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农旅融合背景下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牛翠珍. 农旅融合背景下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8): 66-7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08.007
引用本文: 牛翠珍. 农旅融合背景下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8): 66-7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08.007
NIU Cuizhen.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fo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4, 46(8): 66-7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08.007
Citation: NIU Cuizhen.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fo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4, 46(8): 66-7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08.007

农旅融合背景下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2103039); 大同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202206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牛翠珍,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高质量发展、智慧景区建设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F592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fo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开展,实现农户经济收入提高、推动农村产业转型成为现阶段的重点. 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中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技术的展示推广等要素和旅游业的发展存在重要联系. 研究分析了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入手分析农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现状. 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通过对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分析,研究生态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采用熵权法对黄山市生态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耦合协调分析,发现在2012-2020年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均高于0.9. 而协调度计算结果表明,2012-2016年黄山市生态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处于初步协调状态,2017-2020年则处于良好协调状态.

  • 加载中
  • 图 1  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机制

    图 2  黄山市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数据

    图 3  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数据

    表 1  生态农业耦合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生态农业 经济效益 生态作物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 %
    农业劳动生产率 元/人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社会产业现状 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 万人
    生态农产品播种面积 千hm2
    农产品产量 万t
    旅游业 经济效益 旅游总收入 亿元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
    社会产业现状 游客接待数量 万人次
    景区及旅行社数量
    人数同比增长率 %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及编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值 编号
    经济效益(E1) 生态作物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 0.304 9 E11
    农业劳动生产率 0.213 7 E1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154 7 E13
    社会产业现状(S1) 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 0.131 5 S11
    生态农产品播种面积 0.129 8 S12
    农产品产量 0.065 4 S13
    经济效益(E2) 旅游总收入 0.273 8 E21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0.237 6 E22
    社会产业现状(S2) 游客接待数量 0.195 3 S21
    景区及旅行社数量 0.161 1 S22
    人数同比增长率 0.132 2 S2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模型和旅游业发展评价模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生态农业评价模型 E11 E12 E13 S11 S12 S13
    E11 1
    E12 0.931*** 1
    E13 0.706*** 0.426** 1
    S11 0.711*** 0.361*** 0.487*** 1
    S12 0.694** 0.254** 0.395** 0.741*** 1
    S13 0.268*** 0.269** 0.925*** 0.226*** 0.414*** 1
    旅游业评价模型 E21 E22 S21 S22 S23 /
    E21 1 /
    E22 0.904*** 1 /
    S21 0.519*** 0.566*** 1 /
    S22 0.532*** 0.464*** 0.647*** 1 /
    S23 0.211*** 0.246** 0.464** 0.379*** 1 /
    注:***表示相关性显著水平小于0.01,**表示相关性显著水平小于0.05,*表示相关性显著水平小于0.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黄山市2012-2020年的农业发展模型和旅游业发展模型指标评价值

    指标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E11 0.308 6 0.347 3 0.398 6 0.410 4 0.509 2 0.520 5 0.580 3 0.645 9 0.655 5
    E12 0.148 8 0.100 5 0.167 5 0.254 1 0.352 5 0.481 0 0.564 4 0.684 4 0.825 2
    E13 0.302 1 0.389 1 0.455 7 0.543 9 0.545 7 0.581 3 0.603 9 0.734 1 0.868 0
    S11 0.402 8 0.345 9 0.383 8 0.467 6 0.511 4 0.679 7 0.634 9 0.570 2 0.601 6
    S12 0.300 4 0.319 6 0.396 1 0.500 4 0.499 3 0.693 9 0.633 4 0.576 1 0.606 6
    S13 0.387 7 0.452 8 0.460 4 0.552 3 0.534 6 0.526 7 0.541 1 0.535 9 0.557 0
    E21 0.307 2 0.351 2 0.386 6 0.426 6 0.486 2 0.560 8 0.761 9 0.560 8 0.565 0
    E22 0.302 1 0.308 6 0.347 3 0.398 6 0.410 4 0.509 2 0.520 5 0.380 3 0.345 9
    S21 0.443 0 0.455 9 0.581 7 0.684 1 0.745 1 0.849 2 0.964 3 0.845 1 0.049 2
    S22 0.302 1 0.308 6 0.347 3 0.398 6 0.410 4 0.509 2 0.520 5 0.580 3 0.645 9
    S23 0.120 0 0.168 1 0.186 2 0.310 6 0.421 9 0.536 0 0.740 4 0.540 4 0.133 1
    下载: 导出CSV

