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应国, 陈秋屹, 蒋菠, 等.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2): 166-170.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5
引用本文: 胡应国, 陈秋屹, 蒋菠, 等.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2): 166-170.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5
HU Ying-guo, CHEN Qiu-yi, JIANG Bo, et al. On Percep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High Performance College Athlete Team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12): 166-170.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5
Citation: HU Ying-guo, CHEN Qiu-yi, JIANG Bo, et al. On Percep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High Performance College Athlete Team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12): 166-170.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5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基金项目: 2019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906755013);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019CQJWGZ2044);西南大学2020年教学改革科研项目(2020JY06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胡应国(1977-),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G807.4

On Percep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High Performance College Athlete Teams

  • 摘要: 通过查询文献资料的方法,梳理国家政策和专家观点,审视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建设与发展中呈现的诸多问题,以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高层次体育人才”为核心,寻找破解良方,探索培养路径,旨在为大学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加载中
  • 图 1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人均投入经费

    图 2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专项教学培养模式

    表 1  我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构成

    运动员来源 人数/人 百分比/%
    专业在役运动员 350 35
    专业退役运动员 300 30
    专业二、三线队员 200 20
    普通高中生 150 15
    下载: 导出CSV
  • [1] 虞重干, 张军献. "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 2006, 26(6): 79-83. doi: 10.3969/j.issn.1000-677X.2006.06.015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2017-07-21)[2020-01-10]. https://gaokao.chsi.com.cn/gkxx/zc/moe/201707/20170721/1620293587.html.
    [3] 李兵, 陈刚.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5): 91-92. doi: http://www.cqvip.com/QK/96907A/201105/38068820.html
    [4] 张春合, 彭庆文.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 2009, 16(2): 55-58. doi: 10.3969/j.issn.1006-7116.2009.02.013
    [5] 王凯珍, 刘海元, 刘平江, 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3(2): 127-131. doi: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dtyxyxb201102008
    [6] 毛俐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院报, 2016, 36(8): 23-26. doi: http://www.cqvip.com/Main/Detail.aspx?id=35017421
    [7] 丁海勇, 韩冬, 邵斌, 等.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 2007, 30(3): 374-376.
    [8] 钟晖, 徐昱玫.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7(4): 76-79.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JTB201304014.htm
  • 加载中
图( 2)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91
  • HTML全文浏览数:  891
  • PDF下载数:  10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7-15
  • 刊出日期:  2020-12-20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胡应国(1977-),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研究
  • 1. 云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昆明 650500
  • 2. 重庆大学 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7
  • 3. 西南大学 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所,重庆 400715
  • 4. 重庆彭水第一中学校,重庆 彭水 409600
  • 5.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重庆 400030
基金项目:  2019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906755013);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019CQJWGZ2044);西南大学2020年教学改革科研项目(2020JY069)

摘要: 通过查询文献资料的方法,梳理国家政策和专家观点,审视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建设与发展中呈现的诸多问题,以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高层次体育人才”为核心,寻找破解良方,探索培养路径,旨在为大学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English Abstract

  • 中国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些优秀成果,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仍然没有发挥出预期效果,未能实现为中国提供大量优秀的高层次竞技人才的目标,这种效果还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新时代背景下,打破权威体育系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努力实现“体教融合”模式,学校部门对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已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大趋势,在中国由于大学生人数众多,大学校园文化底蕴深厚,教学人员较多,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一支具有相当条件的高水平运动团队,但由于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各种矛盾的客观存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实现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体教融合”培养模式,是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 201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普通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国家高层次的综合性体育人才,并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任务,充分展示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2].这阐明了我国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目前的建设方向,指出了训练形式的变化,通过改变训练形式,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要符合国家体育运动员和世界运动员的要求,要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热情,要体现人性的特征;改变训练内容,既要传授体育常识,还要培养竞技技能、良好心态和人格等,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运动员;改变评估机制,通过科学评估,促进运动员的体育素养和技能得到提高;升级和完善相关的训练设施和体育设施,为建设过程提供物质保障,确保全面发展.

  • 在招生与录取阶段,国家给予了体育专业学生诸多优惠和照顾,综合看来我国大学近年来招生的质量依旧不容乐观.李兵、陈刚[3]在通过对中国大学1000名高水平运动员调查后发现,目前我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主要有4种不同渠道,如表 1所示.

