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上一篇

下一篇

刘建徽, 何丹. 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0(5): 31-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5.003
引用本文: 刘建徽, 何丹. 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0(5): 31-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5.003
LIU Jianhui, HE Dan.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Suppor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oretical Logic, Path Selec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0(5): 31-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5.003
Citation: LIU Jianhui, HE Dan.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Suppor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oretical Logic, Path Selec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0(5): 31-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5.003

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24SKCS),项目负责人:刘建徽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建徽,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

  • 中图分类号: F061.1, F062.9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Suppor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oretical Logic, Path Selec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 摘要: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须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在理论逻辑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路径选择上,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以产业人才为抓手,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力基础;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避免现代化产业体系脱实向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社会软环境。在政策措施上,应夯实产业协同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质产业链全球竞争优势,促进全球高水平新质人才加速集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加载中
  • 图 1  理论框架图

  • [1] 赵祥. 准确把握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多维路径——基于部门、功能和空间三维视角的研究[J]. 经济学家, 2023(5): 68-77.
    [2] 徐金海, 夏杰长.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J]. 改革, 2023(8): 14-25. doi: 10.3969/j.issn.2095-1507.2023.08.005
    [3] STEINFELD E S. China's shallow integration: Networked production and the new challenges for late industrialization[J]. World development, 2004(11): 1971-1987.
    [4] 康芸. 加快传统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J]. 宏观经济管理, 2022(6): 82-90.
    [5] 高运胜, 刘慧慧, 杨晨. 服务业开放如何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 : 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J]. 世界经济研究, 2023(11): 43-59.
    [6] 鞠晓生. 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红旗文稿, 2023(17): 34-36.
    [7] 陈英武, 孙文杰, 张睿. "结构-特征-支撑": 一个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框架[J]. 经济学家, 2023(4): 44-55.
    [8] 郑栅洁.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J]. 宏观经济管理, 2023(9): 1-3.
    [9] 刘丹鹭, 刘雅珍. 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河北学刊, 2023 (5): 132-138.
    [10] 王珏. 新质生产力: 一个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1): 35-44.
    [11] 史宇鹏, 曹爱家.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趋势、挑战及对策[J]. 经济学家, 2023(6): 45-53.
    [12] 刘慧, 王曰影. "数实融合"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分析框架与推进策略[J]. 经济纵横, 2023(5): 59-67.
    [13] 蔡潇彬. 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发展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和治理理论的探讨[J]. 宏观经济研究, 2023(1): 118-127.
    [14] 赵春明, 刘珊珊, 李震.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J]. 当代财经, 2024(3): 124-138.
    [15] 夏杰长. 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中国服务业: 分化与创新发展[J]. 财经问题研究, 2020(6): 3-12.
    [16] 李燕.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J]. 经济纵横, 2023(11): 51-58.
    [17] 李晓华. 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难点与着力点[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67-76.
    [18] 许明, 卿陶. 中国产业链安全性评估及其提升路径——基于产业关联和"三链"综合双重视角[J]. 改革, 2023(11): 67-82.
    [19] 陶锋, 王欣然, 徐扬, 朱盼. 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企业生产率[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5): 118-136. doi: 10.3969/j.issn.1006-480X.2023.05.007
    [20] 翟青, 曹守新.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2): 15-23. doi: 10.3969/j.issn.1672-2817.2024.02.002
    [21] 李政, 崔慧永.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 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 129-144.
    [22] 周文, 许凌云. 再论新质生产力: 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4(3): 26-37.
    [23] 盛朝迅.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J]. 经济纵横, 2024(2): 31-40.
    [24]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2): 20-29.
    [25] 丁巨涛, 宋振东, 王露洁. 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与路径分析——以陕西为例[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1): 73-83. doi: 10.3969/j.issn.1672-2817.2024.01.007
    [26] 张辉, 唐琦.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 学习与探索, 2024(1): 82-91.
    [27] 简新华, 聂长飞. 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6): 29-36.
    [28] 姜奇平. 新质生产力: 核心要素与逻辑结构[J]. 探索与争鸣, 2024(1): 132-141.
    [29] 曾铮, 王磊. 数据要素市场基础性制度: 突出问题与构建思路[J]. 宏观经济研究, 2021(3): 85-101.
    [30] 李三希, 李嘉琦, 刘小鲁. 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推进路径[J]. 改革, 2023(5): 29-40.
    [31] 陶卓, 黄卫东, 闻超群.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典型模式的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J]. 经济体制改革, 2021(4): 37-42.
    [32] 王欣亮, 张家豪, 刘飞. 大数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吗?——基于数据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的双重效应解释[J]. 统计研究, 2023 (5): 103-119.
    [33] 任保平, 王子月.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1): 3-11.
    [34] 程恩富, 陈健.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12): 14-23.
    [35] 陈梦根, 张可.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改革, 2024(6): 58-69.
    [36] 曾立, 谢鹏俊.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J]. 经济纵横, 2023(12): 29-37.
    [37]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38] 王桂军, 张辉. 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就、问题与路径选择[J]. 教学与研究, 2023(6): 12-30.
    [39] 杜传忠, 疏爽, 李泽浩.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 经济纵横, 2023(12): 20-28.
    [40]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23-09-09(1).
    [41] DOLLAR D. US-China trade relations in an era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22 (3): 277-289.
  • 加载中
图(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931
  • HTML全文浏览数:  7931
  • PDF下载数:  78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4-09-01

