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新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钟晓燕, 张靖雯.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新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研究[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 8(1): 84-9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1.011
引用本文: 钟晓燕, 张靖雯.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新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研究[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 8(1): 84-9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1.011
ZHONG Xiaoyan, ZHANG Jingwen. A New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the Context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A Research on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WeCha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1): 84-9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1.011
Citation: ZHONG Xiaoyan, ZHANG Jingwen. A New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the Context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A Research on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WeCha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1): 84-9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1.011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新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研究

  • 基金项目: 2020年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科研培育基金青年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改革研究”(JSJY2020025),项目负责人:钟晓燕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钟晓燕,教育学硕士,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张靖雯,重庆第一一〇中学二级教师 .

  • 中图分类号: G420

A New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the Context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A Research on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WeChat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汹,逼迫很多领域都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但“停课不停学”,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重塑与扩展了教学的边界。通过调查重庆市部分中学的在线教学情况,分析其在资源供给、师生互动以及学习监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已经开展的在线教学实际,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在线教学发展的角度,探索与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当前在线教学实践的改进、后期学校常规教育与在线教育的并行以及后疫情时代学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思路。
  • 加载中
  • 图 1  罗伯特·陶伯特建构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

    图 2  张金磊等人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图 3  沈书生等人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图 4  笔者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表 1  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

    类别 人数 占比(%) 学科分布 人数 占比(%)
    性别 42 42 语文 12 12
    58 58 数学 15 15
    年龄 20~30 15 15 英语 11 11
    31~40 42 42 物理 12 12
    41~50 36 36 化学 7 7
    50以上 7 7 历史 7 7
    教龄 1~5年 9 9 政治 8 8
    6~10年 44 44 生物 9 9
    11~15年 34 34 地理 8 8
    15年以上 13 13 信息技术 7 7
    体育 4 4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调查对象技术工具和教学平台应用情况

    工具类型 选用者占比(%) 平台类型 选用者占比(%)
    腾讯QQ 92 国家级平台 54
    微信 88 市级平台 92
    钉钉 43 校级平台 23
    CCTalk 12 社会平台 76
    无限宝 7
    其他 3
    下载: 导出CSV
  • [1] 王竹立.后疫情时代, 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 2020(4):13-20. doi: https://xuewen.cnki.net/CCND-YYWB202011120041.html
    [2] 白浩, 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2):78-81. 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13.02.024
    [3] 李权, 杨德刚, 宋伟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研究[J].东南传播, 2014(12):103-105. doi: 10.3969/j.issn.1672-9579.2014.12.035
    [4] ROBERT T.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J]. Primus : Problems, Resources, and Issues in Mathematics Undergraduate Studies, 2014, 24(5):361-374.
    [5] 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CJY201204007.htm
    [6] 沈书生, 刘强, 谢同祥.一种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3(12):107-11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DJY201312020.htm
    [7] 吴思茗, 左扬扬, 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5(1):44-4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XJ201501015.htm
    [8] 范文翔, 马燕, 李凯, 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5(3):90-9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FJJ201503012.htm
    [9] 齐永智, 原雷霞, 刘志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构建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7(3):63-68.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GD201703014.htm
  • 加载中
图( 4)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745
  • HTML全文浏览数:  4745
  • PDF下载数:  26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4-25
  • 刊出日期:  2021-01-20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新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研究

    作者简介: 钟晓燕,教育学硕士,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 张靖雯,重庆第一一〇中学二级教师
  • 1. 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 2. 重庆第一一〇中学,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  2020年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科研培育基金青年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改革研究”(JSJY2020025),项目负责人:钟晓燕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汹,逼迫很多领域都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但“停课不停学”,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重塑与扩展了教学的边界。通过调查重庆市部分中学的在线教学情况,分析其在资源供给、师生互动以及学习监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已经开展的在线教学实际,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在线教学发展的角度,探索与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当前在线教学实践的改进、后期学校常规教育与在线教育的并行以及后疫情时代学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思路。

English Abstract

  •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节奏。疫情之下,在线教育成为学校面授教学的一种应急替代方式,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开展了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的“三全”在线教学实践,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可谓前所未有。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我国率先进入到“后疫情时代”。所谓“后疫情时代”,并非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有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国外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对学校而言,从学生大规模返校、恢复面授教学的那一天开始,就进入了“后疫情时代”。正如今年5月14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1]在线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催化剂”作用之下,可谓“应急而立”,同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它也应乘势而为、“应运而长”。