    表 5  黄山市2012-2020年的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

    年份 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 耦合度 协调度
    2012 0.445 9 0.354 1 0.902 0.595
    2013 0.413 4 0.401 2 0.929 0.663
    2014 0.462 7 0.447 3 0.959 0.604
    2015 0.381 4 0.507 1 0.975 0.684
    2016 0.458 3 0.580 5 0.988 0.662
    2017 0.494 7 0.654 8 0.999 0.731
    2018 0.563 4 0.691 4 0.992 0.736
    2019 0.565 7 0.701 1 0.999 0.705
    2020 0.541 1 0.755 5 0.997 0.793
    下载: 导出CSV

    表 6  黄山市未来2025及2030年不同对策的发展预测

    对策 时间 E11 E12 E13 S11 S12 S13 E21 E22 S21 S22 S23
    生态农业发展型 2025 0.544 4 0.813 8 0.835 8 0.512 9 0.601 7 0.531 9 0.38 1 0.263 4 0.214 6 0.294 2 0.115 3
    2030 0.649 5 0.866 2 0.850 3 0.498 6 0.525 0 0.728 8 0.422 0 0.417 2 0.364 4 0.401 2 0.23 8 0
    旅游业发展型 2025 0.495 9 0.725 0 0.730 5 0.401 4 0.532 0 0.491 3 0.457 0.312 9 0.567 7 0.480 3 0.253 0
    2030 0.448 4 0.662 0 0.702 2 0.318 7 0.404 0 0.588 4 0.652 0 0.403 5 0.613 2 0.616 3 0.361 2
    下载: 导出CSV
  • [1] 王珺玮, 张志胜. 乡村人才振兴视角下的农旅特色小镇建设[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33-3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LGX202203008.htm
    [2] 赵淑莲. 文旅融合背景下陇南乡村旅游"互联网+"路径探索[J]. 甘肃农业, 2022(4): 26-28. doi: 10.3969/j.issn.1673-9019.2022.04.011
    [3] 张媛, 姚东, 苏芳. 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烟台为例[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3, 18(4): 5-9, 8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JY202304002.htm
    [4] 王传雄. "农旅文"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探讨[J]. 四川林勘设计, 2022(1): 74-76.
    [5] 刘阿丽, 李忠斌.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农旅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广西月柿小镇为例[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6): 47-5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SGX202206010.htm
    [6] 魏思源, 黄萍, 杨帆, 等. 基于农旅融合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胜任力评价——以大邑县青霞镇为例[J]. 四川农业科技, 2022(11): 94-9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NYK202211025.htm
    [7] 蔡文春. 乡村振兴视阈下四川川陕革命老区农旅产业融合路径研究——以广元月坝为例[J]. 广西农学报, 2022, 37(2): 1-4, 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LB202202001.htm
    [8] 庞静. 我国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34(5): 210-21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NY202205036.htm
    [9] 石道鑫, 黄晨宇, 蔡芳娜, 等. 基于农旅融合模式的乡村振兴实践研究——以三明市小蕉村为例[J]. 海峡科学, 2022(9): 111-11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YZ202209025.htm
    [10] 宋芷汀. 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介入农旅融合发展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村为例[J]. 漫动作, 2022(9): 139-141.
    [11] 黄钰, 李万斌, 郭瑾瑜, 等. 革命老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关系分析——以临沂市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22, 61(13): 208-21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BNY202213038.htm
    [12] 张玉鹏, 牛亚琼, 王婷, 等. 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武威市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1): 90-9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CJI202211023.htm
    [13] 史训东, 姚冠新, 徐静,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2, 43(7): 230-23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JH202207032.htm
    [14] 王舸泓, 韩楠, 李丽娜. 基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的宜春市农旅产业发展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7): 178-18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HNB202117063.htm
    [15] 李宁, 王翠英. 基于SWOT分析法的农旅融合发展对策——以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J]. 乡村科技, 2021, 12(11): 38-40, 4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CKJ202111026.htm
    [16] 陈哲宇, 吴丽果. 浙江省农旅文深度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慈溪市为例[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2): 37-3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JJ202102012.htm
    [17] 方世敏, 李向阳.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旅融合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其优化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5(1): 60-6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TDX202101009.htm
    [18] 陈其彬. 田园变花园村区成景区——闽清县塔庄镇农旅融合发展见闻[J]. 海峡通讯, 2021(10): 47-4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JTX202110030.htm
    [19] 侯迪遥, 苏奎, 孙浩源, 等. 宜宾市"农旅销" 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以宜宾市龙溪谷生态园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2): 135-13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HNB202112047.htm
    [20] 廖慧娟, 梁远帆, 李莉. 产业价值链提升视角下的农旅融合路径与模式探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2): 161-16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CJI202102075.htm
    [21] 王艳荣. 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旅文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 农村实用技术, 2021(12): 51-5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CSJ202112025.htm
    [22] 郭馨逸, 牛彩虹. 甘肃省现代农业观光型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探索——基于水川镇白银·大坪田园综合体的调查分析[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12): 43-4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CYZ202112018.htm
    [23] 郑雄飞.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源市双江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 文化产业, 2021(18): 61-6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CC202118029.htm
    [24] 葛辰涛. 产业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布局研究——以黄墩蓝莓特色小镇为例[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8): 44-4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CYZ202108025.htm
    [25] 刘华琳, 周成, 王婷.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农业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 2022(4): 74-7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JJ202204026.htm
  • 加载中
图( 3) 表( 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10
  • HTML全文浏览数:  1810
  • PDF下载数:  80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9-28
  • 刊出日期:  2024-08-20

