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以学科建设赋能我国高校发展研究——基于对43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共现频谱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巫芯宇, 商润泽. 以学科建设赋能我国高校发展研究——基于对43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共现频谱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8(5): 102-110. doi: 10.13718/j.cnki.xsxb.2023.05.014
引用本文: 巫芯宇, 商润泽. 以学科建设赋能我国高校发展研究——基于对43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共现频谱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8(5): 102-110. doi: 10.13718/j.cnki.xsxb.2023.05.014
WU Xinyu, SHANG Runz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mpowered b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Spectrum Analysis of 43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hem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8(5): 102-110. doi: 10.13718/j.cnki.xsxb.2023.05.014
Citation: WU Xinyu, SHANG Runz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mpowered b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Spectrum Analysis of 43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hem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8(5): 102-110. doi: 10.13718/j.cnki.xsxb.2023.05.014

以学科建设赋能我国高校发展研究——基于对43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共现频谱分析

  • 基金项目: 教育部第二批产学研项目(202102654061);重庆市年度规划项目(CQTX2022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巫芯宇,馆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慧教育、知识经济、科普阅读推广、知识付费、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G640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mpowered b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Spectrum Analysis of 43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hemes

  • 摘要: 通过对我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考察分析,尝试探索“双一流”建设视阈下我国高校的未来发展策略. 主要通过词频统计与关键词共现分析,对我国43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内容加以总结剖析,根据对方案共同关键词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与解读,总结出一流学科建设赋能我国高校发展的具体对策. 提升精准学科服务质量,助力学科建设;借力学校部门优势联动,推动学科创新;加强国际交流,打造多元化学科资源库;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凸显文化特色,建立特色管理服务模式.
  • 加载中
  • 图 1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图 2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关键词网络图

    表 1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的高频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1 学科 4 411 16 领域 1 036
    2 创新 2 612 17 体系 1 009
    3 发展 2 532 18 大学 975
    4 国际 2 496 19 平台 959
    5 国家 2 126 20 特色 935
    6 人才 1 622 21 建立 905
    7 一流学科 1 511 22 计划 904
    8 培养 1 442 23 教育 899
    9 工程 1 402 24 服务 897
    10 人才培养 1 322 25 完善 876
    11 技术 1 319 26 科研 874
    12 学术 1 167 27 世界 823
    13 机制 1 159 28 社会 814
    14 合作 1 133 29 水平 814
    15 文化 1 043 30 目标 80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

