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重大契机,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的民意基础[1]。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位于中亚地区的国家(以下合称“中亚五国”),既是中国西部近邻,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且长期以来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知识生产的“助推器”。中国与中亚五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引发了各方关注,基于已有行动如何深入推进双方合作,成为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共同关心的议题。
全文HTML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一个国家若没有相应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没有高水平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任何国家都无法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已经证明了它的生存能力,以及它诱发和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能力[2]。中国与中亚五国间加强高等教育合作,既是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选择。
-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将世界高等教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教育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阿尔特巴赫(P. G. Altbach)认为,全球化在21世纪已经覆盖全球,很少有地方可以避开这一潮流,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实践品质更是加速了“全球化”的传播速度,没有任何学术体系可以独立存在[3]。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传统的人员流动、合作科研、境外办学等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形式外,各种形式的大学国际联盟、面向全球提供的MOOC课程、风行世界的各类大学排名以及高等教育的全球治理等新型样态,进一步将全球高等教育连接成广泛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中亚五国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顺应了全球化发展潮流。
-
中亚五国属于内陆经济体,陆上贸易一直是其重要支撑,这使得各国对技术和投资均持开放的态度,鼓励全球化和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中亚五国具有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使其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伙伴。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与中亚地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360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19.8%,中亚地区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最快的区域[4]。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对中亚五国具有重要意义。中亚五国与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强化国际合作,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拓展本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知识领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因此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突破点。
-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奉行一直以来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协商合作、不附带政治条件等原则,积极发展与中亚五国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周边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中国在中亚地区率先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理念。这些基本理念逐渐得到中亚各国的广泛认同,并使得中国相比其他大国在这一地区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独具优势和特色的经济与民主现代化发展道路、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中亚地区与我国西北地区在民族、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共同夯实了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展开全方位合作的社会基础。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和中亚国家已建立了约50对友好省州、城市,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人员往来已达每年50万人次[4]。教育合作是增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基石,中国与中亚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为双方加强高等教育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主要内容,实现区域互联互通,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政治互信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在教育领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了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三方面举措,致力于推动教育互联互通、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和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其中,推动学历学位认证与标准联通,实施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师资培训、人才联合培养等计划,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息息相关。中亚国家是首批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中亚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加快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间“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着力培养促进中亚五国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既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也是深化合作、拓展和提升合作领域与层次的重要机遇。
一. 双方合作的外部要求:高等教育全球化
二. 双方合作的现实需求: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三. 双方合作的坚实基础:睦邻友好关系
四. 双方合作的重要契机:“一带一路”倡议
-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迎来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良好契机。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从促进学生国际流动、联合培养人才、成立大学联盟、共建“上合大学”等方面来推动彼此间的高等教育合作。
-
中国继2011年与哈萨克斯坦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与乌兹别克斯坦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又于2013年与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自“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为了同中亚五国开展多领域的密切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先后签署了联合宣言或联合声明(详见表 1),它们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中国与中亚五国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多次强调要加强国家之间的教育交往与合作、要在中亚五国办好孔子学院、要深化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等,它们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共识性目标。
在高等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表示,将通过邀请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人员来华研修研讨、派遣中方专家顾问赴成员国提供政策咨询、在成员国境内开展当地培训、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等方式,加大同成员国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2018年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表示,双方将开展教育领域的合作,中方教学机构将继续为吉尔吉斯斯坦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继续办好孔子学院。2019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联合公报》中,各代表团表示将继续支持和落实2006年6月15日于上海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扩大学术科研交流,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开展共同研发合作。国家间的合作协议和联合声明,为中国与中亚五国间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指明了方向。