农旅融合背景下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 牛翠珍,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高质量发展、智慧景区建设研究
  • 山西大同大学 云冈学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2103039); 大同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2022068)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开展,实现农户经济收入提高、推动农村产业转型成为现阶段的重点. 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中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技术的展示推广等要素和旅游业的发展存在重要联系. 研究分析了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入手分析农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现状. 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通过对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分析,研究生态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采用熵权法对黄山市生态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耦合协调分析,发现在2012-2020年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均高于0.9. 而协调度计算结果表明,2012-2016年黄山市生态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处于初步协调状态,2017-2020年则处于良好协调状态.

English Abstract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传统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开展,实现农户经济收入提高、推动农村产业转型成为现阶段的重点. 不少研究从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协同关系及其功能意义出发,对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模式进行了现状探讨和深入分析,针对我国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的产业发展、融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建设,为了实现乡镇产业的深度融合,国内学者逐渐将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作为热点进行探索研究. 王珺玮等[1]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探索了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之间互促共进的关系,为农旅特色小镇的建设提出了意见. 赵淑莲[2]则从文化旅游以及互联网宣传结合的角度入手,以陇南乡村为例分析了“文化”+“旅游”+“互联网”的农旅新模式,为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打造旅游文化消费节、建设电商平台矩阵创新性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生态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中[3]. 王传雄[4]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三者的融合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的对策,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以及文化宣传等对策为核心,提出了新型农村发展策略. 刘阿丽等[5]从价值链理论入手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核心竞争力、内在支撑力、外在保障力、创新发展力4个维度,为乡村发展提出了去除同质化的新依据. 魏思源等[6]以四川大邑县青霞镇为样本,分析了农旅融合下的人才评价方法,旨在选出农村中具备创新创业胜任力的人才,弥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信息抓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我国红色文化对农旅产业的支持功能,蔡文春[7]以四川广元月坝为例,分析了川陕革命老区在农旅产业融合中发挥的文化功能. 庞静[8]采用熵权法和耦合调度模型探索了我国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从区域划分中对不同地区的农旅产业融合提出了改进措施. 石道鑫等[9]以三明市小蕉村为例,将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放置在农村自然农业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融合之中,从乡村多样功能入手,分析了农旅有效融合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增收致富提供了借鉴. 宋芷汀[10]以娘子关村为例,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业发展,剖析了水乡村落与公共艺术之间融合的文旅模式. 黄钰等[11]通过耦合协调模型、E-G两步检验法等分析了革命老区临沂市农旅融合协调水平及动态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当地农旅产业结构较为合理,距优质协调还有一定差距. 基于现有研究,为了对乡镇的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做出合理评价,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产业现状和经济效益角度探讨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探究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关系,以期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可持续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指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种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要求将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通过生产优质安全、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来吸引游客. 绿色可持续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前提基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过程中. 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 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如图 1所示. 从图 1可以看出,在农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阶段,均可以与旅游产业开展融合.