    序号 关键词 点度
    中心性
    中介
    中心性
    接近
    中心性
    序号 关键词 点度
    中心性
    中介
    中心性
    接近
    中心性
    1 学科 29 1.394 1.0 16 领域 26 0.197 0.906
    2 创新 29 1.394 1.0 17 体系 29 1.394 1.0
    3 发展 29 1.394 1.0 18 大学 28 0.317 0.967
    4 国际 29 1.394 1.0 19 平台 27 0.237 0.935
    5 国家 28 0.317 0.967 20 特色 29 1.394 1.0
    6 人才 29 1.394 1.0 21 建立 27 0.280 0.935
    7 一流学科 29 1.394 1.0 22 计划 27 0.239 0.935
    8 培养 29 1.394 1.0 23 教育 26 0.154 0.906
    9 工程 28 0.317 0.967 24 服务 28 1.280 0.967
    10 人才培养 29 1.394 1.0 25 完善 28 0.317 0.967
    11 技术 27 0.237 0.935 26 科研 29 1.394 1.0
    12 学术 29 1.394 1.0 27 世界 28 0.317 0.967
    13 机制 29 1.394 1.0 28 社会 14 0 0.659
    14 合作 28 0.317 0.967 29 水平 25 0.08 0.879
    15 文化 26 0.114 0.906 30 目标 26 0.154 0.906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高频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序号 关键词 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1 学科 1 757 1 380 20 目标 319 269
    2 创新 960 849 21 水平 309 291
    3 发展 933 870 22 教育 307 380
    4 国际 925 796 23 工程* 709 /
    5 国家 776 732 24 技术* 632 /
    6 人才 701 442 25 平台* 386 /
    7 一流学科 584 587 26 建立* 381 /
    8 培养 544 442 27 科学* 346 /
    9 领域 494 269 28 团队* 330 /
    10 人才培养 457 465 29 方向* 325 /
    11 合作 410 379 30 管理* 324 /
    12 机制 385 431 31 文化# / 498
    13 学术 369 509 32 大学# / 413
    14 特色 367 301 33 世界# / 350
    15 体系 365 393 34 改革# / 303
    16 服务 364 318 35 社会# / 289
    17 科研 350 274 36 实施# / 287
    18 学科群 338 291 37 计划# / 283
    19 完善 329 288 38 世界一流# / 273
    注:带*的是自然科学领域独有的高频关键词;带#的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有的高频关键词.
    下载: 导出CSV
  • [1] 罗云. 论大学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7): 45-5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IGH200507012.htm
    [2] 王建华. 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J]. 江苏高教, 2003(3): 54-5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GJ200303018.htm
    [3] 朱青. 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4] 董立平. 关于"双一流"建设的认识误区及其理论反思[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1): 121-13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NJS202101013.htm
    [5] 金薇吟. 学科交叉理论与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05.
    [6] 宣勇. 论大学学科组织[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23(5): 30-3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XG200205007.htm
    [7] 管培俊. 一流大学建设的两个关键要素: 制度与人[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5): 4-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J201805002.htm
    [8] 双一流服务专区[EB/OL]. [2021-10-03]. http://lib.Seu.Edu.cn/do/descipt.php?fid=346.
    [9] 阳春, 蒋海萍.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调查及对策分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21, 29(11): 155-156.
    [10] 蒋才武, 笪舫芳, 黄刚.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服务品牌建设研究[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1, 45(2): 34-3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TQ202102008.htm
    [11] 徐春, 张静, 卞祖薇.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1, 39(2): 113-12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TQ202102023.htm
    [12] 李峰, 马芳珍, 张春红, 等. 我国高校图书馆决策支持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7, 35(2): 56-6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TS201702008.htm
    [13] 苑亚坤, 吴昊. 基于SECI模型的专业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模式构建及实践——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J]. 知识管理论坛, 2019, 4(2): 89-9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SWK201902004.htm
    [14] 胡俊荣. 论图书馆国际化[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29(3): 25-2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TS200303004.htm
    [15] COOPER L, KUTNER L, WITT S W. Assessing Library Internationalization Efforts and Impacts: Tools and Strategies[C].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ACRL) Conference. 2015: 49-54. 5
    [16] 苑亚坤, 吴昊. 基于SECI模型的专业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模式构建及实践——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J]. 知识管理论坛, 2019, 4(2): 89-9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SWK201902004.htm
    [17] 阎亚矢.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与绩效考核[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0, 38(4): 36-39, 4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TQ202004009.htm
    [18] 朱丹, 赵蕾霞. 高校图书馆助力"双一流"建设服务分析与研究[J]. 图书馆研究, 2020, 50(6): 26-3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TS202006004.htm
  • 加载中
图( 2)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34
  • HTML全文浏览数:  2234
  • PDF下载数:  14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3-27
  • 刊出日期:  2023-05-20

以学科建设赋能我国高校发展研究——基于对43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共现频谱分析

    作者简介: 巫芯宇,馆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慧教育、知识经济、科普阅读推广、知识付费、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研究
  • 1. 西南大学 图书馆, 重庆 400715
  • 2.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  教育部第二批产学研项目(202102654061);重庆市年度规划项目(CQTX202211)

摘要: 通过对我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考察分析,尝试探索“双一流”建设视阈下我国高校的未来发展策略. 主要通过词频统计与关键词共现分析,对我国43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内容加以总结剖析,根据对方案共同关键词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与解读,总结出一流学科建设赋能我国高校发展的具体对策. 提升精准学科服务质量,助力学科建设;借力学校部门优势联动,推动学科创新;加强国际交流,打造多元化学科资源库;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凸显文化特色,建立特色管理服务模式.

