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协同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乡村旅游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新的收入渠道,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1-3]。同时,乡村旅游也需要农村经济支持和配套发展,从而推动相关农业产业链延伸。乡村旅游发展还有助于增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差距[4]。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夯实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金融基础,促进乡村旅游投资增加[5]。此外,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旅游人才基础提供支持,说明二者存在一定的协同一致性。郭静姝等[6]以云南省为例,对云南省的地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分析,阐明了云南省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提出利用这些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张冬冬[7]指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建议。秦浩钧[8]发现近年来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作为重点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融合紧密,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例如紧密度不高、关联性不强等,于是从发展思路入手,指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问题方面,潘庆婕等[9]基于城市和城市群视角,选取我国2013-2020年284个城市进行样本研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空间特征,发现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持续提升。李雯等[10]针对天津市绿色低碳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问题,提出了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两者耦合协调度,并探讨主要驱动因素的方法。结果表明:天津市绿色低碳农业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虽呈增强趋势,但整体偏低,仍处于过渡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化肥施用强度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有效灌溉率、人均GDP、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等因素具有正向作用。葛鹏飞等[11]基于中国2004-2017年283个地级市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总体创新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
综合以上研究可知,农村经济与当地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目前对于两者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尚不全面,定量化分析也不够充分。而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可以有效评估多个变量的协同作用关系。鉴于此,本研究在理论角度分析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选取中国30个省份农村地区2013-2022年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对象,计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协调度,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期待为乡村旅游行业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全文HTML
-
乡村旅游的开展对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3点:①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遗产等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来到农村地区旅游,从而为当地农村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居民收入。②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美丽乡村空间结构和体系完整。③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可以促进当地乡村转型升级,从传统农业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中土特产行业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土特产是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土特产,人们可以品尝到不同地区独特的风味和食材,在乡村振兴中土特产行业为国家财政收入和增加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种植、加工和销售土特产,农民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减轻农村贫困压力。同时,土特产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就业,吸引了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于土特产生产和相关服务领域,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多元化和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土特产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土特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农村经济逐渐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经济发展转变,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此外,土特产行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据调查,土特产行业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为2%,对社会经济和其他行业的影响力占比为3%[12-13]。预计到2026年,中国土特产行业的总值将达到3 300亿元,同比增长13.7%,表明土特产行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农村土特产行业的市场需求尤其强劲,反映出人们对本地特色产品的热爱和需求。将农村土特产行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将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乡村旅游可以提供给游客更直观的体验,让他们实地欣赏土特产的生产过程,并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从而加深对土特产和当地文化的了解,促进土特产销售和推广。这种联系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带动土特产行业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有3点:①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可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例如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方便游客到访,同时也提升了当地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益。②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地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二次开发,丰富乡村旅游景点、景观和体验项目,例如农田观光、田园体验、农家乐等项目的发展能够增加游客观光选择和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③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这与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环境治理措施,可以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条件。因此,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研究通过构建模型对二者的协同作用关系进行探讨,所采用方法的具体流程如图 1所示。
-
目前,由于可以选择的指标性质和种类均繁多复杂,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协同作用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仍然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本研究遵循科学性、可获得性、系统性、动态性4大原则进行指标选取,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乡村旅游有农家乐、依托景区发展、原生态文化村寨、农业观光开发等4种模式,而乡村旅游模式的开展则表现为旅游产业规模发展,产业产值提升。因此,选择旅游服务管理、旅游经济效益、旅游景观质量、旅游环境共4项指标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一级指标[14]。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涉及多个方面,通常表现为经济发展总量和发展速度稳步提升。因此,本研究从经济、生态、资源3个维度选择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农村资源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共4项指标构建农村经济评价体系[15](表 1)。
为避免人为因素干扰,本研究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首先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式(1)所示。
式中:a为正向指标;b为负向指标;i为省份;j为指标;t为时间;Aijt为第t年i省份第j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max(Aij)和min(Aij)分别为i省份第j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Bijt为第t年i省份第j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随后,计算第t年i省份各指标的比例,如式(2)所示。
式中:k为年份的序号,即第k年;n为省份的序号,即第n个省份。再计算第j指标的熵值ej和冗余度dj,如式(3)所示。
最后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w和综合得分S,如式(4)所示。
式中:m为指标序号,即第m个指标;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了更加有效地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表述,本研究构建耦合模型来进行具体说明。乡村旅游的综合水平U1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综合水平U2,如式(5)所示。
式中:wa和wb分别代表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各个指标的权重;Sa和Sb分别代表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综合得分;a为乡村旅游的指标(对应U1);q为乡村旅游的指标序号(对应U1),即第q个乡村旅游指标;b为农村经济的指标(对应U2);p为农村经济的指标序号(对应U2),即第p个农村经济指标。由于各个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且农村经济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所以对两者进行协同发展评估时,本研究根据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如式(6)所示。