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刘建徽,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24SKCS),项目负责人:刘建徽

摘要: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须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在理论逻辑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路径选择上,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以产业人才为抓手,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力基础;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避免现代化产业体系脱实向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社会软环境。在政策措施上,应夯实产业协同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质产业链全球竞争优势,促进全球高水平新质人才加速集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English Abstract

  •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优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具有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诸多优势,如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内生优势等,但仍面临科研创新投入不足、产业基础能力不强、制度环境不健全、产业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支撑,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业体系仍不够完备,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仍处于亟待完善的阶段。而产业不仅是经济之本,也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产业结构的优化演进是生产力跃升的重要支撑,因此进一步发展生产力,须从构建产业体系的角度着手。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成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新动能,这一问题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以科技创新夯实拓展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创新内核与产业载体。因此,探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路径选择以及政策建议,对实现生产力水平跃升,进而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 目前,中国产业发展仍面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1]、产业基础相对薄弱[2]、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3]、传统产业数字化程度偏低[4]等诸多问题,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仍在探索之中[2]。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通过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动“数实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举措完善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一,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5]。第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方面,增加新兴产业投资,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6];另一方面,制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抢占新赛道和制高点[7]。第三,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柱[8],应利用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9],通过重大技术攻关,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10]。第四,加快推动“数实融合”。作为抢占全球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数实融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1],其核心在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协同发展[12]。第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升级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有效供给[1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固有优势[14];引导服务业创新发展,补齐发展短板[15]。第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尽管中国企业已广泛融入世界生产体系,但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3]。为摆脱这一困境,应致力于突破开放合作[16]、要素组合[17]、技术创新[18]和数字化赋能[19]等方面的约束。

  • 新型举国体制优势[20]、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1]、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2]、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23]等,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依据形成条件,学界探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路径,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设立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原始创新的主导作用[24];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动作用[25]。二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以实现传统制造业升级为重点[26],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筑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三是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教育、科技和人才共同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自主创新、现代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27],推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现良性循环,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推动生产力跃迁[24]。四是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据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化其市场化配置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做优效率[28]。通过完善数据产权法律[29],支持数据基础设施建设[30],建立数据交易机制[31],提升数据应用能力[32]等手段,提升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水平。

  •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来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33]。首先,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支撑,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34],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35],前瞻布局未来产业[36],形成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次,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导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26]。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37],厚植新质生产力形成基础。最后,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38]。有效发挥数字化、智能化等通用技术的赋能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39],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跃升[37]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但仍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第一,新质生产力研究亟待补充。现有研究着重于阐述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较少有研究涉及“怎么形成”的问题,缺乏系统性探索新质生产力形成路径的规范性研究成果。第二,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文献较多,但主要涉及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状、问题、举措、意义等方面,较少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这一问题。第三,现有文献大多就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分别展开研究,未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纳入同一框架,未从现代化产业体系视角系统研究新质生产力形成问题。上述不足为本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即如何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之间的内在逻辑?如何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本文基于上述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形成路径,可以拓宽研究视野,为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提供指引,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步伐。

    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阐述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进而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研究设计的理论框架如图 1所示。

  • 新质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构成。新质产业作为劳动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10]。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坚持“先立后破”原则,唯有在“立”的基础上推进“破”,在“破”的推动下稳健“立”,才能稳扎稳打向前迈进。将传统产业打造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阵地,在此基础上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实现生产力跃升。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因此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体系系统性重塑的过程。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不能被视为“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应牢牢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健全优化升级体制机制,以产业升级推进生产力跃升。

    一是传统产业高端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须着力推进技术高端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链高端化。首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工程,着力培育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支持传统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换新,实现技术高端化。其次,将高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产品高端化。最后,着眼于产业链全局,促进产业链上的产品、工艺、功能等升级,推动企业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实现产业链高端化。通过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产业体系系统性重塑,以产业升级推进生产力跃升。

    二是传统产业智能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实新基础。传统产业焕发“新生”,须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化赋能步伐,打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传统产业应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契机,发展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发展水平。将各环节生产要素有机融合,优化智能制造生态,打造前沿生产场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体系的重塑,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实基础。

