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特色小镇综合效益评价

上一篇

下一篇

舒卫英, 徐春红.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特色小镇综合效益评价[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3): 51-56.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03.009
引用本文: 舒卫英, 徐春红.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特色小镇综合效益评价[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3): 51-56.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03.009
SHU Wei-ying, XU Chun-hong. On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Vis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6(3): 51-56.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03.009
Citation: SHU Wei-ying, XU Chun-hong. On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Vis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6(3): 51-56.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03.009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特色小镇综合效益评价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舒卫英, 副教授, 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和旅游教育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F323

On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Vis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 摘要: 特色小镇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其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必然要求.通过构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以宁波市15个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实证评估和分析, 结果发现: (1)宁波特色小镇数量和质量双增长, 但依然存在综合效益不高、创新驱动较弱等问题.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仅有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余姚智能光电小镇3个小镇大于0.5, 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挖掘.(2)围绕“人才-资本-土地-信息技术-政策制度”等要素投入, 依托“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3个维度, 提出了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3)宁波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要注重: 特色发展, 把准建设定位; 改革创新, 增强建设活力; 统筹协同, 培育亮点品牌.
  • 加载中
  • 表 1  宁波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单位) 获取途径 指标权重 指标方向
    A质量效益 A1转型发展 A11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统计数据 0.065 1 正向
    A12特色产业投资额(亿元) 统计数据 0.060 4 正向
    A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 统计数据 0.042 3 正向
    A14单位从业人员产出(万元/人) 统计数据 0.051 6 正向
    A2创新发展 A21每万元R & D经费投入金额(元) 统计数据 0.063 3 正向
    A22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数量(个) 统计数据 0.058 7 正向
    A23省级以上高端人才数量(个) 统计数据 0.056 9 正向
    A24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例(%) 统计数据 0.062 4 正向
    B社会效益 B1协调发展 B11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质量 专家/群众打分 0.048 7 正向
    B12交通便利性、改善程度 专家/群众打分 0.047 5 正向
    B13企业员工平均月薪资(元) 企业调查数据 0.052 6 正向
    B2共享发展 B21亩均税收(万元/亩) 统计数据 0.054 9 正向
    B22企业落户政策 专家/企业打分 0.046 3 正向
    B23人才吸引政策 专家/企业打分 0.048 2 正向
    C环境效益 C1绿色发展 C11绿化覆盖率(%) 统计数据 0.062 3 正向
    C12水质量达标率(%) 统计数据 0.059 4 正向
    C13空气质量优良率(%) 统计数据 0.061 2 正向
    C14噪声达标率(%) 统计数据 0.058 2 正向
    注:B11, B12, B22, B23指标数据为问卷调查所得,以1~5分的满意程度由低到高进行打分设置.
    下载: 导出CSV
  • [1] 李强. 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 今日浙江, 2015(13): 8-10. doi: 10.3969/j.issn.1008-0260.2015.13.002
    [2] 李涛. 产业集聚视角下我国特色小镇创新体系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7, 35(6): 61-6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GY201706017.htm
    [3] 辛金国, 刘奇, 沙培锋. 浙江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10): 9-12, 37. doi: 10.3969/j.issn.1674-8905.2018.10.004
    [4] 张亚明, 杜翠翠, 何旭. 特色小镇IFIC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河北实践的思考[J]. 商业经济研究, 2019(1): 156-159. doi: 10.3969/j.issn.1002-5863.2019.01.044
    [5] 史云贵. 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功能与路径创新[J]. 国家治理, 2017(14): 18-2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GJ201714004.htm
    [6] 卫龙宝, 史新杰.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3): 28-3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SH201603003.htm
    [7] 欧阳效福. 再议特色小镇: 发展内涵、认识误区及产业选择模式[C]. 杭州: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8.
    [8] 于飞, 俞璐, 陈劲. 城市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典型模式: 智慧型特色小镇iTown的内涵及智慧架构标准[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11): 65-72.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18.11.017
    [9] 盛世豪, 张伟明. 特色小镇: 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3): 36-3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SH201603005.htm
    [10] 张银银, 丁元. 国外特色小镇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J]. 小城镇建设, 2016(11): 29-36. doi: 10.3969/j.issn.1002-8439.2016.11.008
    [11] 唐步龙.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J]. 人民论坛, 2017(31): 79-8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MLT201731036.htm
    [12] 沈克印, 董芹芹.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地方探索与培育路径——以浙江省柯桥酷玩小镇为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8, 52(9): 25-31.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18.09.004
    [13] 张蔚文, 卓何佳, 麻玉琦. 特色小镇融入城市群发展的路径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8(5): 177-18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DX201805020.htm
    [14] 郝华勇. 湖北省特色小镇培育路径及对策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3): 90-9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BSF201803013.htm
    [15] 吴一洲, 陈前虎, 郑晓虹.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 规划师, 2016, 32(7): 123-12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HSI201607021.htm
    [16] 朱宏炜. 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与评估方法研究[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8, 47(5): 16-18. doi: 10.3969/j.issn.2095-0101.2018.05.006
    [17] 刘迎迎, 郝世绵. 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58-61, 7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GY201805016.htm
    [18] 田学礼, 赵修涵. 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4(3): 45-5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ORT201803009.htm
    [19] 李苹绣. 基于钻石模型的佛山科技创新特色小镇群发展水平评价[J]. 商业经济, 2018(5): 37-38, 7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SY201805017.htm
    [20] 张亚明, 杜翠翠, 何旭. 特色小镇IFIC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河北实践的思考[J]. 商业经济研究, 2019(1): 156-15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JJ201901045.htm
    [21] 温燕, 金平斌. 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模型构建[J]. 生态经济, 2017, 33(6): 85-8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TJJ201706018.htm
    [22] 孟刚. 扎实推进浙江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J]. 浙江经济, 2018(18): 8-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EJ201818007.htm
    [23] 浙江新闻客户端. 中国特色小镇五十强发布宁波两个特色小镇上榜[EB/OL]. (2018-05-26)[2019-06-11]http://nb.sina.com.cn/news/2018-05-26/detail-ihcaqueu2010637.shtml.
    [24] 张冉, 丁镭, 董鸿安, 等. 宁波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耦合协调关系测度[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7, 34(4): 35-4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KG201704005.htm
    [25] DING L, ZHAO W T, HUANG Y L,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Air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Area of Wuhan[J]. Atmosphere, 2015, 6(10): 1539-1558.
    [26] doi: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ind/ijssci/2008/00000001/00000001/art00005 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Sciences, 2008, 1(1): 83-98.
    [27] 戴全厚, 刘国彬, 刘明义, 等. 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 2005, 60(2): 209-21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B200502004.htm
    [28] 卢跃东. 注重"三化"加快特色小镇建设[J]. 江南论坛, 2016(8): 44-4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LLT201608025.htm
    [29] 韩方明. 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文化[N]. 人民政协报, 2016-09-29(3).
  • 加载中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85
  • HTML全文浏览数:  1685
  • PDF下载数:  14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6-25
  • 刊出日期:  2021-03-20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特色小镇综合效益评价

