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自转离心力对月幔温度演化影响的二维有限元模拟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腾, 钟振. 自转离心力对月幔温度演化影响的二维有限元模拟[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7): 111-117. doi: 10.13718/j.cnki.xdzk.2021.07.015
引用本文: 张腾, 钟振. 自转离心力对月幔温度演化影响的二维有限元模拟[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7): 111-117. doi: 10.13718/j.cnki.xdzk.2021.07.015
ZHANG Teng, ZHONG Zhen.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Rotational Centrifugal Force on Lunar Mantle Temperature Evolu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3(7): 111-117. doi: 10.13718/j.cnki.xdzk.2021.07.015
Citation: ZHANG Teng, ZHONG Zhen.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Rotational Centrifugal Force on Lunar Mantle Temperature Evolu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3(7): 111-117. doi: 10.13718/j.cnki.xdzk.2021.07.015

自转离心力对月幔温度演化影响的二维有限元模拟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4001);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76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腾,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有限元模拟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

    通讯作者: 钟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P223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Rotational Centrifugal Force on Lunar Mantle Temperature Evolution

  • 摘要: 为研究自转离心力对月幔温度演化的影响,根据月球热演化的控制方程,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推导了在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的有限元弱解形式. 利用地-月系角动量近似守恒,求得了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转角速度,并在热演化控制方程中考虑了自转离心效应. 结果表明,自转离心效应有助于垂直自转轴的方向产生高温对流柱,而于两极区域产生大幅度的低温对流柱. 自转离心效应引起的对流模式,相较于非自转离心效应,能有效地降低月幔温度,这一机制有必要在月球热演化中加以考虑.
  • 加载中
  • 图 1  自转离心力示意图

    图 2  月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表 1  相关参数的有量纲参考值及无量纲值

    相关参数 有量纲的参考值 无量纲值
    平均半径R 1 738 km 1.0
    内核半径Rcore 450 km 0.258 9
    参考重力加速度g 1.731 m/s2 1.0
    月幔平均密度ρm 340 0 kg/m3 1.0
    参考黏度μ0 1.0×1022 Pa·s 1.0
    月幔热扩散系数k0 0.9×10-6 m2/s 1.0
    月幔热膨胀系数β 4×10-5 K-1 1.0
    月幔参考热容CP0 1.3×103 J/(kg·) 1.0
    核-幔界面温度ΔT0 2 000 K 1.0
    月表平均温度Ts 253 K 0.126 5
    热瑞利数Ra 2.746 46×105 2.746 46×105
    特征速度us 5.178 4×10-13 m/s 1.0
    特征时间ts 3.356 3×1018 s 1.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计算离心力用到的相关参数

    相关参数 参考值 相关参数 参考值
    月球质量 7.39×1022 kg 现今地月之间距离 3.844 03×108 m
    地球质量 5.98×1024 kg 现今地球自转周期 24 h
    地球半径 6.371×106 m 早期月球自转角速度 4.4×10-3 rad/s
    万有引力常量 6.67×10-11 N·m2/kg2 现今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 655.68 h
    早期地月之间距离 2.402×107 m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演化时间点的月幔平均温度