  • 战“疫”期间,我国数十万所学校、2.8亿学生、1 700万教师走上了一条完全没有走过的路,一条暂时脱离现实课堂的在线教学之路,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战演练。转变为在线教育的课程教学现状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在线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重庆市部分中学的教师进行了简单的非正式调查。

  • 调查从2020年2月中旬开始到3月中旬结束,历时近1个月。调查对象来自重庆市主城9区,均为开展了线上教学的中学学科教师,总计100人。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在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授课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目前在线教学的认可度。参与此次网络问卷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如表 1所示。其中30~50岁年龄段的教师居多,教龄则集中在6~15年,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多个学科,且学科分布相对均衡,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调查发现,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教师主要通过3种模式开展在线教学:第一种是电视云课堂(如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的“同上一堂课”);第二种是网络在线课程;第三种为教师网络直播教学。教师们普遍反映对于上述3种形式的在线教学都不陌生,且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已有一定的在线教学经验,但对于应用相关技术工具或平台来开展大规模常态化的教学,感到还存在较大困难(认为非常困难者占27%、比较困难者38%、有一定困难者26%)。其中,排在前3位的“困难”分别是:对相关技术工具或平台不熟悉(占比为46%)、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占比为67%)、无法监控学习过程(占比为83%)。

    针对调查对象所反映的对相关技术工具或教学平台应用不熟悉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对这些技术工具或教学平台的应用总体而言呈现出多样性,但也有明显的集中性,具体统计数据见表 2所示。

    我们根据教学平台的影响范围将其划分为国家级平台(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以及专门的电视频道,如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等为主)、市级平台(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校级平台(学校自行购买或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社会平台(社会组织与企业开发的除上述平台之外的其他教学平台,如腾讯课堂、Zoom等)四大类。四类教学平台中,市级平台和社会平台的应用较为普遍。在技术工具应用方面,我们主要调查了为配合教学平台应用,教师们选用了哪些辅助性技术工具。从最终的统计数据看,大部分教师选用的是腾讯QQ和微信。

  • 本次对于学生在线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教师表示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来看,学习效果,包括学生的书写、作业提交的时间、作业完成度等,都优于学校面授课程;34%的教师则表示学习效果不如学校教育;另有29%的教师认为,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学习评价与反馈,因而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判断。

    在问及对在线教育教学如何评价时,教师们普遍认可在线教育这种形式:有44%的教师表示在线教育能够有效克服时空局限,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泛在化的特性得以充分展现;69%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中海量的网络资源,特别是优质精品课程资源,使得课程内容呈现更生动、教学讲解更深入、教学效果也更明显。调查中有多位教师都提到,他们利用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同步课程进行教学,不仅学生获益,自己也从中受到启发,可以更好地去思考和改进以后的教学。但也有教师反馈,在线教育这种形式虽好,但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有所欠缺,缺少了面对面授课的学习氛围和教师的监管,其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认为长期的在线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如在人际交往、视力等方面都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简单的非正式调查,了解到疫情防控下的在线教学使得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这种完全脱离学校教育教学真实环境的大规模长时间在线教学,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空间,也深刻影响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师生关系。有不少教师担心在线教学的效果,担心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衔接,担心未来在线教育的常态化发展,等等。深入分析也不难发现,这些担心正是缘于在在线教学这个过程中,不乏流于形式和基于完成任务的教学。如直接将学校课堂教学“搬”到网络直播教学中,而并未真正跳出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技术包裹之下的形式变革而已。故而,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广泛实践再一次证明,开展在线教学除了良好的网络通信环境和必备的计算机硬件或移动通信设备外,一个实用、够用、易用的技术工具或平台也必不可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腾讯QQ和微信作为在线教学的支持工具被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移动终端和数字移动网络的完善与发展,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呈急剧增长的态势。在移动终端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通信软件即是腾讯QQ和微信。尤其是近年来,微信用户爆发式增加,呈现出基数大、涵盖面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功能的不断完善,微信已能够支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传输和共享,而这正好契合在线学习中,学习者对于学习工具的技术要求和需要。与此同时,深入分析微信用户,不难发现大中学生是目前使用微信和消费信息的重要人群之一。这些都为将微信平台引入在线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极大可能。

