信,而在西方人的思维里,“我和他人的关系总的来说一般”的论述可能凸显个体独立性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轻视关系的取向.
效标效度是被试在该测量工具上的表现与另一个独立存在的、可观察的相关行为特征表现之间的关联性程度.本研究以关系问卷、神经质量表和简易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为效标,将ASQ各维度得分和各效标分量表的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信(依恋安全维度)与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呈显著正相关,而依恋焦虑与自我模型呈显著负相关,2个依恋回避相关维度(即亲近不适和关系次要)与他人模型呈显著负相关.早期研究指出[6],消极的自我模型与害怕被抛弃的依恋焦虑密切相关,而消极的他人模型与回避亲密倾向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神经质被认为是与依恋焦虑类似的特质[29],本研究发现,自信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而依恋焦虑、亲近不适和关系次要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与依恋焦虑的相关性高于回避相关维度.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依恋风格的形成.在探讨依恋问卷的结构时,有研究[22]发现依恋风格的二阶因素(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与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呈中等程度相关,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本研究也发现ASQ的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呈现中等程度相关.不难看出,本研究结果说明ASQ中文版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内部一致性反映的是测量条目间的相关程度,又称为内部信度,通常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反映测量的内部信度.本研究结果显示,ASQ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0.83之间,这表明ASQ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重测信度是在不同的时间点用同一测量工具对同一测量对象作重复测定,它可以反映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ASQ中文版2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68~0.80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ASQ中文版的信效度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ASQ中文版可以作为评估我国大学生一般依恋风格的一种参考工具.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取样范围不够广泛,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抽样范围及采用更大的被试样本,进一步验证ASQ中文修订版的信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