    时间/Ga 平均值/K 时间/Ga 平均值/K 时间/Ga 平均值/K
    t=0.000 00 1 667.76 t=0.044 19 1 608.93 t=0.245 50 1 559.67
    t=0.451 72 1 520.38 t=0.780 69 1 448.55 t=0.908 35 1 423.75
    t=1.158 76 1 384.02 t=2.248 78 1 265.22 t=4.500 00 1 163.28
    下载: 导出CSV
  • [1] TOKSÖZ M N, DAINTYA M, SOLOMON S C, et al. Structure of the Moon[J]. Reviews of Geophysics, 1974, 12(4): 539-567. doi: 10.1029/RG012i004p00539
    [2] WARREN P H. The Magma Ocean Concept and Lunar Evolution[J].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1985, 13(1): 201-240. doi: 10.1146/annurev.ea.13.050185.001221
    [3] doi: http://adsabs.harvard.edu/abs/2002JGRE..107.5046L LOPER D E, WERNER C L. On Lunar Asymmetries 1. Tilted Convection and Crustal Asymmetr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02, 107(E6): 13-1-13-7.
    [4] ZHONG S J, PARMENTIER E M, ZUBER M T. A Dynamic Origin for the Global Asymmetry of Lunar Mare Basalts[J]. Earth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0, 177(3-4): 131-140. doi: 10.1016/S0012-821X(00)00041-8
    [5] LANEUVILLE M, WIECZOREK M A, BREUER D, et al. Asymmetric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Mo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13, 118(7): 1435-1452. doi: 10.1002/jgre.20103
    [6] PADOVAN S, BREUER D, MANSKE L, et al. The South-Pole Aitken Basin Form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the Melting Activity in the Lunar Mantle[R]. European Planetary Science Congress, 2018, 12(755).
    [7] NA S H. Tidal Evolution of Lunar Orbit and Earth Rotation[J]. Journal of the Kore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2, 45(2): 49-57. doi: 10.5303/JKAS.2012.45.2.49
    [8] SPOHN T, KONRAD W, BREUER D, et al. The Longevity of Lunar Volcanism: Implications of Thermal Evolution Calculations with 2D and 3D Mantle Convection Models[J]. Icarus, 2001, 149(1): 54-65. doi: 10.1006/icar.2000.6514
    [9] 傅容珊, 黄建华. 地球动力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0] 章梓雄, 董曾南. 黏性流体力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11] 刘家兴, 钟振, 刘高福. 月幔温度演化的二维有限元模拟[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5(4): 46-49, 5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SZ201704011.htm
    [12] 张凯, 胡众欢, 杨明金, 等. 太阳能干燥箱的自然对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2): 58-64.
    [13] BREUER D, MOORE W B. Dynamics and Thermal History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the Moon, andIo[M]//Treatise on Geophysics. Amsterdam: Elsevier, 2007: 299-348.
    [14] BLANKENBACH B, BUSSE F, CHRISTENSEN U, et al. A Benchmark Comparison for Mantle Convection Codes[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89, 98(1): 23-38. doi: 10.1111/j.1365-246X.1989.tb05511.x
    [15] KOKUBO E, IDA S, MAKINO J. Evolution of a Circumterrestrial Disk and Formation of a Single Moon[J]. Icarus, 2000, 148(2): 419-436. doi: 10.1006/icar.2000.6496
    [16] CANUP R M. Simulations of a Late Lunar-Forming Impact[J]. Icarus, 2004, 168(2): 433-456. doi: 10.1016/j.icarus.2003.09.028
    [17] CANUP R M, ASPHAUG E. Origin of the Moon in a Giant Impactnear the End of the Earth's Formation[J]. Nature, 2001, 412(6848): 708-712. doi: 10.1038/35089010
    [18] WILLIAMS J G, BOGGS D H, YODER C F, et al. Lunar Rotational Dissipation in Solid Body and Molten Cor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01, 106(E11): 27933-27968. doi: 10.1029/2000JE001396
  • 加载中
图( 2)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35
  • HTML全文浏览数:  3435
  • PDF下载数:  21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06
  • 刊出日期:  2021-07-20

自转离心力对月幔温度演化影响的二维有限元模拟

    通讯作者: 钟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简介: 张腾,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有限元模拟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 贵州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4001);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769)

摘要: 为研究自转离心力对月幔温度演化的影响,根据月球热演化的控制方程,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推导了在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的有限元弱解形式. 利用地-月系角动量近似守恒,求得了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转角速度,并在热演化控制方程中考虑了自转离心效应. 结果表明,自转离心效应有助于垂直自转轴的方向产生高温对流柱,而于两极区域产生大幅度的低温对流柱. 自转离心效应引起的对流模式,相较于非自转离心效应,能有效地降低月幔温度,这一机制有必要在月球热演化中加以考虑.