    微信作为社交软件中的一匹黑马,几乎在每一个人的智能移动终端上“落地生根”。而微信公众平台与微信紧密相连,微信用户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实施一对多的媒体行为。用户通过订阅微信公众平台,即可以实现信息传播、消息接收、互动交流等多种个性化服务。可以说,微信公众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术语,它还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并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在线交互方式。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时,对技术工具或平台的应用或多或都存在一些困难或疑虑甚至焦虑。那么是否可以将生活中师生都早已熟知的微信公众平台引入在线教学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早在2013年,郝晶晶、白浩就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的独特优势,介绍了其能够利用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媒体表达形式实现与特定群体全方位信息沟通的基础功能,还对微信公众平台引入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2]。杨德刚、李权等人则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可以将微信公众平台的通信机制与翻转课堂的模式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如通过群发消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获取、与学生互动留言一对一解决问题、学习完成后在公众平台上分享感悟等[3]。基于已有的这些研究,结合具体的实践应用,我们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教育教学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操作便捷。微信公众平台的登录和使用方式简单易操作,用QQ或微信账号即可直接登录,在应用过程中,通过点击、滑动等方式即能实现各种功能,不会给师生造成应用时的技术困扰。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对设备的专业性要求较低,常见的移动设备(如手机)即可完成相关操作,能有效满足教师和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教与学活动的需求。

    其次,资源丰富。微信拥有超过3亿的用户群体,一旦用户群中潜在的教育者将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上传或共享至微信公众平台,就可形成一个海量的、动态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资源库,且得益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支持,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还可以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给需要者。

    第三,信息传播方式灵活多样。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组设置,由此在信息传送和交互方面,就可以根据需要,既能实现全员覆盖又可进行个别化精准推送,从而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对用户进行跟踪,查看用户对推送信息的浏览和使用情况。而配合使用用户沟通交流功能(如实时留言),还能对学习者进行及时指导与反馈,从而有效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海量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效的监控与及时的反馈……微信公众平台的这些优势,充分满足了学校实施在线教学的需要。深度挖掘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探究与建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能有效满足和解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教与学模式变革的需求以及实施在线教学在资源供给、师生互动、学习监督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 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成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在线教学是否会因此“退潮”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线教学不仅不会被冷落,还会从曾经的“新鲜感”转向“新常态”,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应是大势所趋。而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功能与优势高度契合这样一种发展方向,由此,我们尝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从翻转课堂的角度建构了一个适应于后疫情时代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引入国内以来,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此我们选取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且对我们建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1.罗伯特·陶伯特(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罗伯特·陶伯特教授经过多年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设计出了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如图 1所示。许多学者将该模型作为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从图 1可以看出,罗伯特·陶伯特设计的翻转课堂在实施时包括了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课前,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后再完成针对教学视频专门设计的习题。课中,教师会花少量的时间让学生快速完成一些简单测验,然后再设计一些与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此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最后则是反馈和评价[4]

    2.张金磊等人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张金磊等人在罗伯特教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模型,如图 2所示。该教学模型依然由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构成。但与罗伯特·陶伯特所构建的模型不同,该模式明确“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实施翻转课堂的两个有力杠杆,是个性化学习活动顺利实施的保障。课前,学生通过交流平台自主观看视频,进行课前练习,并充分利用交流平台进行互动和答疑解惑,以此完成旧知向新知的转换。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总结提炼出有探究价值的学习问题,并为学生创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也可以协作探究解决学习问题,最后再进行学习体验交流、成果汇报以及反馈评价[5]

    3.沈书生等人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沈书生认为罗伯特·陶伯特教授以及张金磊等人所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只涉及了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没有考虑到课后环节,这与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不相吻合,进而提出了以课外和课内代替课前和课中的分段分析方法,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电子书包为核心技术的环形分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 3所示[6]

    该模式利用电子书包作为翻转课堂的环境支持。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它充分利用了具体的技术手段来帮助实现课堂“翻转”。不足的是,该模式没有很好地体现具体的教学过程,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

    4.以微信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吴思茗、左扬扬、孟琦(2015)通过对微信的功能开发,设计了以微信公众平台为知识传播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对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呈现的特征进行了梳理[7]

    范文翔、马燕等人(2015)利用微信的教育功能,设计了以微信为技术载体的翻转课堂,并以该模式为基础,在“大学基础英语”课程中进行了实验性应用[8]

    齐永智、原雷霞、刘志佳(2017)以翻转课堂为基础,总结了翻转课堂应具备的资源特点,并通过梳理翻转课堂核心架构,设计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9]

    综上可见,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翻转课堂、微信以及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来开展翻转课堂实践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研究方面,大都只关注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知识传播载体这一单一功能的应用,而对平台的其他优势则挖掘不够,从而导致所探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无法完全契合,教学模式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因此弱化。

  • 在对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笔者参考、借鉴上述相关研究成果,以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理论为指导,以覆盖教学全流程为目标,尝试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 4所示。

    我们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联通主义以及移动学习等理论,从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出发,以覆盖教学全流程为目标,将该模式设计为了三个部分,即前端分析、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