    作者简介: 舒卫英, 副教授, 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和旅游教育研究
  • 1.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 2.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环杭州湾地区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800

摘要: 特色小镇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其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必然要求.通过构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以宁波市15个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实证评估和分析, 结果发现: (1)宁波特色小镇数量和质量双增长, 但依然存在综合效益不高、创新驱动较弱等问题.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仅有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余姚智能光电小镇3个小镇大于0.5, 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挖掘.(2)围绕“人才-资本-土地-信息技术-政策制度”等要素投入, 依托“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3个维度, 提出了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3)宁波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要注重: 特色发展, 把准建设定位; 改革创新, 增强建设活力; 统筹协同, 培育亮点品牌.

English Abstract

  • 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从2014年特色小镇概念在浙江被首次提及,到2016年三部委联合推出于2020年培育1 000个特色小镇计划,不断涌现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和实践,使特色小镇这一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受到了学界和社会极大的关注[1-2]. 与此同时,各个地区、各个层级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如何在发展中突出特色,保持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3-4]. 合理评价和审视特色小镇的发展质量、综合效益,对于特色小镇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特色小镇研究众多,通过现有文献梳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特色小镇的内涵、建设目的等理论基础研究. 如有学者从特色小镇的特征内涵进行分析,提出特色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缩影[5-6], 也有从“产业有特色、形态如小镇”两大方面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内涵进行再解读[7], 并逐渐注重对智慧型特色小镇iTown的构建[8]. ②对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模式、战略、定位等的研究,主要从产业基础、产业特色角度来阐述[9]. 特色小镇的建设机制总体上遵循小城镇的两大动力机制,即外推型和内生型,并主要有6种实现路径[10]. 不同学者围绕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提出了适合各自功能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模式[11-14]. ③特色小镇发展质量的评价研究. 有学者从小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及其指标来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模式[15-16]. 刘迎迎等[17]从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评价特色小镇的综合水平;田学礼等[18]从基本信息、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公共服务4个维度评价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 也有学者利用钻石模型评估了科技创新特色小镇群发展水平[19]. 此外,不少学者还对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20-21].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使命和任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3-22]. 相关研究仅从理论框架和指标构建探讨了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内涵[3], 缺乏从质量、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对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的系统探究,也没有针对特色小镇的具体实例展开论述,无法有效解释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空间的特色小镇建设成效差异,也没有提出针对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提升路径.