式中:C为耦合度;T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综合评价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由于两个子系统所占权重均一样,所以设定α和β分别为0.5。耦合协调度D的计算方法,如式(7)所示。
本研究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为10个等级,如表 2所示。
1.1. 开展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分析
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为保证结果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以省域为单位,选取全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共10年的时间序列样本,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等,部分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进行补齐[16-20]。根据选取指标属性,采用熵权法进行权重计算,结果如表 3所示。
从表 3可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综合权重指标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乡村旅游经济效益(0.564 7)、乡村旅游环境(0.421 7)、乡村旅游景观质量(0.012 1)、乡村旅游服务管理(0.000 7)。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在各项指标中排名最高,这是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带动当地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创造经济效益。乡村旅游可以带来游客流量增加,进而带动当地民宿、农家乐、特色手工艺品等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拓宽乡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其次是乡村旅游环境,因为乡村旅游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游客量的增加会直接拉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再后是乡村旅游景观质量和乡村旅游服务管理。目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对景观质量和服务管理方面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可能存在一些乡村景区开发和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对乡村旅游景观质量和服务管理进行提升和改进,增强乡村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综合权重指标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村经济发展(0.751 2)、农村生态环境(0.115 9)、农村资源保护(0.103 9)、农村基础设施(0.028 9)。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地区持续繁荣至关重要的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因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
利用熵权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后,再利用构建的耦合模型分别计算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指标的综合发展水平(图 2)。由图 2可知,2013-2019年全国各地开展乡村旅游后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3年约为0.081,2019年约为0.624,提升约0.543。2019-2021年综合发展水平开始严重下跌至2021年的0.291,之后又逐渐恢复至2022年的0.70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自2013年的0.271开始也是持续稳定地上涨到2019年的0.702,之后的4年时间里则是缓慢上涨。两项指标说明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因为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销售等方式增加收入,从而改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如农村道路、通讯网络、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可以为当地农村提供工作岗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反之,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旅游环境,也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居民消费能力和对旅游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本研究根据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依次可以得出两者的耦合度、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协调等级、耦合协调程度指标(表 4)。
由表 4可知,全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在2013-2016年期间,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属于失调型。2019年耦合协调程度出现波动。2020年后我国政府一直在调整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多元化模式和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耦合关系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这些政策变化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耦合关系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二者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我国经济周期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在经济增长期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财力去旅游消费,从而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综合来看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正在逐步提高。
-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实验数据是以2013-2022年的时间序列为基础,因此需要验证时间序列中是否存在单根。若存在单根则说明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伪回归现象,不具有合理性。反之,则说明乡村旅游模型和农村经济稳定指标序列平稳[21-22]。具体步骤:首先导入urca包,调用ur.df函数来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设置显著性水平为p<1%,p<5%和p<10%;再计算检验统计量,并计算对应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最后判断检验统计量是否小于对应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如果检验统计量在所有显著性水平下都小于对应的临界值,则可以拒绝原假设,即序列存在单位根[23-24](表 5)。
由表 5可知,本研究构建的乡村旅游指标序列不平稳,而它的二阶差分指标序列平稳,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指标序列平稳,因此无法直接进行判断。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同关系,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表 5)。由表 5可知,当最大秩为1时,迹检验统计量为36.258 4,均大于p<1%临界值、p<5%临界值、p<10%临界值的检验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存在长期的协同关系。然后,再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二者的因果关系进行验证[25-26](表 6)。
由表 6可知,当滞后期为2~3年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不是乡村旅游开展的原因,而乡村旅游开展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当滞后期为4~6年时,两者互不构成因果关系;当滞后期为7年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可以显著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而乡村旅游发展则可以发挥助力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2.1. 数据来源与指标权重确定
2.2.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指标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2.3. 模型结果有效性检验
-
本研究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首先构建了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对它们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协调度评价模型。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村地区2013-202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发展中较注重经济收益,而旅游管理的质量却不到位;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综合权重指标中,农村经济发展占据主导地位,而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提升。本研究还发现,2013-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持续上升,说明两者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关系。最后,通过单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验证了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协同关系。根据以上结论,针对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保护环境,合理开发。整合资源,与周边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注重生态保护,推广绿色旅游理念。综合考虑资源和市场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协调发展。
2) 地方政府需要加强统一规划与监管。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企业投资,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旅游市场,保障公平竞争,建立激励机制。政府需根据当地条件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旅游,保护农民利益,鼓励他们参与旅游建设和创新,以吸引更多游客。
3) 改善基础设施。首先,改善道路交通,包括政府组织道路升级改造、建设乡村旅游步道、绿道、自驾道等。其次,改善旅游住宿条件,重点改造农家旅馆、民宿等留宿地,确保设施达到标准,并注重周边环境美化。
4) 加大营销宣传力度。首先,政府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应牵头规划,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塑造乡村旅游品牌。其次,采用多种营销方式,通过发挥媒体优势、加强口碑传播、与旅行社合作等途径开展营销活动。
5) 注重管理规范并提高服务品质。在管理方面,实行旅游接待证和等级评价制度,并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在服务方面,树立服务理念,进行专业岗前培训,保障公共卫生,增强村民文明意识。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仅选取了全国30个省份的原始数据从宏观上进行实证分析,没有对30个省份数据进行细化,后续将对不同省份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