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是一个跨单位、跨行业的综合性、精细化工程[1],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改变共享认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形成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共享、共治氛围是目前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探索的热门话题[2-3].
科技部、财政部近几年对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评价考核结果显示,大型仪器设备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逐步提升,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4-6]. 但是,在国家相关部委的使用效益考核工作框架下如何结合本校实际,实现适应于本校共享阶段及共享水平的特色管理,如何加强共享工作方向的引导和激发工作热情;如何让仪器负责人循序渐进、逐层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效益;如何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效能,是值得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深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7].
全文HTML
-
为解决以往线下填报考核数据的种种弊端,充分挖掘利用线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采集的已有数据,实现考核数据的便捷抓取和考核工作的公平公正. 我校定制开发了大型仪器设备线上使用效益考核系统,通过控制端的安装及信息采集,实现对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实时监管、使用准入及实时数据的采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对数据的计算及分析,可准确、自动地核算出大型仪器设备的年使用机时、测试样品数、收费情况、用户服务评价、服务项目数及对外单位服务比例等核心基础数据,为我校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数据和技术保障.
-
在综合国家相关部委的考核要求的基础上,为延长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达到更多教学科研产出的目的. 我校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实践与总结,在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时自主增加了仪器维护保养、测试样品情况、服务支撑科研情况、操作人员培训、收费合理定价及价格公示情况、用户服务评价、仪器支撑发表论文及仪器功能开发等指标,形成了一套可综合评判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考核指标分为3个方面:机时、使用成效及仪器设备管理,每部分均设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及评分原则,系统根据指标的分值进行区间打分,具体考核指标及权重见表 1.
我校构建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在量化考核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的同时,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仪器负责人加强仪器维护保养工作,减少了仪器设备损坏率;另一方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增大了校外共享力度,在建立健全仪器负责人日常操作培训及使用成效收集等工作机制和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社会化服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只是完成了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的第一步,但是如何对每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助力仪器负责人提高共享成效,亟需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建立与考核指标体系相配套的区间评价体系. 通过多年对考核数据相关模型的建设与分析,我校成功构建了与考核指标体系配套的区间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每项考核指标的量化评价.
-
为考察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社会化服务中的真实年机时使用情况,避免纸质使用记录的不准确性,提升考核数据的准确性及工作严肃性. 根据教育部大型仪器通/专用设备划分原则,系统设置专用设备达到800定额机时或通用设备达到1 400定额机时,即得年使用机时该项得分的一半分值15分,未达或超过定额按照每200小时5分的原则进行增减. 考核时系统会根据每次登录退出的情况,自动累加计算总机时,并根据所在机时区间进行评分,具体评分细则见表 2. 若该台专用设备年使用机时为1 300 h,则该项评分即为20分.
-
该项主要考核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所产生的效益,主要包括服务收入、测试样品数量、培训人数、对外服务比例、服务科研及技术开发项目的数量、共享仪器负责人或共享单位因共享仪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测试人员提供服务的用户评价、仪器负责人测试提供数据经用户采用并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情况及大型仪器功能开发等情况(需在论文中备注仪器型号或致谢机组或机组作为作者之一),综合考核大型仪器的年度使用成效的具体二级指标及评分标准如表 3所示,评分原则同机时示例.
-
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对延长设备寿命和设备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常管理要引导仪器负责人建立“三防四定”机制,即防尘、防潮、防震;定人保管、定室存放、定期保养、定期校验,保证仪器设备经常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为延长共享仪器寿命,合理规范收费定价及对共享工作进行阶段性梳理与总结,我校加强了对共享二级单位及仪器负责人在仪器管理方面的考核工作,主要涉及到共享仪器的维护保养、定价管理及收费公示情况及机组年度共享工作总结3个二级指标,评分权重及评分标准见表 4.
3.1. 线上考核模式的建设
3.2. 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
3.3. 建立考核指标区间评价体系
3.3.1. 机时评分区间
3.3.2. 使用成效评分区间
3.3.3. 管理成效评分区间
-
我校通过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及推广,保证了考核工作的严肃性与公平性,使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成效得到了显著的改观和长足的进步,在科技部、财政部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相关考核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科技部近3年的考核排名中还稍优于其他部属高校,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工作的构建是行之有效的,能够切实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共享率和成果产出率.
-
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工作持续的推动下,近3年我校大型仪器设备考核数据显示,仪器平均使用机时由455.84 h/年递增至1 649.01 h/年;使用机时800 h/年及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台(套)数从15.09%递增到55.17%;支撑发表高水平论文由231篇递增至1 303篇;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由4项递增至28项,其他单项考核指标也显著提高;年使用机时为0小时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也显著下降.
-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体系的建立,使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及共享体系日趋成熟,共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这不仅激活了原有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潜力,也为新增大型仪器设备的合理规划及资源分配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有效地避免了以往使用需求不足或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的发生. 例如,我校加强了新购大型仪器设备查重工作,并将同类设备近3年考核使用情况运用到购置可行性论证中,有效杜绝了重复、低使用率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 此外,还根据考核结果对考核较差或新购不达标的设备建立停购名单,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4.1. 盘活了我校存量大型仪器设备
4.2. 合理规划了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增量
-
通过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成效及各项考核指标均得以稳健地提升,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我们认为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应充分体现高校管理工作的方向性及引导性,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实际,秉承“成规模”“成集群”“成效益”的发展理念,构建符合本校校情的考核指标体系和集约化管理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为原创性科技成果产生和高新领域的创新提供基础条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