    研究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安徽省统计年鉴》 《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黄山市统计年鉴》、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s://wlj.huangshan.gov.cn/).

    在指标选择的过程中,为了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和旅游业发展评价这两个非线性关联系统之间的客观联系性,研究将统一其目的性和学术性[12-13]. 从本次研究提出的问题出发,结合产业融合和产业共生经济学理论,从经济效益和社会产业现状两个大指标之中确定生态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14]. 经济效益中首先确定生态作物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二级指标. 社会产业现状中确定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数量、生态农产品播种面积以及农产品产量为二级指标[15-16]. 而旅游业发展的评价之中,同样从经济效益、社会产业现状两个一级指标之中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成果. 经济效益评价之中,通过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评定[17-18]. 而社会产业现状中则通过游客接待数量、景区及旅行社数量、人数同比增长率3个指标进行分析. 具体指标体系如表 1所示.

    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旨在通过评价模型的耦合构建达成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目的[19],最终形成以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业配套商业项目、农业旅游地产项目等为核心功能的产业架构. 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在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指标选择中,注重生产总值、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除了用于反映当地的农业营收情况之外,同时也直观反映出生态农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贡献[20]. 而生态农业的社会产业现状指标中则注重体现农业对当地劳动者状态的影响. 在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中,主要分析了旅游的收入和占比,用于直观反映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21-22]. 而旅游业的社会产业现状中,通过游客接待数量、景区、旅行社数量以及游客人数同比增长率来反映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23-24].

    研究将表 1中的评价指标,通过计算耦合度来量化分析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首先,耦合度的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CD表示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耦合度,eagrietour分别表示生态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值与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值. 而两个模型的协调度和综合发展评价值的计算公式则如式(2)所示.

    式中,coop表示两个评价模型之间的协调度,而dev则表示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值[25]. 而在耦合协调模型之中,原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则依靠熵值法进行计算,其公式表示为以下式(3).

    式中,n表示指标i的样本数量,w表示指标i的权重,pij表示指标i下第j个样本在指标中的占比. 为了统一比较的标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在分析数据之前,需要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异的标准化数值.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其公式如式(4)所示.

    式中,X表示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指标值,XminXmax分别表示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由于系统中各个评价指标对子系统的贡献程度和代表意义各不相同,所以选用加权求和公式的测算方式,求出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两大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生态农业的综合指数模型和旅游业的综合指数模型,其公式如式(5)所示.

    式中,KaKt分别表示生态农业的综合指数模型和旅游业的综合指数模型. Xij表示第i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j表示该指标的权重.

  • 为了验证协调发展评价耦合模型的应用效果,对黄山市进行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分析,以此探索该市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关系. 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收集黄山市2012-2020年的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指标数据. 黄山市是安徽省下辖地级市,古称徽州,具备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生态农业上也具备徽茶、“徽五味”药材、蜂蜜、花猪以及果树、笋竹等优秀农产品,并且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具备山景、园景、林景等丰富旅游资源. 因此,黄山市作为农业发展大市,具备旅游资源优势. 同时,黄山市正处于优化产业布局阶段,正加快建设种养、加工、流通、旅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将其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可以充分证明本研究提出的耦合模型的有效价值. 在计算综合评价值以及两个模型的耦合度之前,需要首先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在确定了所有指标对于黄山市农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均是正向的之后,再进一步通过熵权法计算每个指标的客观权重值. 具体权重数据如表 2所示.

    表 2中全部指标的影响均为正向,因此通过标准化处理方式统一不同单位的指标数据,得出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结果如图 2所示. 从图 2中可以看出,在2012-2020年黄山市的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之中,明显处于不断上升趋势的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而生态作物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余指标的上升和下降趋势不明显.

    同样,根据标准化数据将2012-2020年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状态展示为图 3. 从图 3中可以看出,整体上黄山市的旅游业处于随时间上涨的趋势,且上涨幅度明显. 但是在2020年转头下降,表明新冠疫情对于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负面影响.

    在计算各个指标的评价值之前,先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讨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表 3所示. 从表 3可以看出,黄山市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中的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生产现状指标具备相关性,除生态农产品播种面积外,显著水平大多小于0.01. 而黄山市旅游业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产业现状指标同样具备相关性,显著水平也大多小于0.01.

