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步转型为全域旅游,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1-2]. 全域旅游不仅包括传统的旅游景点,还涉及广泛的区域内所有可供旅游利用的资源和服务,旨在通过全面规划和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业与地方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选取H省作为案例地区,基于该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年来全域旅游实践的积极进展,旨在深入分析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和社会(Society)3大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耦合协调度,以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采用GM(1,1)灰色预测方法,本研究不仅能够为H省乃至其他地区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也为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贡献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方法论上,本研究结合定量分析和预测模型,旨在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实证分析H省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评估其在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3个维度的协调发展水平,揭示全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全文HTML
-
全域旅游是由国内提出的本土化理念,是旅游实践经验层面的总结. “全域”一词来自地理学领域,代表抽象的范围,这一词语运用到全域旅游中后,众多学者对“全”和“域”有了不同的内涵解析. 肖薇薇等[3]认为“全”代表着游客、居民以及旅游业经营者的统一,单一景点转变为整个旅游目的地的全部门统筹规划,不再区分淡季旺季的全时空服务模式,旅游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全业态共同参与,以及旅游资源与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调配. 而“域”的内涵在于将旅游景区周围的不同功能区纳入旅游地点,打破旅游景区的内外壁垒,张艳菊等[4]认为全域旅游应注意不能将全域旅游范围内的旅游产品过度分散,需协调不同区县的休闲和旅游功能,全域旅游的范围可以跨行政区划.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区域旅游发展方向.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旅游旺季的景点游客量超过景区承载范围、旅游景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退化、旅游景区内外壁垒差距巨大、旅游地区居民与游客文化冲突等,全域旅游的推进发展能够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5]. 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社会以及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带来冲击,余中元等[6]提出通过将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用地进行规划分类,将旅游用地分为基底、资源、用户以及相互联系用地4个大类,再根据其内部系统层级、功能、结构以及关联度等进行进一步划分,提升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解决景区与社区之间的矛盾,高效地利用旅游用地,实现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任思远等[7]将具有大面积乡村地域的旅游景区作为对象,探寻全域旅游在这类地区的开展对景区保护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协调作用,解决乡村人口快速增长与由于景区保护需要而导致的基础设施零增长之间的矛盾,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方式对乡村可持续性融合的作用. 胡玲玲[8]认为全域旅游能够促进社会效益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全域旅游的实现,探索了社区教育对全域旅游的助推作用,通过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居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于全域旅游概念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主要是宏观分析和定性描述为主,但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估的研究较少. 通过对地区全域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估预测,可以了解在该地区实施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日后的旅游开发规划提供指导,因此本文以H省为例,构建了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
-
全域旅游是将一定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公共服务、文化氛围、旅游生态以及体制机制等社会经济资源以旅游业为核心进行优化升级,达到区域内景民共享、资源整合以及产业互动融合的效果,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旅游业发展模式[9-13].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收入增长的同时,带动3大产业同步发展,优化提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4-17].
根据对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界定,将全域旅游系统分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3个子系统[18-21]. 3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旅游经济在全域旅游中处于根本地位,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同样为全域旅游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从而进一步扩大旅游业消费市场,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同样区域发展也能够提升环境空间,倒逼旅游目的地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社会子系统则是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旅游业的发展能提供更多社会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完善区域基础设施,而区域发展也会带来更为和谐的人文社会氛围,提升游客的全域旅游体验,反过来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内部的整个相互作用机制过程如图 1所示.
-
H省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3个子系统. 通过市场规模、产业总量、产业地位和产业关联方面的指标描述旅游经济子系统,采用生态保护、废弃污染方面的指标描述生态环境子系统,由就业人员、生活水平、交通覆盖、休闲活动方面的指标描述社会子系统,构建指标体系如表 1所示.
-
为了揭示3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入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对其之间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耦合度C的计算方式如式(1)[22-23],3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指数T的计算方式如式(2),协调度D的计算方式如式(3):
其中,Z(F)代表旅游经济子系统的综合水平,Z(S)代表社会子系统的综合水平,Z(E)代表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水平,α、β、γ分别为3个子系统的待定权数,由于3个子系统的重要性相同,因此将权重系数的值设定为α=β=γ=
$ \frac{1}{3}$ . 对计算出的耦合度以及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如表 2所示.为进一步预测耦合协调度的未来发展变化情况,本文引入了GM(1.1)灰色预测法,这种方式比一般的线性或非线性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加精准. 首先需要设定原始时间序列X0={x0(1),x0(2),…,x0(n)},原始时间序列采用x1(k)=
$ \sum\limits_{i = 1}^k {{x_0}} (i)$ ,其中k的取值范围为k=1,2,…,n,将其进行累加后形成新的时间序列X1[24-26]. 然后设定紧邻均值数列Z1={z1(2),z1(3),…,z1(n)},且z1(k)=0.5x1(k)+0.5x1(k)+0.5x1(k-1),k的取值范围为k=2,3,…,n. 灰色预测模型为x0k+az1k=b,该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参数列需要满足:其中B和Yn为矩阵:
由此可以得出白化方程:
求解之后得出灰色预测方程:
然后采用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检测灰色预测模型计算出的拟合精度,后验差检验的精度划分如表 3所示.
3.1. 构建全面的评估指标系统
3.2. 评估方法分析
-
采用上述公式计算出H省1998-2017年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内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数据来源于H省的旅游年鉴、H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如表 4所示,其中F代表旅游经济子系统,E代表环境生态子系统,S代表社会子系统. 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如图 2所示.
