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社会加速转型升级,这使得传统乡村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 因此保护乡村景观风貌,优化乡村景观格局,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并进行生态环境设计[1],创造新时代下的乡村景观,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备受学者关注,众多学者针对不同学科、多元主题、运用多样方法对乡村景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 学科领域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涉及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主题涉及景观格局、景观规划、乡村旅游、文化景观、景观评价、生态景观等众多类型;研究方法既有理论辨思[2]、综述性探讨[3],又有定量分析[4]、混合研究[5]. 这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基础理论深化和实践方法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学者们对乡村景观的研究热情,使得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呈现出庞杂和分散的态势,既有综述文献[6-8]已不足以反映当前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全貌,我国乡村景观研究亟需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基于此,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文献计量的方法,借助可视化图谱分析,全面总结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进程,从整体上揭示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特征,以期能为学界廓清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对未来我国乡村景观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全文HTML
-
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学术期刊.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前沿性,限定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2021-2022)》和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的期刊,选取1992-2021年期间发表的文献为检索范围. 同时,由于各学科对乡村景观的称谓不尽相同,本文将检索表达设置为SU=(‘乡村’+‘村落’+‘农村’+‘村庄’+‘乡土’+‘聚落’+‘农业’+‘农田’+‘田园’)*(‘景观’+‘风景’+‘风貌’)进行专业检索,共检索到4 679篇文献.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其进行筛选和清洗,剔除重复及与主题相关度不高的部分,转码处理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3 898篇.
-
科学知识图谱是国际上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它通过图形表达来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9]. 美国陈超美[10]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具有“一图解万言”的鲜明特征. 与其他可视化软件相比,其可视化语言具有多样、分时、动态等特性,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研究领域的总体格局、研究热点、核心作者与机构、知识拐点、主题迁移等情况,实现研究领域的现状解释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见. 本文借助CiteSpace5.8版本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关键词和共现词进行数据处理,结合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演进图谱总结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而预测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年度文献发表数量能够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该领域研究阶段的重要标志[11]. 对我国乡村景观研究年度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图 1),可以看出,1992-2021年期间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从最初的不足10篇上升到了304篇. 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大致经历了1992-2005年的初步探索阶段、2006-2015年的逐步上升阶段以及2016-2021年的持续升温阶段.
-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凝练,对于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方式来进行整体性展现.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提取全部文献所有关键词,为使关键词呈现得更加清晰明了,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在检测设置时合并相近关键词,如将“乡村景观”“村落景观”“农村景观”等关键词统一合并为“乡村景观”,剔除与本研究关联度不大的关键词,如“发展”“优化”等,生成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共现词网络,整理得出的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度统计表,如表 1所示.
关键词中介中心度是知识网络的重要节点,数值越高代表一定时间内在该领域的地位越高和影响越强,由表 1可见,30年间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景观、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乡村旅游、景观格局、传统聚落、景观规划、风景园林、土地利用等主题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热点也逐渐向文化景观、城镇化、休闲农业、景观设计、景观评价等方向不断延伸.
-
基于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度的辨识,将30个高频关键词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12个聚类,按其规模大小依次为#0景观格局、1#土地利用、#2乡村景观、#3景观基因、#4观光农业、#5风景园林、#6农业景观、#7乡村旅游、#8保护、#9景观生态、#10景观设计、#11生态景观. 自动计算出的聚类模块值为0.618 2,平均轮廓值为0.836 8(图 2),结果表明,图谱绘制的聚类结构显著,聚类结果合理. 进一步分析各聚类中子类研究包含的具体内容,辨识子类的关键词频次及中心度,同时结合具体文献,将这些聚类进行梳理,归纳出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4条核心研究路径:
(1) 推动乡村景观与产业有机融合
以乡村产业发展为中心,聚类包括#4观光农业、#6农业景观、#7乡村旅游,子类研究热点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体验、生态旅游、农田景观、景观价值、城乡融合、城乡等值等. 近年来,随着乡村产业化调整加速进行,乡村景观的重构成为乡村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乡村景观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其中杨小军等[12]提出通过产业拓展与布局来规划乡村景观的功能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与景观空间的有机联系;杨亚东等[13]认为要在“产—景—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复合型乡村景观;汪朝飞[14]则建议应充分发挥乡村景观在旅游扶贫中的带动作用,并加强对产业聚集型乡村景观的引导和发展. 这些研究针对乡村景观与产业之间的脱轨现象,推动了乡村景观与乡村产业的互动融合.
