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书育人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 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是最基础的师资培育工作,对于推动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意义重大,而岗前培训是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途径[1-2]. 当前,国内医学院校教师培养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相较于综合性和师范类大学滞后[3];同时,在岗前培训实施过程中,对培训的重视度不够、组织管理不严、专业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式及考核形式陈旧等矛盾问题依然突出[4-6].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培训中加大“教师口语表达技巧”内容的比例,进一步突出针对性及胜任力[7-8],重视医学教育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同时将教学方式多样化,重视新教师主体地位[9],特别是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10-17],将以理论授课为主转变为以教学技能的训练为主,为新教师顺利通过任课资格审核,为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1月11日至1月27日,我校组织完成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及考核工作,为了解岗前培训中青年教师的学习效果,我们对参与培训的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研究分析性别、工作年限和学历层次对考核结果的影响,拟为优化教学、提高培训效果提供依据.
全文HTML
-
以2021年度全程参与我校岗前培训并取得资格认证的青年教师为样本来源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50份.
-
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基于相关文献,由从事教学管理的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共同设计而成. 调查内容包括青年教师的基本信息、对授课安排的满意度、对授课内容的满意度和认为需要加强的内容. 其中,青年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历、专业、有无工作经验;对授课安排的满意度、对授课内容的满意度包括“很满意/满意/一般”3个等级;认为需加强的培训内容设置了“专家讲座、示范教学、实训课、交流讨论和其他”4个方面. 所有青年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评分. 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3,信度良好.
-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考核评分分值进行正态性检验后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IQR,表示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考核评分分值差异,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偏态分布的考核评分分值的差异. 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
本期参训并反馈有效问卷的150名青年教师中,男教师77人(51.30%),女教师73人(48.70%),年龄分布为25~37岁,教师专业背景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航空航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心理学、放射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检验学、药学、预防医学和卫生勤务学等12个专业,教育学历层次涵盖大专、本科、硕士及博士. 具体情况详见表 1.
岗前培训所有参训人员课程设置完全一致,按照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既有高等教育理论、军校教员素养、授课技巧、多媒体制作等基本知识,以及精品课、获奖课程的现场示范,同时还设置了地方大学人文哲学修养的选修课程. 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32节线下授课和6节线上课程,选修课均为线上课程,要求从10节选修课中选取并完成2节以上课程内容的在线学习,所有线上课程按照时长被标注0.5个学分或1个学分,由教学平台根据参训人员网上听课记录进行考勤,线上获得的学分数不得低于7分.
-
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分实讲考核、线上课程学习并修满学分、提交培训心得3个考核环节,3个考核环节均完成并合格后发放培训证书. 实讲考核环节,邀请校内10名具有丰富教学督导经验的专家,分为4个专家组对本期全体参训新教师进行实讲考核. 考核采取“讲授一堂课”的方式组织实施:参训新教师向专家组提交1个学时的教案和课件,现场说课2分钟、课堂讲授10分钟;专家组针对新教师的讲授情况从说课要点、教案撰写、内容层次、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姿教态等方面进行讲评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专家组按照评分标准,采取百分制进行综合打分评定. 将150名新教师按照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分为3个亚组,对其考核评分进行统计学检验,发现性别和文化程度亚组符合正态性分布,在各亚组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文化程度不同亚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工作经验亚组符合偏态分布,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结果提示,有工作经验与无工作经验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有工作经验组新教师考核评分显著高于无工作经验组(表 1,2).
-
97.33%(146/150)的新教师对岗前培训课程安排持满意以上观点,其中72%(108/150)的新教师对课程安排很满意,25.33%(38/150)的新教师表示满意,2.67%(4/150)的新教师表示一般(图 1).
-
150名新教师均对岗前培训课程内容持满意态度,其中81.33%(122/150)的新教师对课程内容很满意,18.67%(28/150)的新教师表示满意(图 2).
-
14.67%(22/150)的新教师认为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增加专家讲座,40%(60/150)的新教师认为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增加示范教学内容,20%(30/150)的新教师认为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增加实训课,25.33%(38/150)的新教师认为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增加交流讨论,没有新教师选择“其他”(图 3).
