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在通识教育课程“世界农业”中讲好中国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崔翠. 在通识教育课程“世界农业”中讲好中国故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8(1): 108-111. doi: 10.13718/j.cnki.xsxb.2023.01.014
引用本文: 崔翠. 在通识教育课程“世界农业”中讲好中国故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8(1): 108-111. doi: 10.13718/j.cnki.xsxb.2023.01.014
CUI Cui.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Named World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8(1): 108-111. doi: 10.13718/j.cnki.xsxb.2023.01.014
Citation: CUI Cui.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Named World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8(1): 108-111. doi: 10.13718/j.cnki.xsxb.2023.01.014

在通识教育课程“世界农业”中讲好中国故事

  •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3046);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JY05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崔翠,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践及教学理论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G641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Named World Agriculture

  • 摘要:

    通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其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识课程在拓展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利用“四度”方法,即思政定位有高度、教学内容有广度、教学方法有温度、课程评价要多度,在更大的坐标上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历史文明、中国人民奋斗圆梦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等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体现中国智慧和价值理念,引领学生去观察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拥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 加载中
  • [1] 张威. 通识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19(11): 1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DJ201902016.htm
    [2] 黄明东, 冯惠敏. 通识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4): 13-16. doi: 10.3969/j.issn.1672-8874.2003.04.00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21.
    [4] 习近平.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N]. 人民日报, 2016-12-03(1).
    [5] 韩茂莉. 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J]. 历史地理研究, 2019, 39(1): 114-12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SLD201901010.htm
    [6] 张居中, 陈昌富, 杨玉璋. 中国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思考[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4(1): 6-1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BK201401001.htm
    [7] 辛怡华. 汉唐时期北方旱地作物粟的产量[J]. 农业考古, 2001(1): 103-10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OSE200101015.htm
    [8] 俞博雅. 中国家猪驯化路线初探——以中原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遗址出土猪骨为例[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6.
    [9] 盛伯飙. 《氾胜之书》哲学思想浅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6): 94-9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LXS200206023.htm
    [10] 秦海燕. 浅析贾思勰的"以民为本"思想[J]. 山西农经, 2019(3): 2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DNJ201903014.htm
    [11] 孙洁. 缅怀袁隆平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J]. 中国农村科技, 2021(6): 34-3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KCN202106009.htm
    [12] 新华网. 农业农村部: "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完成[EB/OL]. (2022-05-30)[2020-10-27].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673146349590282&wfr=spider&for=pc.
    [1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刘云山讲话 王岐山张高丽出席[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64
  • HTML全文浏览数:  1264
  • PDF下载数:  11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6-06
  • 刊出日期:  2023-01-20

在通识教育课程“世界农业”中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 崔翠,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践及教学理论研究
  • 西南大学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3046);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JY054)

摘要: 

通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其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识课程在拓展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利用“四度”方法,即思政定位有高度、教学内容有广度、教学方法有温度、课程评价要多度,在更大的坐标上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历史文明、中国人民奋斗圆梦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等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体现中国智慧和价值理念,引领学生去观察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拥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English Abstract

  •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为受教育者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立德树人[1].可见,两者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探究人的培养.通识课程在拓展知识、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讲好中国故事,从全面、历史、辩证的视角引领学生观察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向学生阐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实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促进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转化,把学生培养成通融识见,内省外顾,高瞻远瞩,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有全面思维,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教师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要积极扮演中国故事讲解员的角色.“世界农业”课程是21世纪涉农高校重要通识课程之一,蕴含丰富的中国故事,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师要利用“四度”方法,即思政定位有高度、教学内容有广度、教学方法有温度、课程评价要多度,饱含深情地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生动、鲜活.