    通过以上数据来看,生源上多数来源于专业队运动员,占总招生人数的85%,这客观上反映了大学在现阶段招生的趋势主要依靠“拿来主义”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违背了建立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不利于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张春合、彭庆文[4]持相同观点并对学生入学进行了研究,由于中国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实施,使运动员生源构成非常复杂,主要为省市专业运动队退役或半退役运动员,也有省市专业运动队的二线队员和一定运动能力的高中毕业生,而许多高校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他们并没有从运动成绩优秀的高中学生中招生,而是从省市专业队的二、三线队伍,或者是一些即将退役或已经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中招生.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投入不低于3万元,每年根据建设需要,具体基金应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比赛、培训、奖励、管理等需求(不包括新建翻新、设备采购、维修等费用),专项资金应与学校教育经费的增加适当增加”[2].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得到有效执行,大多数普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和康复手段,他们缺乏专业的医疗康复团队和科研团队,不能跟随国内和国际更先进的科学培训方法.

    按照《课外训练试点工作的高校评价方法》,对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基金应该是人均投入4 000~5 000元,但有些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做法不符合标准要求,通过调查中国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的人均投入经费如图 1所示.

    文献[5]对48所大学进行了调查,有2所大学的培养经费达到4 000~5 000元,人均投资金额占调查学校的4%,有12所大学的培养经费达到3 000~4 000元,人均投资金额占调查学校的25%;有19所大学的培养经费达到2 000~3 000元,人均投资金额占调查学校的41%;有15所大学的培养经费达到1 000~2 000元,人均投资金额占调查学校的30%,有限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的需要,资金缺乏是制约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家有限的财力下,虽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较以前有所提高,但仍与发达国家的经费投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经费主要来源于助学金,有限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复杂过程,长期严格、科学、合理的训练是实现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由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既要学习相应专业和公共课程,又要进行技能训练,他们只能选择在下午课外时间进行,在时间上很难保证高水平运动队提高运动成绩.就目前中国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而言,“一站式”多年训练体系尚未形成,它缺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建立的多年制训练路径[6].从训练角度来看,高水平运动员或队伍通常需要8~10年的系统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都均涉及到运动训练科学化,旨在为精英运动员的培养提供完整的科学保障体系,在世界体育强国中,科学研究在体育训练中受到高度重视,并且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训练体系,如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练团队:有生理、生化、心理等综合评估机构,还有医疗监督、信息交流,生命管理等群体保障等.

  • 在人才培养和挑选方面,高品质的后备力量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运动员的基础.目前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来源分别为:从其他运动队退役或其他原因下来的运动员;在各级运动技术学校特别招聘的运动员;参加国家正规的入学考试的运动员等.由于伤病因素,导致这些运动员都存在旧或外伤史,很难再次承受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直接进入高水平运动团队的数量更是有限.从运动学校进入运动队的运动员虽然具有一定的潜力,训练的热情也很高,但由于受学术体系和训练时间的限制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运动成绩,因此难以保证高水平后备运动员梯队顺利搭建.

    在管理体制层面,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成败,目前许多大学面临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许多工作实际困难,教练组的资金、科研能力、多年形成的培养体系、运动员餐饮与物质治疗的现实条件都限制了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再有突出的“学训矛盾”问题都直接导致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素质大幅降低.毛俐亚对“学训矛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竞技体育和高等教育教学遵循自己的规则,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制度有时会对同一事物行为产生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规则上.首先,由于运动员成长与大学制度的长期矛盾,正常情况下,运动员通常需要6~8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训练环境,即使大学招募所谓的“半成品”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在这个时候运动员已经面临毕业,虽然一些学校采取延长学制作为权宜之计的方法,但是矛盾仍没得到根本解决.其次,实践层面的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中国大多数大学采用的手段都是运动员上课,一些基础课和普通学生一起,或者半天训练半天学习和5年制延长学习期.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为两部分,体育俱乐部占一定比例,即训练学分和竞赛学分以及文化课程学分占一定比例[6].丁海勇等[7]提到“学训结合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要求,文化学习和技能提高是影响整体的最突出因素.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证明,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保证运动员,这将都是无效之谈”.

  •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不仅要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还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内在核心素质,以达到大学运动员的内外部能力协同发展的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些优秀理念也能用于这项任务[4].

