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快速提升,高等教育也步入发展新时期,若干所高水平、专业特色型大学及其优势专业已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力[1]。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培养、联合科研、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2]。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了“双一流”建设应取得的成效,并从引智能力、学生国际化培养成效、国际科研合作水平、国际标准制定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要求。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具体方式提出了指导意见。
以上文件凸显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引。概括而言,“双一流”建设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以下发展内涵:(1)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为目标,“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3];(2)“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4],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和国际化联合科研水平;(3)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部署为契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的互学互鉴”[5]。
“双一流”建设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持续加大,模式与内涵不断丰富,涌现出较多值得研究的实践方案,其中,大学国际联盟这一合作模式尤为瞩目。大学国际联盟是指来自不同国家的多所大学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以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等为目的建立的松散型联合体[6]。大学国际联盟的组织特点及内涵特征使其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一是联盟“多对多”的合作模式能帮助成员大学更快、更多、更好地建立全球化合作网络,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7],从而最大程度地学习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经验[8]。二是联盟跨国合作的特点使其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参与能力,能充分调动成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知识资源,组成国际科研团队,参与到解决国际公共问题的行动中[9]。三是联盟的优势集聚效应,成员大学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联盟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整体,联盟取得的成果产出要大于个体大学单独发展而产生的叠加产出成果[10],从而实现联盟成员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的明显提升[11]。四是联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联合培养、学分互认、交流互换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12]。上述优势契合了“双一流”建设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能够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因此大学国际联盟这一合作模式得到普遍认可,成为“双一流”大学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Characteristics, Dilemmas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
摘要: “双一流”建设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对大学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国际联盟因其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和优势集聚等特点,有利于成员大学高效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契合了“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从而成为大学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抓手。“双一流”建设以来成立的大学国际联盟体现出新的特征,但在实践中也面临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实质性合作及世界一流大学参与数量少等困境,因此其建设与发展策略亟待创新。本文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为例,具体探析了联盟通过组建模式、管理架构及发展路径三个层面的策略创新较好解决了上述共性问题,为大学国际联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
关键词:
- 双一流建设 /
- 高等教育 /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 大学国际联盟 /
- 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
表 1 大学国际联盟典型实践案例
名称 成立时间 成员 成立方式 建设目标 合作形式 管理架构 合作项目 类型 境内成员 境外成员 中澳工科大学联盟 2018 9所:西北工业大学(秘书处)、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 4所: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科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南澳大学 签署合作备忘录、举行成立仪式 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领域合作,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联合科研、学生交流、成果转化 中方秘书处;澳方独立秘书处 学生暑期夏令营及学生交流项目 专业型 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2017 9所:东南大学(秘书处)、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 9所: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秘书处)、伯明翰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利兹大学等 签署合作备忘录、签署并发布联盟共同宣言 通过人才培养及联合科研等合作形式,开发具有开创性与引领性的能源利用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 联合科研、学术会议、学生学者交流交换、联合培养、中英科技创新转化平台 中英指导委员会;中方管理工作组;英方管理工作组;双方分设秘书处 校长论坛、学术会议、领导力创新学院、青年学者交流、博士联合培养 专业型 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 2017 9所:天津大学(秘书处)、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11所:斯洛伐克技术大学(秘书处)、捷克技术大学、维也纳理工大学等 签署合作备忘录、举行成立仪式 加强双方工科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联合科研、学生交流、学分互认、课程分享 双方分设秘书处 暂无 专业型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 2016 5所:清华大学(秘书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7所:牛津大学、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等 举行成立仪式 鼓励在人文教育领域的跨文化对话合作,加强两国大学的学术和文化交流 学术论坛、文化交流、联合科研、暑期学校与联合课程 清华大学与牛津大学共设工作委员会;清华大学设秘书处 青年学者论坛、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 专业型 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 2019 31所:江苏大学(轮值秘书处)、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 15所:利物浦大学(秘书处)、考文垂大学、剑桥大学、利兹大学等 举行成立大会、发布联盟江苏宣言 推动高校间师生交流、合作科研、合作办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联合科研、学生学者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 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联盟秘书处 产学研合作论坛、硕士联合培养、教师培训 综合型 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2017 40所:北京大学(牵头高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 20所:莫斯科国立大学(牵头高校)、阿尔泰国立大学、喀山联邦大学、马里国立大学等 举行成立仪式、签署共同宣言 加强两国综合性大学合作,深化实质性交流,提升两国大学在世界教育领域的竞争力 学术交流、汉学与俄罗斯学研究、俄语和汉语教学、留学生交流 双方牵头高校分别负责两国成员学校的联络与组织工作 校长论坛 综合型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 2015 42所:西安交通大学(秘书处、理事长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 109所: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米兰理工、利物浦大学、釜山大学、清迈大学等 举行成立仪式、发布西安宣言 推动人才培养、联合科研、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领域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 联盟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 校长论坛、学术研讨会、暑期课堂 综合型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联盟的合作备忘录、成立宣言文本以及互联网资料整理 -
[1] 闾浩, 赵阳."双一流"视域中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释放国际合作活力的探索[J].江苏高教, 2018(6):28-3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sgj201806006 [2] 陆小兵, 王文军, 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 2018(1):27-3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sdxxb-gjyjb201801005 [3]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1-05)[2019-11-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4] 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2017-01-25)[2019-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5]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20)[2019-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6] 魏江, 梅景瑶, 李晨, 等.工程教育大学联盟的要素识别与模式建构--应用内容分析方法的多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4):21-26. [7] 刘艳红, 王庆林.大学国际联盟:中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新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149-153. [8] 冯倬琳, 眭祯, 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趋势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5(5):45-51.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jjyyj201505008 [9] 李岩松.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趋势--大学国际联盟的产生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153-15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0903298565 [10] 袁义.国内外高校联盟发展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4(2):37-41.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ASS_661624525 [11] 夏东民.联盟化: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化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0(22):22-24. [12] 王正青, 李飞.大学国际联盟的组织特征、联盟动因与潜在阻隔[J].比较教育研究, 2015(5):52-5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jjyyj201505009 [13] 朱雪莉, 宋永华, 伍宸.中外知名大学国际化战略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7(Z1):17-22.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yfzyj201713003 [14] 席酉民, 郭菊娥, 李怀祖.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29. [15] BEERKENS E.Global opportunities and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onsortia[C]//public-private dynamics in higher education: expectations, developments and outcome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07: 24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