    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也出台了《浙江省级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行动方案(2018-2022年)》. 本文以宁波特色小镇50强中的15个省级特色小镇为实证研究对象,聚焦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宁波特色小镇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进而提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宁波及相关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和质量改善提供对策建议.

  • 宁波于2015年启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通过完善培育、创建和推进机制,从文化、旅游、地域、特色产业和社区功能等着手统筹培育,强化政策供给,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转变,产业生态和集聚效应快速形成,走出了一条“产、城、人、文融合”的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年来,宁波特色小镇数量和质量双增长,但尚有隐忧. 宁波有省、市两级创建与培育的特色小镇43个,其中省级特色小镇15个,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 从2015年创建起步阶段的3家小镇,到2018年的43家,增长14倍多. 2016年、2017年、2018年鄞州四明金融小镇连续3年获省级优秀特色小镇. 2018中国特色小镇50强评选中,余姚智能光电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榜上有名[23]. 但宁波特色小镇建设数量和质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特色小镇还处于前期概念性规划阶段,特别是部分新建的特色小镇面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完善等巨大压力,3~5年内难以完成相应指标. 此外,宁波特色小镇在创新驱动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小镇建设模式大部分由政府组建的开发投资公司为主体进行投资,其运营管理受政府影响仍然较大,市场化程度不高,机制的活力和市场化基础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从高质量发展要求来看,宁波特色小镇的交通、公共服务等条件相对落后,特别是区县一级的特色小镇,产业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健全,亟待有效破解这些短板.

    为了进一步细致考察宁波省级特色小镇的综合效益状况,同时考虑到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择15家优秀小镇和入选小镇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为时间尺度,进行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

    宁波市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1) 优秀小镇:鄞州四明金融小镇.

    2) 入选小镇:镇海I设计小镇(ZHSJ)、慈溪小家电智造小镇(CXJD)、海曙月湖金汇小镇(HSJH)、江北前洋E商小镇(JBQY)、余姚智能光电小镇(YYGD,中国特色小镇50强)、宁波杭州湾汽车智创小镇(HZWQC)、象山星光影视小镇(XSYS)、江北动力小镇(JBDL)、杭州湾新区滨海欢乐假期小镇(HZWJQ)、宁海智能汽车小镇(NHQC,中国特色小镇50强)、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YYZG)、慈溪息壤小镇(CXXR)、鄞州现代电车小镇(YZXD)、宁海森林温泉小镇(YHSL).

  •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的发展[3]. 对于特色小镇而言,实现其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注重质量效益为根本,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因此在指标设计中要注重特色小镇中科技创新产业、特色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强调其对企业孵化、人才吸引、能耗降低的影响. 其次,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社会经济效益为保障,推动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因此在指标设计中要体现企业员工收入、税收等效益,注重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完善和改进,对相关政策的落实. 再次,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环境效益,保障居民幸福生活和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因此在指标设计中纳入公众最为关注的绿化、水、气、声等环境要素. 本文在参照已有成果[3]的相关指标设计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调研状况,最终设计了表 1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层级18个指标.

  • 为消除不同指标单位量纲差异的影响,首先对各个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24-25]. 计算公式为

    式(1)中:Yij为标准化后的数值,Yij为各个指标的原始数值,Yimax, Yimin为指标原始数值在评价期内不同特色小镇的极大值、极小值.

    为避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利用反映评价主观特征的层次分析法[26]和体现指标客观属性的均方差决策法[27]对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进行计算. 其中,层次分析法打分专家来自宁波本地30位特色小镇领域的管理者、决策者和高校研究人员,由于层次分析法的使用较多,这里不再赘述,具体评价过程可参见文献[26]的报道. 均方差决策方法的计算步骤为

    计算各指标变量的均值

    求指标Qi的均方差

    求指标Qi的权重系数

    最后的指标权重值取两种评价方法的平均值,进而利用线性加权法对特色小镇各个层级以及综合效益得分进行计算.