English Abstract

  • 通过月球影像研究,人们发现其正面分布着大量暗黑色的玄武岩沉积物. 相关研究表明,这些玄武岩主要由月球形成初期的古火山活动产生. 到前苏联月球3号首次拍摄月球背面时,发现月球背面并不像正面那样,除莫斯科海、南极艾得肯盆地及Apollo撞击坑外,其他区域没有任何玄武岩[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月球背面玄武岩含量约占整个背面的1%,而正面玄武岩含量占正面区域的1/3. 月球正面和背面玄武岩含量的不对称性,间接地反映了早期热演化的不对称性. 关于月球形成初期的状况,目前学界已确认了岩浆洋模型(lunar magma ocean,LMO)的合理性[2]. 该模型认为,月球自吸积后,发生了全球性的熔融事件,较轻的钙长石由于结晶,浮于岩浆洋的顶层,形成原始的斜长岩月壳,而较重的镁铁质物质下沉,结晶形成月幔. 在结晶过程中,全球性对流模式可能导致背面月壳增厚,而正面月壳变薄,易产生古火山活动[3]. Zhong等人[4]研究表明,1阶对流项会导致热演化的不对称性. Laneuville等人[5]研究表明,由于正面风暴洋一带富集KREEP产热元素,局部区域的高温,会引起月幔热对流趋向于正面产生,导致热演化的不对称性. Padovan等人[6]的研究也表明,发生在月球背面的一次大碰撞使月幔熔融逆向,导致热演化的不对称性. 月球激光测距(lunar laser ranging,LLR)数据表明地-月间距以每年3.8 cm的速度增加[7],由地-月系角动量近似守恒,可知月球自转速度在不断地变慢,早期古月球自转速度比现在大得多,自转离心效应对热演化的影响不能被忽略. 有关自转离心效应对月球热演化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研究与分析. 为此,本研究考虑热对流效应,顾及自转离心力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月幔温度演化进行模拟,以探究自转离心效应与月球热演化的关系,以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考虑对流效应的月球热演化,控制方程较为复杂,为了便于边界条件的处理,通常采用有限元方法来进行仿真分析[8]. 在对流模型中,月幔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压缩的高粘滞性流体,即不考虑惯性力的影响,与此相关的湍流效应忽略不计,学界将此模型称为Boussinesq近似. 在该近似条件下,仅在动量方程的浮力项中考虑密度的变化,其他控制方程的密度假定为常数[9-10]. 为了检验自转离心效应,控制方程仅考虑热对流效应,与此有关的化学物质分层效应忽略不计[11]. 控制方程主要由质量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构成[9-12]. 这3个方程中相关物理量直接参与运算,不便于有限元网格的构建,为此,通常将控制方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假定无量纲化的速度矢量为u,二阶应力张量为σ,压强为P,温度和热产能率分别为TH. 有量纲参考值及对应无量纲值,以及相关计算参数见表 1. 此时,质量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的无量纲形式为

    其中Ra表示瑞利数,其大小为

    其中:ρ0g分别表示月幔参考密度和参考重力加速度,μ0k0分别表示参考黏度和热扩散系数,β和ΔT0分别表示热膨胀系数和核幔界面温度,R0表示月球平均半径R与内核半径Rcore之差. 相关参数取值[8, 11]表 1.

    对于无量纲化的二阶应力张量σ的求解,通常由粘滞系数μ和二阶应变率张量$\mathit{\boldsymbol{\dot \varepsilon }}$求得,根据文献[10],可得三者的关系[10]

    月幔粘滞特征是影响热演化的重要因素,它使得月幔在长周期时标内表现出流体特征,而在短周期时标内表现出弹性特征. 月幔粘滞特征通常用粘滞系数μ来量化,其大小通常与温度、压强和研究区域的大小有关[13]. 为了简化运算,将月幔物质的流体特征假定为牛顿流体[3-5],此时,剪应力与应变速度成正比. 假设参考黏度为μ0,核幔边界温度与壳幔边界温度之差为ΔT,对于月幔中参考半径d处的某点,假定该点的温度为T,可得月幔物质的黏度[14]

    其中,R表示月球平均参考半径,bc为给定常数,取b=ln2.5,c=ln2.0[14].

  • 进行有限元程序设计前,首先需要推导微分方程的弱解形式. 为了便于公式推导,将(1)-(4)式中的撇号去掉,因此,后文的所有参量均表示无量纲化. 数值模拟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研究区域为月幔某一经线的剖面. 根据变分基本引理,结合(4)式得到(2)式的弱解形式为

    其中:vxvy分别表示试探函数vx轴和y轴方向的分量,gxgy分别表示x轴和y轴方向的无量纲化有效加速度,wij为试探函数v对应的二阶应变率张量. 若不考虑边界作用时[11],(7)式可以简化为

    其中二阶应力张量σij与试探函数v的应变率张量wij分别为

    类似地,(3)式的弱解形式为

    其中:Tk+1表示当前时刻的待求温度,Tk表示上一时刻的温度,τ表示温度对应的试探函数,δt表示相邻两时刻之间的步长.

  • 月球的潮汐效应能使地球自转速度不断的变慢,该效应由LLR数据得到验证[7].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受自身惯量矩变化和太阳潮汐的作用,两者的影响在量级上相同而方向相反,并且其他行星的潮汐因距离很远导致影响很小,比如木星的潮汐影响在量级上只有太阳的万分之一,因此,地球和月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系统且总角动量近似守恒. 总的角动量包括:地球自转角动量、月球自转角动量、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角动量. 根据月球形成的巨型撞击理论,文献[15]的研究表明,月球形成时与地球的距离为3.77R(R表示地球半径),得到早期地-月系间距约为2.4×107 m. 文献[16]的研究表明,月球形成初期的地-月系总角动量,比当前系统角动量多出10%到20%. 本研究取多出的系统角动量为14%,结合表 2数据估算出早期的地球自转周期为5.05 h,相应的月球自转角速度为4.4×10-3 rad/s. 文献[17]的数值结果发现,地-月系形成初期地球自转周期约为5 h,本研究的计算结果与其接近,表明本研究求解的早期月球自转角速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图 1所示,以与黄道面平行的方向为x轴,其法线方向为y轴,月球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z轴为自转轴. 由文献[18]可知,月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法线的夹角约为1.6°(即为角θ). 所以得到实际月球截面上某一点的转动半径为