English Abstract

  • 学科建设是高校对学科的发展方向、整体布局、学科制度、学科组织、教师团队、学科基地和学科项目等要素的整体把握[1],它既包括学术知识的相关研究,也包括组织形态的统筹建设[2-3]. 关于我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简称一流学科建设),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 1995年,中国政府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计划”,进而于1998年提出“985计划”,旨在在“211计划”建设的基础上,面向全球,用20年左右的时间,加快建设少数几十所重点大学与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大学的行列[4].

    我国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对学科建设的意义、目标、发展战略、内外因素和主要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5]. 自1995年、1998年启动的“211”工程与“985”工程,就是对当时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改革. 而2017年提出的“双一流”建设则更加强调高校发展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重在提升大学的整体办学质量以及学科研究质量和优势特色. 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基础建设与组织基础[6],也是体现一所学校学术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 通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向社会辐射出积极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与人才保障至关重要. 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远景目标,党中央擘画了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蓝图,将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升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7]. 因此,立足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应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毋庸置疑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各高等院校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对我国4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政策方案进行详细解读与定量分析,总结其一流学科建设关键词,剖析其具体内涵,进而明辨其策略路径,从中汲取经验,旨在为我国高校学科的建设与优化提出对策和建议.

  • 本研究对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进行词频统计和关键词共现分析,识别出其中的核心关键词,并对其内涵加以解读.

  • 本研究调研了我国4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共获取43份样本数据,对其分别进行关键词提取、无意义词删减、同义词合并等筛选,从中整理出排名前30的高频关键词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表 1).

    为了进一步厘清这些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本研究运用Python语言构建词频排名前30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并利用Gephi绘制共词网络(图 1),计算了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数值(表 2),进而结合所得关键词在具体语句中的表达,考察这些关键词所指代的具体内涵.

    根据Gephi右侧网络概述工具栏中“图密度”和“平均聚类系数”可知,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高频关键词网络图的总体网络密度是0.947,平均聚集系数是0.965. 从网络结构特征的视角看,整个网络集中趋势明显,围绕13个核心关键词——“学科” “创新”“发展”“国际”“人才”“一流学科”“培养”“人才培养”“学术”“机制”“体系”“特色”和“科研”呈现星形分布特征,表明样本高校根据理性认知将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和定位、建设任务和保障条件等内容紧密串联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这13个核心关键词在本研究特定的任务环境中,同时是网络中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最高的节点,这意味着这些关键词在局部核心性、桥接控制性、关联紧密性方面都具有最突出的表现. 为进一步探究高校对一流学科建设理性内涵的认知,本研究对表 1中核心关键词相关联的政策内容进行了内涵解析.

  • 首先,“学科”是贯穿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重要关键词. 相关高校自政策发布之日起紧锣密鼓地制定“双一流”建设发展方案,并积极进行改革实践. “创新”是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的核心关键词,其关联性、跨域性和包容性极强,具体而言,“创新”具有目标与举措的双重涵义,一方面,“创新”贯穿在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的相关方案中;另一方面,“创新”也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中. 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指出一流学科建设要“以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层次师资队伍、高水平创新平台、国家重大任务四类重要基础条件为支撑”. 作为高校教学辅助部门,高校图书馆是创新学科服务、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动者,更应该以“创新”为原则,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战略思想,创新服务模式,充分挖掘潜在用户及其用户需求、偏好和习惯,以助力文化传承和科研创新为基点,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科服务.

    其次,“国际”和“特色”两个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性理解,即学科建设要与国际接轨并具有自身特色,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 “特色”主要是针对社会服务. 既要强调上层的“中国特色”,如华南师范大学“借鉴欧美先进教育理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又要关注学校层面的“平台特色”,如苏州大学“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本校特色的优势学科群”. 为助力高校建设本校特色的一流学科、重塑高校竞争力,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提升其国际地位,高校应立足于本校特色和重点学科,围绕学科建设,构建特色资源数据库,注重挖掘网络资源,加强馆藏资源数字化,同时注重国际资源共享与交流,搭建学术信息共享平台,促使本校特色资源价值不断增长,彰显本校在特色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再次,“人才培养”“培养”“人才”和“学术”等关键词反映出一流学科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及培养,追求学术能力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培养”聚焦于师生双方,且在这两类人员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方面高度趋同,即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掌握先进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 如西南财经大学实施人才强校等核心战略,力求全面提高人才的学术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等. 一流学科对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视,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应该依托情报分析优势,向本校提供引进的科研人才或团队的人才评估服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及评价机制,帮助学校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发挥图书馆信息引擎作用. 同时,图书馆也应该将人才引进与培育作为推动自身服务深化和创新转型的着力点,引进创新型、综合性人才,为本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支持、人才评估等服务.