2.1. 青年教师基本情况及岗前培训课程设置
2.2. 青年教师考核评分情况
2.3. 新教师对岗前培训课程安排的满意度
2.4. 新教师对岗前培训课程内容的满意度
2.5. 新教师个人认为岗前培训需加强的培训内容
-
本研究结果显示,150名新教师的考核得分在性别和文化程度2个亚组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较好,未受到性别和学历层次之间差别的影响. 但是,有工作经验与无工作经验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有工作经验组新教师考核得分显著高于无工作经验组,表明有工作经验的新教师在岗前培训阶段职业定位清晰,进入角色迅速,能够在短期的培训过程中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然而,这也提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应重视了解教师工作经验等基础条件情况,并视情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设立针对应届毕业无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的前置引导课程,最大程度提高培训针对性.
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97.33%的新教师对岗前培训课程安排持满意以上观点,其中72%的新教师对课程安排很满意,25.33%的新教师表示满意. 150名新教师均对岗前培训课程内容持满意以上观点,其中81.33%的新教师对课程内容很满意,18.67%的新教师表示满意. 该结果表明培训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灵活设置受到了参训人员的充分认可.
-
我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学制时长两周半,设置师德师风建设与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教育信息技术素养、课堂观摩实践、实讲考核等6个培训模块,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教学、观摩交流、教学实践、在线学习等多种模式,组织新教师系统学习现代高等教育理论、熟悉教学规章制度、了解教育科学基本规律、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培养良好教师职业素养. 为提高培训质量,本期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加大“示范授课”和“实践教学”比例,新增“课程思政”“解读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撰写教案的方法与技巧”等培训内容,并将近两年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授课专家的教学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供新教师学习使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14.67%的新教师认为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增加专家讲座,20%的新教师认为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增加实训课,25.33%的新教师认为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增加交流讨论,40%的新教师认为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增加示范教学,凸显出示范教学对于新教师的重要作用.
3.1. 新教师考核结果及满意度体现出岗前培训效果
3.2. 新教师对岗前培训的学习方式更倾向于示范教学
-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根基,岗前培训是提升其教学水平和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专业特点等原因,医学院校的教师培养制度相对滞后于综合类及师范类高校,医学专业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模式仍须完善. 此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设置师德师风建设与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教育信息技术素养、课堂观摩实践、实讲考核等6个培训模块,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教学、观摩交流、教学实践、在线学习等多种模式,组织新教师系统学习现代高等教育理论、熟悉教学规章制度、了解教育科学基本规律、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培养良好教师职业素养,同时为提高培训质量,本期培训加大“示范授课”和“实践教学”比例,新增“课程思政”“解读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撰写教案的方法与技巧”等培训内容,并将近两年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授课专家的教学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供新教师学习使用. 从新教师代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看,新教员普遍认为此次培训教学组织周密、课程设置科学、组训方法合理.
全面客观对培训进行效果评价,是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难点和重点. 杨朝蓉等[18]在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培训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价,该问卷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共分5级,是评价层面中“反应层”的关键指标之一;另一方面,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评价则针对“结果层”,突出评价带教老师的核心能力[19-20]. 本研究在革新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及胜任力基础上,从“课程安排和内容满意度、培训需加强的内容”多层次对军医大学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较为客观. 分析表明此次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较好,未受到性别和学历层次之间差别的影响,但有工作经验组与无工作经验组得分的显著性差异,表明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应重视了解个人工作经验等基础条件. 未来研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充分考虑工作经验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影响,并通过前后测客观评价培训对青年教师能力的实际提升;二是培训评价分组时,采用纳入和排除标准,进一步确保参与培训教师的同质性. 培训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岗位任职能力,因此需进一步结合培训通过率、笔试成绩等量化结果、个人心得体会或培训小结等质性结果评估培训成效,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医学院校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应更倾向于示范教学,进一步将以理论授课为主转变为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主,为新教师顺利通过任课资格审核、为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