    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出的权重值和标准化之后的指标数据,指标体系的评价值计算结果展示于表 4. 从表 4可以看出,黄山市的生态农业发展随着时间评价值不断上升,仅在2019和2020两年部分指标受到影响而下降. 在2012-2020年,生态作物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项二级指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未受到新冠疫情影响. 发展评价值上升幅度最多的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0.148 8上涨为了2020年的0.825 2. 其次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最低的0.302 1上涨为2020年的0.868 0. 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的评价稳定发展,评价值从2012年的0.308 6上涨为2020年的0.655 5. 而农业劳动力资源数量和农产品播种面积最高评价值分别为2017年的0.679 7和0.693 9,到2020年恢复到0.601 6及0.606 6. 生态农业发展产业现状二级指标中,农产品产量同时受到新冠疫情和人口流动的影响,因此在2020年下降幅度最小,2020年最高评价值为0.557 0. 旅游经济效益发展下的两个二级指标均是随着时间而上升. 在2019年和2020年明显下降,分别从2018年的0.761 9和0.520 5下降到2019年的0.560 8和0.380 3. 而产业资源现状指标下,景区数量的评价逐年上升,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游客接待数量和人数同比增长指标的评价值发展趋势相同,均在2019年略微下降、2020年大幅下降.

    通过表 4中的指标评价值计算得出黄山市生态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值,如表 5所示. 生态农业综合评价从2012年的0.445 9上涨到2020年的0.541 1. 而旅游业发展综合评价从2012年的0.354 1增加到了2020年的0.755 5. 根据两个评价模型的综合发展评价值,结合耦合计算模型,可以得出耦合度和协调度. 2012-2020年两个模型的耦合度均高于0.9,证实了黄山市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密切. 结合常规耦合模型的协调度对黄山市2012-2020年的生态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 当协调度小于等于0.5时表明两个系统发展失调;大于0.5小于等于0.7时表明生态治理和城镇化发展初步协调;大于0.7小于等于0.9时表明生态治理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状态良好;协调度大于0.9表明两个系统发展完全协调. 2012-2020年的整体历时性比较可以看出,2012-2016年处于初步协调状态;2017-2020年处于良好协调状态.

    通过分析运行模拟现状延续方案下得到的2025及2030年黄山市生态农业及旅游业发展预测结果,设计关于提高未来黄山市农旅融合发展方案. 首先为生态农业发展型方案,即在现状延续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生态农业政策扶持来发展生态农业. 其次为旅游业发展型方案,在现状延续的基础上,通过逐年降低旅游业的税费、完善旅游业设施等方式,达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从表 6可以看出,在生态农业发展型方案下的模拟结果中,黄山市的生态农业发挥效率提升并不多,同时也影响了未来的旅游业发展竞争力. 在旅游业发展型方案下,该市的生态农业发展在技术支持下并没有落后,同时在发展偏向旅游业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旅游业的营收水平. 总体来看,旅游业发展型方案相比于生态农业发展型方案,能够更好地提高未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本研究从农旅产业融合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构建了生态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评价模型. 在构建了耦合度模型之后,本文以黄山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通过熵权法计算得出了两个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价值,同时在相关性分析之中证实了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实验最后对两个系统进行耦合计算分析. 以黄山市2012-2020年的发展指标为样本进行分析,发现2012-2020年两个模型的耦合度均高于0.9. 而2012-2020年协调度从0.595增长为0.793,经历了初步协调到良好协调,其中2012-2016年为初步协调,2017-2020年为良好协调. 通过增长趋势可以预测5年内黄山市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步入完全协调状态. 最后通过设计生态农业发展型和旅游业发展型方案,研究预测了黄山市未来2025及2030年的农旅融合发展状态,结果显示旅游业发展型方案相比于生态农业发展型方案,能够更好地提高未来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 实验证明,黄山市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生态农业为旅游业提供商品和消费项目发展,而旅游业发展又为生态农业提供了经济收益和产业转型的物质基础.

    针对现阶段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不完整、层次低的问题,研究建议政府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园区和特色乡镇. 在引进增加乡村农业生产特色农作物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土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针对农村融资困难和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建议完善相关法律,为当地的农旅融合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宏观引导进行人才引入和统筹企业建设,增加农业产业的影响力和技术交流. 尤为重要的是为农旅融合协调发展提供财政支持,扩大农业投资,通过农村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建设产业园区. 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 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产业,与农业主体联合建设产业基地、加工企业等.

参考文献 (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