    另外,“机制”“体系”是确保“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的根本保障. 我国高校的现有管理体制是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同时配套了一系列符合国家办学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的招生制度、人事制度及人才培养制度,这些制度能进一步促进党的领导与高校办学的有机统一,不断建立健全一系列高等教育制度,不仅能确保教育目标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促进高等教育活动有效展开、推动高等教育效果合理评估,而且能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如郑州大学,加大力度优化了一流学科培育建设机制及科研平台体系,并强化学科组织架构建设,构建科学完备的学科生态体系,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学校的整体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机制”“体系”成为核心关键词,意味着高校应该对管理体制、服务机制及平台体系的构建引起重视,紧密对接本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及目标,积极探索转型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及服务机制,搭建智能化学科服务平台与一流学科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力求实现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最后,“科研”和“教育”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深刻理解教育和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避免学科建设的片面化,将学科建设成效内化为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的推动力量. 如中国矿业大学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科研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高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等部门与机构的数据管理优势,为师生提供教学课程合作开发定制服务、科研数据管理支持服务,融入教学、科研全流程,实现向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嵌入教学、科研活动的资源对接与支持等深度服务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关键词“文化”的中介中心性较低,“社会”的中介中心性更是趋近于0. 这表明,这些关键词并非网络图中的核心词,而是处于边缘位置. 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的“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仍有一席之地;二是学科文化融入学科建设,注重以学科文化注入大学精神,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文化”较少起到核心中介的作用,说明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上不够重视文化建设任务,在内涵上尚未意识到深厚的文化是一流学科的重要内核,在策略上也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是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支持措施. 然而“社会”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少. 对此,高校建设者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学校不再是偏隅一方的象牙塔,学校建设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瞄准区域行业创新需求,紧扣地方经济发展脉搏,以期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中心,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在43所一流大学中,仅有4所一流大学在建设方案中指出要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职能,传承优秀文化,这就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应做好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构建文化传承交流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推广活动,同时要积极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大学完成“双一流”建设的“传承创新文化”的任务和要求.

  • 由于样本高校的一流学科结构有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选择了15个自然科学和15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作为研究对象,来比较不同性质的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策略上的异同. 表 3为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可看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重复率高达75%,说明两类学科领域的一流学科建设行动策略明显趋同. 为更直观地展示,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学科领域和高频关键词的关系矩阵,并利用Gephi绘制了共词网络(图 2).

  • 对两类学科共有的一流学科建设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其所提出的学科建设策略虽然都以大学基本职能为方向,但彼此的侧重点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 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扎根于坚实的“机制”“体系”,更重视以“学术”“科研”为代表的制度环境构建类学科建设行动策略. 如华南师范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再如西南财经大学为了建设一流学科,不仅建立健全了管理体制机制与自我评价调整机制,还建立了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以进一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 而自然科学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人文社会科学. 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方案中不断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并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北京科技大学致力于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行业领军人物等,构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 因此,高校应根据本校基本职能及学科侧重点,提供相应的学科服务,如侧重人文社会科学类发展的高校,应扎根于坚实的“机制”“体系”,基于内生资源,构建学科服务共享平台,开展学科信息资源分析评估工作,构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动本校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 而理科及工科类院校,则应更重视“学术”“科研”,需要根据学科规划方案,建立分类、分层次的学术资源保障策略,构建纵向深入、系统全面的全流程支持学术科研的新型服务体系,为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服务.

  • 对两类科学独有的一流学科建设策略进行分析,自然科学更重视建设实践性较强的工程与平台,关注科学技术的功能转换与实践应用,同时注重建立专业科学的团队,也追求不同领域学科群间的交叉协同发展. 如北京邮电大学提出要突破“交叉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太原理工大学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工程素质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对人才引进机制进行了完善和创新,更突出学科导向与专业引领,为高水平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绿色通道”.