  • 表 1的指标权重结果可以发现,在质量效益中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对转型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0.065 1), R & D经费投入(权重值0.063 3)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权重值0.062 4)对创新发展的影响相对更大,体现了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能耗降低和高技术发展、研发投入的重视. 在社会效益中,企业员工平均月薪资(权重值0.052 6)和亩均税收(权重值0.054 9)对协调共享发展的影响相对更大,体现了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产出收益的重视. 在环境效益中,绿化覆盖率(权重值0.062 3)和空气质量优良率(权重值0.061 2)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相对更大.

  • 2018年宁波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益得分排序为鄞州四明金融小镇(0.79) > 宁海智能汽车小镇(0.72) > 余姚智能光电小镇(0.57) > 海曙月湖金汇小镇(0.49) > 江北前洋E商小镇(0.31) > 慈溪小家电智造小镇(0.29) > 宁波杭州湾汽车智创小镇(0.28) > 镇海I设计小镇(0.25) > 江北动力小镇(0.24) > 象山星光影视小镇(0.22) > 杭州湾新区滨海欢乐假期小镇(0.21). 综合效益得分总体偏低,大于0.5的只有3个,小于0.3的有6个,说明宁波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挖掘.

    作为省级优秀特色小镇,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在金融业增加值上成效显著,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210.1亿元,占GDP比例达到11.5%, 年税收超9亿元,率先达到高产出小镇标准,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性标杆. 相对而言,综合效益得分排名靠后的特色小镇面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亟待完善等巨大压力,诸如旅游、健康等产业类小镇,招商引资难度大,无法达到政府关于投资规模的规定,在无法获得政策实质性支持的同时,小镇建设融资渠道单一狭窄,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开拓不够,新型融资模式运用还不够广泛,还需要诸多努力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 高质量构建特色小镇并兼顾产业特色和区域统筹发展是宁波面临的重要课题. 宁波应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供给侧改革等重大契机,直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已有好的建设经验,围绕“人才-资本-土地-信息技术-政策制度”等要素投入,加大建设支撑力度,注重创新发展,关注质量内涵,着力构建彰显宁波特色的小镇建设模式.

    首先,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特色发展,把准建设定位. 特色与定位是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 不同城市、县区由于结构差异,决定了小镇建设的条件、基础、具体路径、重点领域等方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未来整合文化、社区、旅游、生态资源等多方面综合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是小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28]. 其次,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改革创新,增强建设活力. 实现转型、创新发展是特色小镇提升质量效益的根本,而这其中政策制度创新要先行. 再次,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统筹协同,培育亮点品牌,优化环境质量.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联度大,紧密性强,需要统筹兼顾和整体推进,通过规划衔接、区域统筹、梯度开发、有序推进、功能共建、品质共享等途径,形成跨区域、跨业态的统筹发展机制. 在此基础上,宁波应重视特色小镇品牌建设,树立品牌理念,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建成具有“镇品”“镇韵”“镇意”“镇味”的标杆性特色小镇. 未来,特色小镇建设需融合文化品牌,将文化的经典元素融入其中,增加文化味道,增强文化体验,扩大小镇文化厚度[29],

  •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的战略决策,其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极具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宁波市15个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评估和分析,取得主要结论如下:

    1) 2015年以来,宁波特色小镇数量和质量双增长,但依然存在综合效益不高、创新驱动较弱等问题. 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仅有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余姚智能光电小镇3个小镇大于0.5, 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各特色小镇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挖掘自身潜力和能量,搭建平台、创新政策、完善高质量发展机制.

    2) 围绕“人才-资本-土地-信息技术-政策制度”等要素投入,依托“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3个维度,提出了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 未来,宁波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特色发展,把准建设定位;注重改革创新,增强建设活力;注重统筹协同,培育亮点品牌.

    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实现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工作. 本文以2018年宁波市特色小镇的实证评价为切入点,以期为后续的特色小镇评比、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未来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研究,可围绕浙江省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行动方案来进行,一方面注重对特色小镇相关统计指标和数据的监测和完善、摸清家底,明确自身排位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各个特色小镇要加强学习,建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推广机制,加强彼此间交流学习高质量发展经验,树立示范性标杆,发挥自身优势,补齐存在的短板,促进特色小镇在整体上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