    (1) 前端分析。主要是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特征、所需的教学环境、需达成的最终学习和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2) 学习活动设计。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对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全过程设计。首先是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在课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知识内化,最后回到微信公众平台完成课后的反思以及资源分享,实现知识的巩固。

    (3) 学习评价。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依据课堂参与度、在线学习参与度、学习作品、阶段性测试结果等,对学生进行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单一的学习结果的形成性评价。

    在以上三个部分中,第二部分的学习活动设计是整个模式的核心所在。学习活动设计覆盖了课前自主学习、面对面课堂教学和课后自我巩固三个阶段。课前,教师根据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通常包括一堂课的学习目标阐述、教学重难点分析、配套的习题及讲解等),然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群发”功能,把学习材料自动推送给学生。学生可在家利用电脑或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在线学习。在后疫情时代,还可采取让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的方式进行学习(BYOD)。学生对照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解析,利用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料进行知识的获取,并在此过程中通过配套的习题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效。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疑难知识点,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加深理解,或是通过微信与同伴在线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数据分析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有多少人打开了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在什么时间段打开的人数最多、每个资源被反复观看和点播的频次以及观看时长等。教师还可以从留言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个别问题进行一对一解答。如果发现有大量的同类问题被反复提出,则说明此乃知识盲点或重难点,教师可对该知识点进行归类,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讲解、讨论或问题解答。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资源,从而在形成教学闭环的同时,也使得课堂从预设性课堂转变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成性课堂。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这样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特征与优势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设计与学习活动实施流程之中。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四十分钟课堂时间,基本上是教师从头讲到尾,能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外加一点点难度已是不易。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特征。特别是在整个学习活动设计及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前端在线自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发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究去获取知识、提升技能、解决问题,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以及能力提升。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引导和个别化辅导。

    第二,综合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完成前端的在线自学后,回归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解知识,而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大数据,分析学生在前端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引导讨论、设计探究活动。这时通常采用“问题导入—讲授重难点—探究解决”的学习流程,以协作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会综合应用讲授、演示、讨论、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将根据学习活动采用多种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教师还需要从问题出发联系实际,将重难点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进一步联结和重新建构,实现知识网络的扩展和知识点的迁移,进而帮助学生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环节再次得以充分体现。

    第三,能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传统课堂教学因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内容统一、步调统一,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客观条件,大班教学的现实背景之下,不但难以因材施教,而且容易导致师生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课后,学生也常常被繁重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长此以往,会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出现学困现象;学优生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能力得不到提升,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可以说,这种标准化、统一化、批量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体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后,学困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资源,并结合课堂讨论和重难点知识串讲,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消化,同时也可以与教师通过微信进行互动,实现一对一答疑解惑。学优生则可通过延展的学习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微信与教师切磋解题方法,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人机交互”会给学习者的课后巩固学习带来极大便利。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设立不同的栏目,以方便学生搜索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在后台设置关键词回复,将某一关键词与特定的学习资源进行绑定,当学生给出该类关键词时即可以实现自动推送,从而在保证给予学生及时指导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微信公众平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呈现、资源供给、互动交流、成果展示以及教与学相关学习数据分析等五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具有类似功能的平台有很多,我们之所以在研究中引入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在于:一方面,其功能和优势契合在线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基于现有条件,采用技术成本最低的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而非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线下的课堂教学仍然重要且依然是重点,只是教师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更多地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当然,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基于技术工具平台的功能特点,优化教学设计,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利用平台中生成的各种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教学决策;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等。

  • 本文基于疫情期间中学教师在线教学现状,综合考虑学校实际教学需求,尝试构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疫情防控期间,这一模式在重庆市南岸区某初级重点中学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和二年级数学课程中进行了小规模应用,并在学校复学复课后的常态化教学过程中也持续进行了试用。由于受客观研究条件的制约,对于这次试用还未能进行完善的对比试验研究,也未能做科学详尽的调查统计及数据分析。但从对试用过该模式进行教与学活动的师生的非正式访谈中获知,该模式在学校常态化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衔接以及后疫情时代课程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尤其在资源供给、师生深度互动、个性化学习、弹性学习、家校合作等方面,该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的短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但该模式是否适合不同的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应用时,应如何与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总体而言,本文所建构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短时间的实践应用检验,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实效性。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加之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学的教学模式将受到极大挑战,统一化、集中化、标准化的带有工业时代烙印的教育体系也会受到较大冲击。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去中心化、去同步化、开放共享,还教师和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这样一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必将进一步激发师生的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活力,也必将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