-
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双方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需求也呈增长态势。作为促进双方交流合作的典范和桥梁,孔子学院在中亚地区运行平稳。自2005年成立中亚第一所孔子学院——塔什干孔子学院,到2019年9月,中亚地区已开设孔子学院13所,其中哈萨克斯坦5所、吉尔吉斯斯坦4所、乌兹别克斯坦2所、塔吉克斯坦2所,覆盖了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所有中亚国家,致力于在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展开广泛交流与合作[5]。中亚地区的孔子学院除了开展传统的语言学习外,还积极拓展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如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校长马南诺夫表示,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计划与中国高等院校合作,以“2+2”和“1+1”双学位培养机制及语言教学教材合作编撰为开端,逐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与研究[6]。
合作办学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又一尝试。2016年,湖北工业大学创办“湖北工业大学阿拉木图校区”,采取“4+0”的境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哈萨克斯坦学生,这是中方在这一地区合作办学的重要突破[7]。2017年6月,上海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正式签署“上海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合作办学备忘录”。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合作建立上海国际商学院[8]。
中国与中亚各国依托已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合作办学,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高等教育领域合作,推动了教育交流和学术研究持续发展。
-
学生流动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需求,主动推进与各国教育发展的衔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13年至2017年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入境留学生人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具体见表 2),可见中亚五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得到一些国家的认可。同时,中亚五国的学生出境人数也呈大幅增长趋势,表明中亚五国大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鼓励学生赴境外学习已初见成效,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日益频繁。2013年至2017年间,中亚五国的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哈萨克斯坦的来华留学生已有14 224人、乌兹别克斯坦4 171人、吉尔吉斯斯坦4 154人、塔吉克斯坦有3 282人、土库曼斯坦有2 601人,相比2013年(分别为11 165人、1 805人、3 115人、1 944人、2 089人),中亚五国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9]。为促进学生的国际流动,中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将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17年专门设立的“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则在已有奖学金的基础上,每年再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 000个的新生奖学金名额[10]。中亚国家也积极设立多种奖学金项目。如哈萨克斯坦延续“博拉沙克”国际奖学金项目,为到国外学习且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包括学杂费、津贴、交通、医疗保险和书籍补贴等,截至2017年,共为12 831个项目颁发了奖学金[11]。资助项目的设立,推动了中亚地区学生的国际流动。
-
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国家获得广泛认可,双方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一是合作召开研讨会,畅通信息交流渠道。2016年,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亚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为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交流、信息沟通及校际合作提供了平台。二是成立区域性大学联盟,扩大合作范围。2016年10月,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与指导下,由新疆大学发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经济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等中亚国家高校结成7国51校“中国-中亚大学联盟”。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交流思想、传承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搭建开放性、国际化的互动平台,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的开放合作及持续共融发展。三是成立跨区域大学联盟,促进多领域合作。2015年5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后改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大学加入,包括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吉尔吉斯国际创新大学等7所中亚地区高校。同年10月,兰州大学联合国内外46所高校在敦煌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吉尔吉斯斯坦阿洪巴耶夫国立医科学院为国外8所创始高校之一。2017年11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分别成立了“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来自中亚地区的塔吉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塔什干国立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哈萨克斯坦图兰大学等高校陆续加盟。区域和跨区域大学联盟的成立,为联盟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合作、共建研究平台、学者交流、共享图书与信息资源等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与中亚地区高校间深化合作提供了便利。
-
为促进与中亚地区国家间睦邻互信与友好,巩固地区安全和稳定,推动联合发展,2001年6月15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成员国间广泛开展政治、经济、人文和其他领域多边合作,促进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人民的心灵沟通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2006年6月,为加强成员国之间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中国和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签订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内容包括国家间教育改革经验和信息交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科研实践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与交流、学历证书互认及学生社团之间的合作等,为教育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为加强成员国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在2007年的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各成员国一致同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2009年,成员国共同确定了区域学、生态学、能源学、IT技术和纳米技术等5个优先合作方向,同时遴选出本国的项目院校。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高校间的非实体合作网络,旨在通过搭建拥有共同教学大纲的教育机构网络,为各成员国培养社会经济建设和各领域交流合作所需的优秀人才,进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开展各领域全方位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截至2018年,项目参与院校已有74所,其中哈萨克斯坦14所、中国20所,吉尔吉斯斯坦9所、俄罗斯21所、塔吉克斯坦10所[12]。在2019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各成员国表示将继续支持深化上合组织教育领域合作,利用教育部门和高校间合作渠道,同时通过校长论坛、学术会议、研讨会及大学生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各国高等教育合作层次。
一. 签订联合宣言/声明,确立教育合作框架
二. 多种形式培养人才,推动文化教育交流
三. 设立资助项目,鼓励学生国际流动
四. 成立国际大学联盟,夯实双方合作基础
五.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加大合作深度与广度
-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13]。未来,深化中国与中亚五国间高等教育合作,应着力加强国家间政策协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提升和拓展合作办学的层次与范围,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合作形式。