    三是传统产业绿色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引擎。加大对高效率、低成本储能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淘汰高耗能旧设备,引进智能新设备,融合分散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和能源低碳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深入践行节能降碳战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通过加深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程度,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引擎。

  •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40]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可催生符合高质量、高效能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一是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可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未来产业是以各类前沿科技融合、新型生产要素集聚、多主体协同发展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相比普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更能预示并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战略导向性、技术颠覆性和高质成长性等特点。一方面,未来产业通过跨领域、跨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价值链重构和生态体系再造,大幅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激发新增长点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未来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消费升级方向紧密相关,通过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二是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未来产业依赖于颠覆性技术和前沿科技的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在革新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市场空间。未来产业的发展体现在由基础研究到前沿技术的跨越式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未来产业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创新发展过程。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的良好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

  •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起关键性推动作用,具有前沿技术新、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等特点。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关键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位于科技进步前沿,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方向,其发展往往依托于前沿科技创新突破,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深度合作,由此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产业的界限,进一步推动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科技变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创新引领的先锋力量,其强大的产业辐射力深刻影响着产业变革的轨迹。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依托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双重引擎,形成头雁效应,广泛辐射至相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能极大地提升整体产业层次,为传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助力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形成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形成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产业的战略布局。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以产业人才为抓手,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力基础;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避免现代化产业体系脱实向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社会软环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核心特征在于其强大的自主可控能力、稳固的安全保障基础以及突出的全球竞争优势。一方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夯实产业基础能力,逐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优化现有产业体系结构,以此形成多元化发展路径与多极增长引擎共同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体现为“三高”。首先是应用“高”技术。新兴技术逐步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使传统产业赋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并推动其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其次是促进“高”效率。一方面,促进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减少低端产业的低效与无效供给。另一方面,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先进管理方式与前沿核心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增加产业附加值。最后是破除“高”污染。相较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于绿色发展,更注重控制与防范污染,有利于逐步淘汰现有产业体系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夯实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

    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放大产业发展乘数效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驱动下,各种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助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各产业领域融合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仅能加速各产业内部的转型升级,还有利于深化产业间的协同合作,构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态运行新范式。此外,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机制,推动产业跨区域布局和协同发展,通过构建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重点在科技与经济领域[41],科技创新不仅是助推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通过完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率,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发展,从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率。在中国现有产业体系中,初级、低端产品仍占比较高,因此,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整体质量和效率。部分发达国家垄断着产品核心技术,把控着关键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话语权,要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攻克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断点”“堵点”,唯有依靠自主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推动技术升级,进而助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跃升,增加产业附加值,改善中国目前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低端的现状,形成更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发展。从国内视域出发,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协同推动上下游企业合作攻坚,补齐技术短板,增加源头技术供给,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以及价值链之间的联动,有助于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打造“产学研”良性创新合作生态。从国际视域来看,促进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合作态度,推动全球创新成果在中国加速孵化与应用,形成具有强创新性与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

  •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目标发生根本性变化,即由过去侧重于劳动者数量的扩充,转变为聚焦于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因此,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产业人才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活跃且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力基础。

    一是持续提升产业人才的高胜任度,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生比较优势。加大对产业人才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教育培训、人才引进等手段,培育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产业人才,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劳动者提供科学思维引导,助力劳动者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贡智献力。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产业人才的高胜任度,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生比较优势。

    二是着力培育产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突破性成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与核心要素,最终归结于劳动者的卓越创造力与高效行动力。只有主动培育创新型产业人才,为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迭代提供智力支持,才能保证现有产业体系顺利转型升级。一方面,引导创新型产业人才从战略层面、全局高度、宏观视角研究科技战略问题,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形成创造性成果。另一方面,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创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在于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避免现代化产业体系脱实向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深刻洞察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现实基础。

    一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实体经济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进程中,须避免脱实向虚的不良态势。因此,应以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以此巩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依托数字经济,构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推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0%,仍须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促进产业数字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持。另一方面,促进数字产业化。提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领先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从宏观层面来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多方协作、共同推进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借助产业政策完善社会软环境,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和竞争力提升。

    一是以公平统一的产业政策为导向,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保障各类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法律权益,使其能够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地受到法律保护,由此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公平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性竞争生态。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机会公平。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实现精准监管和智能监管,形成监管合力,最大化形成法律平等、竞争公平、机会均等和监管统一的制度环境,以制度优势塑造产业发展的战略优势。

    二是以赋能型产业政策为导向,优化开放合作规则衔接的发展环境。中国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过程中需要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建立更加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以开放赋能产业发展。一方面,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保障知识产权等企业核心权益,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国内经济循环“断点”“堵点”。另一方面,将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发达国家的尖端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优势,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不仅是激发发展新动能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应从夯实产业协同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质产业链全球竞争优势、促进全球高水平新质人才加速集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推动生产力跃升。