  • 在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我国对国外著名大学在训练与培养后备人才方面有了更多的研究,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对于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培养中普遍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国外教体结合下的“以人为本”是一个多维度理念,它的终极信念是一切要从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不能让学生落入片面发展的不利境地.这一理念严禁学生在训练和比赛期间影响到学校学习,学训矛盾是教体结合的一对基本矛盾,只是国外普遍以“学习”为主,而训练和比赛都是业余的.同时,要坚持竞技体育的业余属性,因此,通常的训练只能课后或在假日期间进行,并且“学训”之间的矛盾要得以解决,除此之外,拒绝脱离家庭、社会生活的集训模式也是国外普遍的做法.

    纵观国外发达体育强国之间体育教学与训练理念如出一辙,受国际发达体育强国成功发展的经验启示,我国与国际接轨,吸取国外发达体育国家先进理念找到互通之处,结合国情科学发展,不断完善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教学模式,按照我国大学高水平后备人才不同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性地培养专项技术、战术、意志品质,我国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专项教学培养模式主要由:前期→中期→末期3个阶段组成,层层递进式地发展后备人才不同阶段的运动技能水平,具体模式如图 2所示:

    在前期阶段(大学一年级),招生进来的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和巩固基本专项技术动作,参与专项游戏和比赛,体验活动的乐趣,以培养兴趣、学习新技能为主;中期阶段(大学二、三年级)主要学习目标是发展、提高、强化专项基本组合技术能力,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专项动作,了解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加强在比赛中使用技术组合和战术,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自尊和自信.末期阶段(大学四年级),通过体育比赛,形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提高特殊技能竞争的综合能力,在体育比赛中显示良好体育道德和协作精神. “体教融合”是一个阳光项目,它关系到人的素质,特别是青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这与奥运荣耀计划的实施有关,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是培养优秀高层次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 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机制,规范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招募,从根本上消除过去大规模区域考试与生源的不均衡,杜绝招生“拉关系”现象,进一步规范化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工作.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来源地的建设,大学应以高水平运动队后备力量训练过程为主要任务,可设立专项资金,把资金和设备投入到一些训练基地,实行大学的教练到基地选拔生源的模式,教练到学生的基地零距离指导培训和选拔考生,形成中小学理想的“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

  • 体育比赛中的双轨制对所有运动队的所有权产生绝对影响.在传统的竞赛体制下,体育与教育的竞争体系是分离的,导致体育团队相互独立,与教育系统各行其道,甚至连荣誉归属也要引起矛盾.因此,有关机构和组织应整合教育与体育系统的竞技赛事机制,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训、参赛、输送的问题.大学竞赛体制的调整应以各年龄段学生的竞争水平为基础,努力使大学体育竞赛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把中学生阶段体育竞赛发展成为特殊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改善培养优秀后备体育人才的教育教学条件,改革激励与评估机制,提高后备人才积极性,使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走上正轨.

  • 单位是员工获得实践机会和接受二次教育的平台,为了优化教练组的整体素质,大学必须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继续学习深造,或为教练员创造必要的进修机会.如鼓励大学教练员参加高级职称的专业培训和理论考试.另一方面是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在校园和校园之间搭建教练员交流平台,或在校园之间建立一个教练员信息互通渠道(校际网络),以便他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大学校园还需加强教练员对创新理念,理论知识和竞技体育教育的认识,提高创新水平.如,通过校园网、公告板等,让教练员们的思想影响力被广泛接受,将教练的思想和政治意识纳入内部评估标准,并将其与分阶段绩效奖励相结合,达到通过物质、精神层面相配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目的.

  • 实施大学校园竞技体育学训计划,科学制定相关教练员、运动员学训程序,使运动员能够定期、积极地参与日常的学习训练和交流比赛.与此同时,采取阅读、观摩、交流、培训和高效率的研学形式,以保证运动员的专业文化素质和竞技水平的共同进步和提高;增加大学竞训的内部训练设备、器材,并有专项拨款、专人维护[8];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如校级体育交流赛事、市级大学体育交流赛事和省级大学体育交流赛事,以此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在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引领着小学和中学的体育发展,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与中国竞技体育事业息息相关,影响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也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的融合.但是,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而是需要相关学者根据学训实践进行长期调查、分析和总结,并科学合理规划校园竞技体育系统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