-
中亚五国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转型的需要,近年来正积极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方向。2016年以来,中亚五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国家发展规划,如:2016年,塔吉克斯坦通过《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至2030年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哈萨克斯坦政府通过“2018—2023年国家投资战略”,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投资和出口署初步确定未来经济发展五大优先领域,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发布《2017—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五大优先发展方向行动战略》,土库曼斯坦人民委员会讨论并通过《2018—2024年土库曼斯坦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规划均重视国家能源、信息通信、工农业、纺织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否拥有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合作,必须适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推动中亚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中,谋求双方高等教育合作的新突破。一是各国政府外交部、教育部、发展规划部门等组成协调机构,制订国家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长期战略规划,为后续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合作提供政策与规划保障。二是增强合作领域的针对性,着力加强能源、信息技术、纺织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包括哈萨克斯坦等在内的中亚各国正致力于推动从原材料生产向产品加工转变,因此双方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针对中亚五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合作升级版[14]。三是加强教育领导者和学者对话,关注中亚五国国家和学生的需求,为中亚五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中亚五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
近年来,中亚五国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与交流司发布的《2017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显示,2017年,中亚五国在中国的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人数分别为:哈萨克斯坦8 516人、5 708人,乌兹别克斯坦2 551人、1 620人,吉尔吉斯斯坦2 161人、1 993人,塔吉克斯坦1 740人、1 524人,土库曼斯坦1 732人、869人[9]。从来华留学生总体规模来看,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达14 224人,其他4国的来华留学生数量均不超过5 000人(详见表 3)。从留学类型来看,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人数差距较小,学历生人数略高于非学历生人数。从留学层次上看,中亚五国在中国留学的本科生的比例远远高于研究生,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来华留学生中研究生相对较多,其他3国较少。由此可见,中亚五国的来华留学生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留学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深化中国与中亚地区高等教育合作,需要坚持“引进来”战略,进一步增加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一是针对来华留学生规模较少的国家设置专门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中亚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总体上看,中亚地区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他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扩大[15]。二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中国与中亚五国应重点加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交流合作,包括在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三是实行差异化推进政策,深入推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研究生层次的交流,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所有层次的高等教育合作。
-
目前,中国在中亚地区已开设13所孔子学院及少量的合作办学项目,但孔子学院主要致力于汉语培训和推广,这与其他国家在中亚地区的办学有所不同。据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亚分校跨境教育研究小组(Cross-Border Education Research Team,C-BERT)统计,截至2018年底,俄罗斯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4所、4所、4所、1所和3所分校;土耳其则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各建立了1所分校;英国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各建了1所分校;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1所分校;新加坡和韩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各建立了1所分校[16]。与上述国家相比,中国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储备、高等教育合作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限制,还没有在中亚地区开设独立大学和海外分校,目前主要是如上文所提到的零星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
深化中国与中亚地区高等教育合作,还需要加大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境外大学、联合办学等途径,加大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一是在国家层面适时出台在中亚地区办学的支持性文件,对在这一地区办学的国内高校提供政策、资源和人力方面的支持,清除学位互认和学历标准等方面的政策性障碍。二是鼓励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专业和中亚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中亚地区开设适合地区发展需要的海外分校或联合培养项目。针对中亚地区学生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较为薄弱的实际,适当降低入学标准,同时强化相关学科教学。三是在获得国家和地方院校支持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等民间资本,以产业合作、校企合作为核心,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联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教育教学设施、共建研发基地等方式,为中国高等教育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强力支持。
-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科技,正深入渗透到包括从商业、科技到教育、医疗、政府、经济、人文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7]。中亚各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局势等原因,信息化水平还较低。为此,中亚国家近年来也开始加大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如哈萨克斯坦提出的“信息哈萨克斯坦2020”“数字哈萨克斯坦计划”等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乌兹别克斯坦提出的“跨欧亚信息高速公路”项目等,显示了中亚各国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雄心和决心。2013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相关企业签署了7项通信项目合作协议,致力于加强相关国家的互联网通信设施建设,并以此推动其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18]。在企业层面,华为公司2018年正式启动哈萨克斯坦“未来种子”ICT人才培养项目,帮助该国ICT专业的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拓展国际视野,激发他们探索、构建未来智能社会的动力[19]。
未来,随着中亚各国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中国可与其强化信息化战略,依托互联网优势,推动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方式创新。一是加大与中亚政府、产业和学术界的合作力度,通过政策支持和多方投入,加快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信息通信环境。二是进一步激发产业界的积极性,鼓励中国信息通信企业加大对中亚地区的投资,推动地区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三是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形势,与中亚地区高校联合建设开放式在线课程,推广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数字化学习模式,为这一地区不方便出国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四是开设信息通信技术合作项目,提升中亚地区高校教师的数字媒介素养,培养该地区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