  • 一是壮大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壮大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等方式,构建开放、共享、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着力壮大全国性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同时,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在平台构建过程中,须聚焦重点平台建设,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搭建起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桥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助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向融合共生。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已成为当前制约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主要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亟须构建一个以政府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地区科技创新体系。深度挖掘并激发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效应,确保资源高效整合。同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将科技创新视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的稳健增长提供坚实而持久的科技支撑。

    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等创新型企业应聚焦行业核心技术难题与发展瓶颈,合理配置研发资源,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加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以经费支持为杠杆,激发上下游产业链紧密联动,鼓励并带动相关企业和整个产业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形成广泛的辐射激励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吸收高精尖技术,汲取成熟经验应用于各类创新成果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 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一方面,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潜力企业,加快突破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另一方面,增强经济自主性和减少外部风险,逐步减少对进口产品及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特别是进口集中度较高的产品领域。加大国内市场投资与开发力度,强化本土产业链与供应链建设,畅通国内大循环。

    二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资源的跨国界流动与优化配置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须有效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创新生产方式,激发生产活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市场资源优势,为促进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投资领域,优化投资构成,支持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应用,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同时,加大外资引进和利用力度,充分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当前,全球产业体系与产业链供应链步入多元化发展新阶段,伴随着区域化合作的日益紧密、绿色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以及数字化的全面融合。在此背景下,应以开放的视野和前瞻的布局,有效整合并高效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资源、关键要素以及广阔市场。一方面,坚持“引进来”。积极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持续深化商品流通的自由度与制度环境的开放度,以此吸引更多全球领先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其研发创新和生产制造的基地。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产能合作,鼓励产业链中高技术龙头企业在技术、人才等优势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 一是加强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基于多视角多维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法,确保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鼓励高校加强新兴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构建开放创新的教育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创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教育平台,鼓励行业骨干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科研机构参与人才培育工作。此外,政府和企业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创新人才的培训、交流和引进。

    二是大力引进全球高端人才。探索建立系统性引才策略,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分行业细化人才招引政策、制定引才细则。加大海外人才联络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组织平台、产业发展平台作用,完善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开展多元化引才聚才行动。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多渠道集聚高层次人才,提高基础研究水平。鼓励创新型企业“以才引才”,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并对引才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

    三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以留住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加强对高端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力度,为高端科技人才提供丰厚的薪酬福利、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配套保障子女教育、住房和交通出行等条件。针对国际科技人才设立语言文化培训班,促进国际人才与本土人才互动共融。提高科研资金投入,充实科研资源,为科研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为科研人才增添创新动力。

  • 一是夯实数实融合的发展基础。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措施,以降低企业融合发展成本,鼓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融合发展积极性。加快完善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基础设施,加速推进新一代感知、网络、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实现5G、千兆光网等先进通信网络技术在生活重点场景和区域的深度覆盖。健全法规标准,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尽快建立和完善数据要素确权、数字经济市场交易、产权和隐私保护等法律法规。

    二是改善数实融合的创新生态。聚焦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数实融合发展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提升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为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应积极推广数字创新技术,以此为抓手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至新高度,并有效压缩生产成本,引领传统产业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是推动数实融合向纵深发展。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数实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鼓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领域跨界融合,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强化数字化企业在跨领域融合中的创新整合能力。优化产业间互联互通机制,构建多元化主体积极参与、网络化布局高效协同、市场化运作灵活创新的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加速产业融合进程,提升经济内生增长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数实融合向国际化纵深发展。

  • 一是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布局。在新时代和新业态背景下,注重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的同时,也应着眼于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运用大数据、混合云、机器学习、移动互联、物联网、智能咨询等新技术、新模式,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实现协同增效,形成高效的服务链条,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方面,引进国外生产性服务企业巨头,形成“羊群效应”。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带动更多实力强劲的制造企业向服务制造方向拓展,打造产品价值链核心环节,掌握品牌终端渠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地区自身资源禀赋,切实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区、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区域集聚,科学规划布局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目标人口规模、结构、需求特点相匹配的市场主体。

    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全国试点示范。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投入产出精准统计比较困难,给标准实施的监督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应持续深化服务业标准的全国试点示范工作,发挥模范项目的引领作用,确保制定的标准能够切实融入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为保证标准实施质量与效果,在标准的应用实施过程中,强化对管理和服务标准的全面评估与严密监督。从企业标准的公开透明度和对优质服务承诺的践行程度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管理和服务标准得到严格施行。在推动过程中,选取“标杆企业”“标杆项目”“标杆体系”,以先行先试带动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4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