根据表 4和图 2中的信息,可以发现H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内部各子系统的耦合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0.256 98上升至2017年的0.277 09,上升幅度不明显. 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等级经过了3个阶段的演变:第一个阶段是1998-2002年,子系统之间处于低水平的耦合,耦合度由0.256 98提升至0.283 64,这一时期旅游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发展趋势较为吻合,社会子系统的发展趋势较为落后,导致3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相互影响力较低,3者之间没有较好融合,并没有形成协同发展趋势. 第二个阶段是2003-2012年,此时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处于拮抗状态,耦合度的值在0.301 88至0.331 28范围内波动,这一阶段的耦合度先上升再下降,在2006年耦合度达到峰值0.331 28,比起第一阶段,3个系统之间的总体耦合度有所上升,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影响的程度加深,但3个系统之间仍然没有形成较好的协同关系,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逐渐与旅游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相协调,但生态环境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 第三阶段是2013-2017年,此时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再次降回了低水平的耦合,耦合度的值从0.298 64降至0.277 09,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仍然没有提升,落后于另外两个系统,而旅游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之间已经几乎形成了同步发展的良性互动状态,发展速度迅速,3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观察3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变化趋势,总体来看协调度是稳步上升的,协调度从1998年的0.115 41上升到2017年的0.303 72,上升幅度明显. 3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同样经过了3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的协调度处于严重失调状态,自1998-2006年协调度水平一直在0.2以下,在前5年主要表现为社会子系统的滞后,自2003年开始的4年间表现为生态环境和社会子系统的滞后. 在H省的全域旅游发展初期,系统内部的社会子系统发展受到另外两个子系统的阻碍作用,之后随着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进步,变为了旅游经济子系统对另外两个系统的阻碍状态. 第二阶段的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协调度突破了0.2,由2007年的0.208 73上升到了2016年的0.296 71,在这一阶段的协调特征也经过了变化,前6年表现为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滞后状态,旅游经济子系统对另外两个子系统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自2013年起的4年间则表现为旅游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滞后状态,在此时社会子系统对这两个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第三阶段的耦合协调度进入了轻度失调等级,在2017年协调度超过0.3,达到0.303 72,3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失调状态,此时表现为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子系统的滞后状况,此时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子系统的阻碍. 虽然H省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仍处于失调状态,但协调度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上升的,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内H省的3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情况将会逐渐变好.
-
我国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时间不长,其发展效果将会在之后几年逐渐显现,为了进一步研究H省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未来耦合趋势,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该省20年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其进行动态模拟. 采用计算公式得出表 5中的检验数据,根据前面的灰色预测模型精准度等级划分,可以得知本文中构建的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 将各项参数代入前面的模型公式可以分别得出耦合度的响应函数以及协调度的响应函数,据此对H省2018-2022年,也即5年时间跨度内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度及协调度进行预测,如图 3所示.
从图 3可以看出H省的预测耦合度呈缓慢上升趋势,虽然上升幅度不大,由2018年的0.302 38逐渐提升至2022年的0.302 89,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程度加深. 而2018-2022年H省的预测协调度增长较快,从0.328 91增长至0.401 78,协调度突破了0.4,由轻度失调发展到濒临失调状态,实现了由失调到协调的阶段性进步,各子系统的协调度发展状况良好. H省5年内的耦合协调状况预测都有较好的表现,但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演变速度并不相同,较低的耦合水平使H省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还未进入耦合协调状态,但在不远的将来,3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互动性会越来越紧密,逐步实现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全域旅游带动整个区域内各产业行业的协调发展.
-
1) 创新机制体制,适应主客体发生变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加强协调管理体制建设,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应向综合协调方面发展转变,成立相应的旅游市场监管、旅游物价监管等专业部门,加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合理分工配合[27-28]. 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综合协调部门的行政职能,将职责进行细分,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由地方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 改革旅游的投资融资体制,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建立专业市场化的投资融资平台,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由政府设立用于发展全域旅游的专项基金,主导参与项目建设. 构建合理的旅游建设项目退出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的信用度,降低投资风险.
2) 健全全域旅游相关政策制度. 落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政策的执行. 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制定相关补贴奖励政策,对同时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强化土地政策支持,供应旅游建设用地,对旅游用地进行综合实际规划,分类制定相关的土地征用法律条文,创新旅游地区的用地政策,区别对待不同土地类型的旅游用地,鼓励各种形式土地的转让租赁.
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完善旅游地区的交通服务网络,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高铁及旅游公路建设,完善市内公共交通建设网络. 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改善游客及居民的生活品质. 加强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延长游客停驻时间. 采用网络技术提高公共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
4) 加强全域旅游的信息化水平. 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旅游产品,捕捉游客需求,由信息网络算法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构建信息化企业合作网络联盟,实现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采用数据共享、科技交流等方式提高旅游企业的生产效率. 在全域旅游景区构建智能化的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预订、资讯、讲解、导航、评价、定制等一体化智能服务,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将信息技术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环境监测及污染数据收集平台,改善生态环境效益.
4.1. 耦合动态的深度分析
4.2. 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
4.3. 策略与建议
-
通过对当前中国全域旅游策略的深入探讨,本文基于已有全域旅游研究,对全域旅游的持续性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明确区分了旅游发展的3个关键维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并建立了一个用于评估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性框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法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H省1998-201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该省全域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起点较低,其发展态势却逐渐呈现出积极的上升趋势. 特别是耦合度和协调度的不同速率发展揭示了其内在的动态变化过程,从最初的严重不协调状态过渡到逐步改善的轻度不协调状态,并预测其将实现更为显著的进步.
研究结果强调了全域旅游发展中各子系统间协调性的重要性,并预示着随着有效政策的实施和管理策略的优化,H省有望实现全域旅游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旨在为H省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全域旅游规划与实施提供实践指导和决策支持. 本研究不仅为理解和推进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也为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者在制定相关旅游发展政策和实践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