    其中:r表示图 1圆形区域上某一点的半径,且满足0<r<1,则Rr的乘积表示月球截面上对应的实际半径. 根据角度关系可知角α等于角θ,以坐标轴的正半轴方向为力的正方向,则无量纲化的自转离心力Fx轴和y轴方向的分量大小为

    其中:ω表示月球的自转角速度,根据(13)和(14)式,得到(7)式中无量纲化的有效加速度为

  • 目前,月球被公认起源于一次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的碰撞,自吸积结束后,较重的金属元素下沉引起重力势力的释放,以及短周期放射性元素26Al的作用,致使月球内部温度快速上升. 另外,根据阿波罗任务采样的岩石样品研究结果,发现月球早期拥有较高的温度,在月球形成的初期,月幔处于高温和完全熔融的状态[2, 8]. 基于此考虑,本研究假定月球形成初期具有高温月幔,同时假定月幔处于完全熔融状态[8]. 参考文献[8],取核幔边界温度为2 000 K,演化时间为4.5 Ga(1 Ga=10亿年).

    月幔初始温度见图 2a,从核-幔边界向外,温度逐渐降低,此时,整个月幔的平均温度约为1 667.76 K. 由于自转离心效应,至图 2b时(演化时间约为4 419万年),在垂直自转轴的方向形成对流柱,将核-幔边界的热量输运至外表面,同时,在两极区域,即将形成低温下沉的对流柱,此时,整个月幔的平均温度约为1 608.93 K. 文献[11]的研究表明,当不考虑自转离心效应时,产生均匀的4个对流柱,这说明自转离心效应有必要在月球热演化中加以考虑. 如图 2c所示,至0.245 50 Ga时,月幔温度不断地下降,由于内部热量的减小,无法提供充足的能量,致使对流柱变得不稳定,而两极的低温对流柱已形成,此时,整个月幔的平均温度约为1 559.67 K. 至0.451 72 Ga时(图 2d),由于内部能量的降低,同时,两极大幅度的低温对流柱带来的低温,致使核-幔边界的热对流柱发生切向移动,外表面原高温区产生小幅度的低温对流柱,此时,整个月幔的平均温度约为1 520.38 K. 如图 2e图 2f所示,从0.780 69 Ga至0.908 35 Ga,由于月幔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两极大幅度低温对流柱,以及外表面原高温区小幅度低温对流柱的共同作用,使得核-幔边界有产生小幅度的热对流柱. 如图 2g-图 2i所示,从1.158 76 Ga至4.5 Ga,两极大幅度低温对流柱相对稳定,其他小幅度低温对流柱,以及核-幔边界的高温对流柱不稳定,特别是核-幔边界的对流柱会产生明显的切向移动. 由图 2a-图 2i可知,自转离心效应有助于在垂直于自转轴的方向,于核-幔边界产生热对流柱,在两极区域产生明显的低温对流柱,进而快速地输运月球内部的热量.

    另外,文献[11]在不考虑自转离心效应时,月幔初始(0 Ga)平均温度约为1 735.10 K,至4.5 Ga时约为1 278.20 K,下降456.90 K. 而本研究考虑自转离心效应后(表 3),月幔初始平均温度约为1 667.76 K,至4.5 Ga时约为1 163.28 K,下降504.48 K. 本研究模拟的最终月幔温度低于文献[11],且两者从初始到0.245 50 Ga时,分别下降28.28 K和108.09 K,这说明自转离心效应引发的对流模式,降低了月幔的温度,并且在月球热演化的前0.245 50 Ga更为明显. 由图 2可知,在核-幔边界处,垂直于自转轴方向产生两个热对流柱,对流柱产生的方向恰好是月壳厚度二分性的方向,因此,自转离心现象可能与月壳二分性相联系,可为月球不对称热演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基于月球自转速度减慢的事实,以及利用地-月系角动量近似守恒的原理,估算了月球早期较大的自转角速度. 在月球热演化的控制方程中考虑自转离心力后,①发现自转离心效应有助于在月球形成初期,在垂直于自转轴方向,于核-幔边界处产生热对流柱;②随着内部热量输运至月表,在两极区域产生大幅度、稳定的低温对流柱;③随着月幔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外表面原高温区产生小幅度的低温对流柱,核-幔边界的高温对流柱会产生切向移动;④由自转效应引起的对流模式,能有效降低月幔的温度,对月幔温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