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甘薯茎叶研究与发展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甘薯茎叶研究与发展专题[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10): 1-1.
引用本文: 甘薯茎叶研究与发展专题[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10): 1-1.
Citation:

甘薯茎叶研究与发展专题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9
  • HTML全文浏览数:  269
  • PDF下载数:  2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3-10-20

甘薯茎叶研究与发展专题

摘要: 

English Abstract

  • 主持人语

    中国引入甘薯40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已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高的国家. 同时,甘薯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甘薯产业形成的多元化发展局面正在乡村产业的兴旺、全民健康的增进等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甘薯茎叶是甘薯重要的植物学组成部分,承担着制造、转运光合产物促使地下部块根膨大的重要功能,其生长状况左右块根产量高低与品质优劣. 甘薯茎叶自身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叶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和多酚、绿原酸、黄酮等有益健康的功能成分不仅使其成为重要的蔬菜、饲料来源,也将使其成为加工利用的新对象. 茎叶对光照强度、水分、温度、土壤、病原物、害虫、杂草等生态因子和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控等农事操作的响应不仅影响其自身产量与品质,而且也影响地下部块根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茎叶也是甘薯科学研究、农事调控的重要对象.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2020年全国26个省份甘薯鲜薯产量的统计结果(总产为5. 93×107 t)测算,2020年全国甘薯藤蔓总产至少为2. 37×107 t(藤蔓与块根的质量比值T/R=0.4折算). 然而,我国甘薯茎叶除2%~5%被用作动物饲料外,其余均被直接丢弃,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潜在的病虫害传播风险,这种现象及其导致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许多机构和企业开始加强对甘薯茎叶的研究和开发,如利用甘薯茎叶制作保健饮料、保健醋、香肠、蛋糕、面膜等一系列产品. 本刊特邀请傅玉凡研究员组织了“甘薯茎叶研究与发展”专题,该专题得到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江苏省根茎类作物种质资源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5511”协同创新工程、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现代种业“揭榜挂帅”、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及众多国内同行的支持!

    专题的8篇文章,从综述甘薯茎叶已有研究与利用的进展入手,进一步反映了以茎叶为切入点研究甘薯耐荫、抗旱及资源筛选,到菜用甘薯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施肥对菜用甘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再到甘薯茎叶功能成分及其资源筛选、茎叶咖啡酸在可食性膜制备中的利用等研究热点与进展,寄希望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学者和产业者关注、重视甘薯茎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甘薯产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简介

    傅玉凡,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西南大学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薯类种植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主持和主研甘薯新品种42个,其中‘忠薯1号’ ‘渝薯27’ ‘渝紫薯7号’ ‘渝薯15’等品种先后在全国“古蔺杯” “金悦杯” “海蓝杯”等全国甘薯品种擂台赛和大奖赛获一二三等奖17次. 甘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在甘薯品种选育、功能成分变化、逆境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 重庆卫视、《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傅玉凡在让甘薯成果走出实验室、让甘薯研究接地气等科技惠农的先进事迹.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