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语
大豆是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是蛋白质和油脂的重要来源,还在饲料、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供优质营养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大豆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推动了大豆生产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然而,在我国大豆需求量持续攀升的同时自给率仍然较低,因此提升我国大豆产量和品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大豆科学研究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现象频发,使得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旱、高温、寒冷等多种逆境胁迫的影响,导致大豆产量波动较大. 其次,耕地资源有限,传统种植方式难以持续提高单产水平,使得大豆生产效率难以突破. 再次,病虫害频发也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长与产量稳定性. 因此,如何提高大豆的抗逆性、扩大播种面积,已成为大豆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当前大豆产量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探索新的种植方式,提升抗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 其中,复合种植和抗逆育种为大豆产业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复合种植模式可以通过合理的作物搭配,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作物互利共生,不仅优化了大豆的生长环境,还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风险,提升了作物的抗逆能力. 同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抗逆基因的挖掘和利用成为了大豆育种的前沿方向,结合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有望快速培育出具有更高耐受能力和稳定产量的大豆新品种.
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大豆复合种植与抗逆基因挖掘专题”. 该专题包括3篇文章,分别涉及不同生长调节剂、播期对间作大豆物质转化及品质的影响,播期及生长调节剂对间作大豆倒伏和产量的影响,干旱响应的大豆G-box结合因子GmDIBL1的克隆和功能鉴定等3个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和抗逆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主持人简介
易泽林,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种子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燕麦荞麦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重庆市大豆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大豆与荞麦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相关研究,近5年主持各级科研和教学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培育大豆与荞麦品种10余个,在SCI、北大核心等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大豆复合种植与抗逆基因挖掘专题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1
- HTML全文浏览数: 591
- PDF下载数: 52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