    总体而言,人文社会科学则更注重文化传承和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引领建设学科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注高端人才培养和具备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构建. 如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承担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进行“引领建设学科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和“深化研究生导师选任制度改革”等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促进一流学科的建设. 再如延边大学重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批知名学科领军人才,大幅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 基于对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解读可以发现,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创新”“国际”“人才培养”“培养”“人才”“学术”“特色”均是其核心关键词,对于高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依据其侧重点不同,将这些核心关键词划分为5类目标导向,进而提出我国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具体对策建议,赋能我国高校发展.

  • “学科”是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方案中的重要核心关键词,在大力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科建设部门应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和分析本校学科特色及建设一流学科的需求,创新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学科开展精准化学科服务,面向学科、针对学科、融入学科、发展学科,并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以多样化形式向高校教师推送更直观、更直接、更精准的资源信息,通过专业性思考,提供更具人性化与智慧化、更具参与性和跟进性的学科服务,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为提升精准化学科服务的质量,高校学科建设部门应该将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化为个性化主动式的服务模式,根据各学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校的科研动态,以推送、报告、图示等方式揭示资源、评估现状,保障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8]. 高校学科建设部门人员应根据自身学科领域积极融入学科建设实践,以教师核心需求为出发点,主动探寻其隐性需求,随时跟进科研进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知识信息,及时提供学科前沿、动态、研究热点等信息,更自然、更高质地嵌入到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中,有效地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获取其信任和支持,而非仅仅解决教师的显性需求,更非仅一味地提出建设方案要求与考察建设成效. 同时,应该建立不同学科与高校学科建设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机制,使学科建设部门与学院、研究所等部门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交流方式,构建协同联动平台,将学科服务深入各单位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确保服务与学科的建设发展步调一致,为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避免服务脱节[9],同时此举亦是对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所强调的“机制”的有效体现.

    此外,高校学科建设部门还可以定期举办学科服务宣传活动,通过校园门户网站、线上公众号展示、线下面对面答疑等多种方式,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科前沿动态,开展针对不同学科的资源服务介绍与培训,并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开设学科咨询板块,对有特定学科咨询需求的师生提供实时答疑服务与检索指导,搭建有助于全校师生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10].

  • “创新”亦是贯穿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方案的核心关键词. 我国高校应该坚持以“创新”为原则,积极发挥各部门作用,推动高校创新服务模式变革. 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信息资源优势开展专利分析服务与论文分析服务,针对不同领域或机构的专利与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与信息推送,服务内容可以包括专利技术分析、专利态势分析、专利竞争力分析等;论文分析服务则面向研究团队与各学院,主要提供研究前沿分析、热点论文分析、机构发文分析服务等[11]. 学校学科服务部门则应全面把握本校一流建设发展战略及目标,搭建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智能化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情报服务平台等,以实现服务模式的智能化、系统化与规范化.

    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科馆员,对相应学科的热点领域与学界动态具备一定的敏感度,在开展学科情报服务过程中,能针对特定学科领域学科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时跟踪掌握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政策与科研信息,研判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战略方向、应用前景、研究热点等,对前沿领域的成果与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与总结,并与教研用户进行更准确、更高效地进行沟通交流,为研究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为科研和决策提供参考[12-13].

    另外,优化图书馆硬件设施与布局环境亦十分重要. 要及时更换馆内老旧落后的设施设备,引进高新技术及设施设备,结合高校特色与学科优势创新形式,进行空间改造,建立科研创新服务空间,激发师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 在空间设施方面,许多样本高校的建设方案中都有涉及. 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仅构建了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和多功能文化服务空间,还为广大师生建立了创客空间;中国药科大学将文化传承、空间建设和科研支撑相结合,加强图书馆、校史馆的空间再造,还建设了药用植物园、药学博物馆等具备本校特色的活动场所,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学习知识、探索真理的环境,还传承了优秀文化,突出药学特色.