(2) 构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以乡村生态可持续为中心,由聚类#0景观格局、1#土地利用、#9景观生态、#11生态景观构成,子类研究热点包括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覆被变化、转移矩阵、空间分异、农地利用、景观指数、景观演化、土地整治等.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乡村的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 黄震方等[15]认为加强乡村生态景观格局优化,有助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范业婷等[16]提出,综合整治需立足乡村重构的现实需求,以推动乡村“空间—经济—社会”重构;刘云慧等[17]指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乡村生态修复的重点,应实施农业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绿色发展”策略;戴学锋等[18]则以“两山理论”为基础构建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格局以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 由此可见,这些研究对构建集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新格局,对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进一步加强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为中心,主要聚类包括#2乡村景观、#10景观设计,子类研究热点包括景观规划、规划设计、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循环系统、景观生态、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美丽乡村等.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优质的乡村景观可以提升乡村空间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品质. 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学者们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新理念、新思想. 如杨振之[19]从“原乡”规划思想出发,强调规划过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费文君等[20]将绘画“六法”运用于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规划中;冯艳等[21]提出要建立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景观,这些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丰富了乡村景观层次,推进了特色景观打造,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 同时,研究方法也更加综合,如胡最等[22]探讨了GeoDesign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框架的整合;任国平等[23]采用GRA和TOPSIS模型方法,实现乡村景观多功能科学定位;雷文韬等[24]借助Google Earth与ArcGIS,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地理研究模型构建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4) 传承保护地域性乡土文化
以乡土文化传承为中心,由聚类#3景观基因、#5风景园林、#8保护构成. 子聚类研究热点包括文化遗产、传统聚落、乡土景观、文化景观、持续演进的乡村景观、传统村落、景观生产、乡土建筑等. 乡土文化是乡村景观建设的根脉和“软实力”[25],加强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并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景观之中,对于建设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重要作用[26]. 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路径中,传统聚落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汪芳等[27]认为聚落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强调了传统聚落文化基因的重要性;郑文武等[28]在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图谱,进一步探究了传统聚落的演化和变迁;而李小建等[29]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指出,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地关系调整的核心和关键抓手. 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乡村景观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到乡村农耕景观、地域文化景观、民族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等方面. 因此,加强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并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景观之中,对于建设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
为了从整体上更为直观和清晰地展示1992-2021年期间研究热点的演进规律以及延续情况,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取2年为一个时间切片,设置节点频次≥7,绘制乡村景观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Timezone)(图 3). 选取每个切片中出现最高频次的关键词,整理出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脉络,它主要是沿着乡村景观—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景观评价—景观指数—风景园林—景观基因—生态景观—土地整治—美丽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脉络在演进. 在共现时区图谱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年轮越大,研究热度越高;关键词在时间轴上的跨度越长,线条越长,研究热点的延续性越强.
-
通过对我国乡村景观的演进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30年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趋势:
(1) 研究方向:从着眼宏观向中观及微观转变
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中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年轮,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越来越多小型的中心年轮,如“三峡库区”“景观评价”“斑块”“湿地”“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 在2009年以后,这种分散的现象更为明显,这说明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从着眼于一个个突出的宏观焦点,逐渐向更加多元和细分的领域改变,使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的主题更加丰富、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
(2) 价值取向:从单一发展向“五位一体”协同发展转变
在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探索乡村景观的价值资源一直贯穿始终. 通过观察关键词在时间跨度上的延线走向,我们可以发现,在1992-1999年期间,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乡村景观”“景观聚落”“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农业景观”等方面,然而,随着研究方向的改变,更多细分领域研究出现,各研究主题之间在时间跨度上的延线走向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明显的交叉现象. 这表明各主题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乡村景观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景观”,而是向构建“乡土景观”“乡村旅游”“生态建设”“地域文化”等农业景观体系转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将更加密切地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协同发展联系起来.
(3) 创新走向:从“软创新”“硬创新”向二者相融合的“巧创新”转变
创新性是新时代乡村景观最重要的特点[30]. 在我国乡村景观研究中,“创新”主题最早出现在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探讨中[31].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了乡村打造特色景观的重要抓手,逐渐盛行的“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理念,拓展了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维度,如“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文化传承”等研究主题. 2000-2005年期间,以“GIS”“遥感”技术为导向的“硬创新”开始显现,这些技术被广泛运用到乡村景观格局、乡村景观特征、乡村景观风貌、乡村景观影响因素、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等研究中. 2008年,我国学者刘沛林团队首先提出了“景观基因”的概念,他运用生物学中的基因分析方法来分析传统聚落的文化特征,这为我国乡村景观的“软创新”和“硬创新”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因此,在新时代下,我国乡村景观研究正朝着创新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4) 应用导向:更加贴合国家发展战略及社会现实需求
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术领域,主题包括传统聚落、农业景观、景观格局、乡村旅游等,探讨乡村景观的价值、特点和功能;第二阶段的研究主要将乡村景观研究放置在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城乡规划”“人居环境”“地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提升乡村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资源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关注“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等主题,将研究重心转向乡村发展实践,探讨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与实现乡村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2.1. 发展阶段
2.2. 研究热点与核心路径
2.2.1. 研究热点
2.2.2. 研究的核心路径
2.3. 发展脉络与研究趋势
2.3.1. 发展脉络
2.3.2. 研究趋势
-
本文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对30年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整体情况. 研究表明,30年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经历了一个丰富而有生机的发展过程. 目前仍处于持续升温阶段,趋势拐点尚未到来.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聚焦在乡村产业融合、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改善和乡土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 通过拓展研究领域、细化研究主题、加强研究深度、转换研究视野、创新思维模式、借助新兴技术等方式,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着力探究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效益的深层复合价值. 然而,乡村景观的理论基础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热点演变背后的逻辑机理及作用机制等之间仍显欠缺,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
在新形势下,我国城乡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景观研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乡村景观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我国乡村景观研究中,打破核心主导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深化学科交叉与融合,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研究的深广度. ②加深对乡村景观资源复合价值的探讨. 充分挖掘我国乡村景观的资源特色,重视资源价值转化,加深复合价值创造. ③拓展“软创新”和“硬创新”的结合维度.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以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的“硬创新”为支撑,注入情感、艺术等更多元素,实现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巧创新”. ④回应新语境下乡村景观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语境下,回应国家在政策、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等方面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⑤加强国家战略下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践指导.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拓展适合本土化的建设思路,走好“试点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推广—政策指导”的路径,加强试点实践中乡村景观建设的理论总结与经验辨识,提升理论研究对于建设实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