  • 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要求对教学体系各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关注科目之间内在联系及其德智体美诸功能的发挥[2].在教学内容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有机地融入中国故事,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丰富多元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世界农业”课程集学术性、实践性和国际性于一体,课程注重在拓展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中国故事,通过古今对比、融通中外、农业政策、农耕文明、历史人物等解析,促进课程思政实施,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3个领域有基本理解,掌握学科间的联系,最后能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世界农业”课程以农业为核心,以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来介绍农业的发展与现状,教学内容“学科交叉性强、时代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我国农业发展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人民奋斗圆梦、中华农耕文明等故事紧密结合,传播传统和当代优秀文化,提炼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达,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理念[3].

  • 课程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世界农业产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及科学技术的贡献.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到铁质农具,到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再到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从发现植物生长需要化学养分到化学肥料的广泛应用,再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助力农业不断飞跃发展,充分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起源地毫不例外地孕育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历史证明,盲目地开发利用,最终会引发生态环境和古文明破坏.以史为鉴,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4],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升华,为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思想指引.通过古今农业科技对比,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树立农业高效生产、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西亚、北非、中国以及自墨西哥至南美安第斯山区[5].中国起源中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等,起源的作物包括谷子、水稻和大豆等[6].8 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将狗尾草驯化为谷子(又称粟)[7].“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体现了粟在中华民族农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了自古以来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期许.另外,猪的驯化数中国最早[8],悠久的养猪历史同样丰富了民族文化.从“家”字的文字结构上看,其宝盖下面的“豕”字就是猪的意思,说明在人类定居后猪很早就被成功驯化.“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和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至今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

  • 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农业科学家,他们的先进事迹是“世界农业”课程必须要讲的中国故事.西汉农学家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中游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认为土壤管理、保墒和保肥相互联系[9].北魏杰出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10],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继承中国悠久农业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的优秀代表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究发明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亩产由过去的300~400 kg提高至1 000 kg以上[11].中国这些著名农业科学家都是站在世界农业科学高峰的人物,他们不畏艰难,甘于奉献,苦苦追求,充分诠释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 “世界农业”课程以空间为主线介绍部分主要国家如中国、日本、美国、荷兰、以色列等的农业现状,从国际视角观察分析国内外现代农业典型案例,做到“胸怀世界,服务中国”.一方面,让世界走进中国,通过中外农业比较分析,找出发展差距,引导学生思考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给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启示,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当然,我们也不能照搬其他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只能取其长,弃其短,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中国走向世界,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促进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国门,协助发展中国家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协调发展,为全球农业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通过“中外农业”比较,实现“洋为中用”的价值引领.

  • 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2004年至今连续出台18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等方面提出科学、具体的指导方针,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深化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 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有力、高效的农业政策措施,引领我国农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至“十三五”结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胜利完成,“14亿人全面迈入小康,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粮食连续6年超1.3万亿斤”[12].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源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与科学规划,辅之以有序推进与精准施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在农业实践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接受活动,认识和把握其规律,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在通识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故事的背后是理念、是“道”,要把“道”贯通于讲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于细微动人之处向学生诠释中国智慧.“世界农业”课程结合课程具体内容,以大量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生活的农业案例或农业政策解读等相关视频来吸引和感染学生,讲真故事,动真感情,结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解析等多元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度.培养学生用全面、发展和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的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 “世界农业”课程的评价要广泛采用过程性评价,并与期末评价相结合.就“世界农业”课程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知识点中有机地融入农业科学故事、农业相关政策、历史农耕文明等,也可针对某个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分组讨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中提供一定的农业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材料分析并写出自己的感想,选择部分完成较好的学生作业在课堂进行分享,使课程思政融入得更深、更透.在课程考核中融入思政.由老师提供题目或者学生自主命题,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撰写,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3个根本教育问题[13],充分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思政作用,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通过“四度”方法,在更大的坐标上讲好中国故事,向年轻一代赋予巨大的社会归属感、历史责任感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精神,让学生拥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增强文化自信,获得辨析中外农业发展之透镜,厚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怀;也为其他通识课程的思政体系设计和统筹推进提供范本.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