  • “国际”是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方案中的核心关键词之一,表明我国高校学科建设需不断提升自身对外开放水平,注重国际交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学科. 为此,第一,高校应积极关注海内外优势学科的建设开展及研究动向,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积极开展多元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吸引留学生参与,加强与海内外不同高校间的合作与互动[14-15]. 第二,高校应通过构建功能齐全的信息集成系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横向交流,学习并借鉴海内外国际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的优秀经验,与国际优势学科教育接轨,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第三,高校应加强学科发展资源平台建设,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及时更新与创新固有的资源与服务,打造更具专业性的学科资源库,在提升学科服务能力的同时,使学科服务的资源建设更具权威性. 第四,发挥高校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针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研讨会、微信平台、部门信箱等形式集思广益,尽快形成解决方案.

    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MOOC在线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矩阵和数字移动图书馆等,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学科资源平台,进行学科知识学习,信息咨询与反馈,知识交流与传递等,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多样化、智慧化的服务. 如数字移动图书馆,具有智能化、泛在化的优势,不仅可提供丰富全面的数据信息,还能通过大数据及时获取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好、学科领域、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关联,有效实现服务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 基于“人才培养”“培养”“人才”“学术”等核心关键词可以看出,一流学科建设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及培养. 高校应依托信息资源平台及情报分析优势,引进针对校内外科研人才或团队的人才评估服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培育、评估机制,对学校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如专利申请、出版著作、论文发表等)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评价一个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教学或研究能力[16],同时亦可为学者的奖项申报、职位变动等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以便进行相应的奖惩决策,以更好地支持本校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及一流大学. 例如,兰州大学依托其图书馆建设人才评估服务平台,向本校人事部门提供科研人员的科研评估报告,为校内人事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等部门作为获取各类学术资源平台的重要保障作用. 从相关“双一流”建设文件中可以看出,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福州大学均对本校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支持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例如,福州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学科馆员队伍,负责与相应学科团队进行沟通交流,为其提供各类文献数据资源等技术服务,为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 同时,高校图书馆亦应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重视组建专业团队. 要充分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已有馆员提升学历,优化人才结构,注重提高馆员整体业务水平,合理配置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领域背景的人才,重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升馆内知识服务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对图书馆馆员尤其是馆内负责学科知识服务的团队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相关业务培训,着力提升馆员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对于实力相对弱势的学科,要适当引进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人才,使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人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

    同时,对应一流建设方案中的核心关键词“机制”和“体系”,高校人事部门应该搭建良好的人才管理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 对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制度,尽可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职人员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激励政策要能够留住人才,使教职人员付出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提高其工作成就感与满足感. 此外,还要注重教职人员思想健康问题,加强校内各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工作交流与人际交往环境,重视其心理健康,引导帮助问题人员解决问题,缓解压力,提高工作归属感.

  • “特色”一词在一流建设方案中是高频核心关键词. 为助力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高校应为相应学科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资源提供坚实保障服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色办学优势与学科发展需要[17],设置信息资源结构与质量的科学配置方法,建立起独特的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保障体系,既能保障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能满足普通学科的专业需求[18]. 同时,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联合图书馆围绕学科建设,构建特色资源数据库,助力高校建设拥有本校特色的一流学科. 例如,在用户服务方面,可以根据用户的借阅习惯与检索记录等,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推送,同时,建立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将馆藏资源、信息服务、资料检索、馆内活动等进行线上展示与宣传,方便师生随时查阅与学习.

    此外,高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应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具备塑造教师及学生精神世界的能力,推动相关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高校行政部门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紧随时代发展主题,重视红色教育,积极开展爱国教育、“四史”教育等思政教育活动,树立服务形象,引导教职人员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形成传统文化的带动作用,建立具有中国时代特色、同时结合高校学科优势与区域特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推广活动,履行学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应传承优秀文化的职能,同时促进大学完成“双一流”建设的“传承创新文化”的任务和要求. 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在文化育人方面,充分利用了图书馆等育人载体,为广大师生开展了一系列中华优秀文化研究实践项目,其文化育人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学科建设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主题.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通过学科建设赋能高校发展无疑是我国高校值得探究的重要事项. 本研究对43所样本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加以解读,总结其目标导向与主要发展路径,并尝试为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提出具体对策建议,可以为我国高校建设双一流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