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特性和弘扬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玲玉, 董骏.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特性和弘扬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5, 12(3): 45-5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5.03.006
引用本文: 李玲玉, 董骏.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特性和弘扬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5, 12(3): 45-5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5.03.006
LI Lingyu, DONG Jun. The Generative Logic,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ist Spiri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5, 12(3): 45-5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5.03.006
Citation: LI Lingyu, DONG Jun. The Generative Logic,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ist Spiri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5, 12(3): 45-5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5.03.006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特性和弘扬路径

  •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研究”(19JDSZK153),项目负责人:董骏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玲玉,文学硕士,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董骏,法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 中图分类号: G451

The Generative Logic,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ist Spirit

  • 摘要:

    教育家精神作为构筑强国之师的价值理想与精神引擎, 是驱动教师队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反映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要义,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深厚底蕴, 契合新时代锻造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 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教育家精神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立场,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 映现新时代中国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与时代使命, 展现出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时代性。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坚持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现代技术赋能三维并重, 让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 繁荣发展。

  • 加载中
  • [1] 习近平.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 求是, 2023(18): 4-9.
    [2] 列宁全集: 第34卷[M]. 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39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17.
    [4] 列宁全集: 第36卷[M]. 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5] 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0.
    [7] 列宁全集: 第43卷[M]. 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2版.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9]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10(2).
    [10]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235.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3)[2024-08-23].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12] 冯运, 沈萍霞.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 (3): 9-1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3.002
    [13]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中国教育报, 2023-09-10(1).
    [1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4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522.
    [1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16] 赵钱森, 戴禄祎. 数字化时代教师的数字风险及其规避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 (5): 40-48.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5.00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9
  • HTML全文浏览数:  69
  • PDF下载数:  3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5-05-10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特性和弘扬路径

    作者简介: 李玲玉,文学硕士,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董骏,法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研究”(19JDSZK153),项目负责人:董骏

摘要: 

教育家精神作为构筑强国之师的价值理想与精神引擎, 是驱动教师队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反映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要义,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深厚底蕴, 契合新时代锻造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 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教育家精神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立场,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 映现新时代中国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与时代使命, 展现出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时代性。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坚持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现代技术赋能三维并重, 让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 繁荣发展。

English Abstract

  • 兴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1],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对教师群体的殷切期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对中国历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价值理念、精神风范和崇高品质进行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实现了从以教育家为榜样到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质的飞跃。这一精神从多维度出发,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这一关键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展现出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和价值引领力。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地位,要求在教育实践各环节中弘扬践行。分析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剖析教育家精神的理论特性,探寻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有利于广大教师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属性,强化对教育家精神的认知共识,凝聚对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追求,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源远流长,反映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要义,赓续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深厚底蕴,契合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途径、教育规律、教育主体及教育对象所展开的系统性论述,为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尤为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教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明确指出教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信念、价值、道德与素质的综合体现,展现了社会对教育家的尊崇和对教师群体的期望,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教师地位与作用的深刻论述,与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高度契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认为教师和农民同属无产阶级,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可以争取并且必须争取的对象,“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2]。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教育要克服“把人训练成机器”[3]的旧式教育,激发人的天赋和才能,引导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这种无产阶级教育,离不开无产阶级教育家将自身具备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扎实学识和实践本领传授给受教育者。1919年《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明确指出,“要把全体教师彻底争取过来”[4]106,让他们“同党和党的思想保持紧密联系、贯彻党的精神”[5]173,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新的无产阶级教育大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教师是改造和教育劳动群众,向工农群体普及文化知识,使人们摆脱资产阶级的谎言和偏见,成为真正共产主义者的重要教育力量。为此,苏维埃政府提升教师待遇和地位,竭力“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的教师骨干”[4]87,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教育家精神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通过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使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丰富地发展。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是推动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确保教育者先行接受教育,实现全面发展,方能充分发挥其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有效引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当时的教师群体由于长期接受资本主义的奴化教育,身上沾染着资本主义文化的旧习,但是列宁依旧坚持吸收他们进入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列宁认为,“只有掌握教师从资产阶级那里继承来的一切知识”[5]174,才能建立新秩序。由此可见,丰富的学识是教师的重要价值体现。然而,列宁进一步提出,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对这些“过去受的是资产阶级的偏见和习惯的教育”[5]173的教师,必须“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他们”[5]174,“要振奋他们的精神”[7]358,“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7]358。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坚守和践行“自由而全面发展”理念的精神体现,涵盖了理想信念、学识涵养、能力素质、视野格局等多个维度。从这一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生成的内在逻辑,而教育家精神则是该学说在教师群体中的具体实践与落实成果。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164。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滋养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教育先驱。这些大国良师独特的精神风貌、卓越的人格特质、深邃的教育智慧在岁月中不断积累和沉淀,最终凝结成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师者精神,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辉煌篇章,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所蕴含的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以及为人师表的深刻道理,对中国教师的思维观念、思想情感、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得以构筑提供了丰饶的文化土壤,奠定了坚实的价值根基。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价值取向。“秦始皇拜荆条”“程门立雪”“子贡结庐”等尊师典故在中国历史上璀璨如星河。“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疾学在于尊师”阐释了教师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天地君亲师”把教师列入与天、地、君、亲共享世人尊崇的行列,将教师的重要性提高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强调尊师是尊道与传道的前提,是中华文明得以代代传承、源远流长的关键因素。《吕氏春秋·劝学》主张予以教师极其崇高的敬意,明确提出“事师之犹事父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等观点。尊师重教的理念在中国古诗词中也闪现出灼灼之光。柳宗元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阐述了教师对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为师之道,是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教师的道德修养、理念格局、学识涵养、教育智慧、师生关系等方面作出了规范,深刻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对教师角色的道德要求和理想设定。在道德修养方面,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对教师更是提出了以德为首、率先垂范的要求。《论语》中“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以及《法言·学行》中“师者,人之模范也”等论述,都阐明了教师德性涵养、品行端正、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理念格局方面,《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无不展现出古代士人的远大理想和高远情怀,彰显把个体价值的实现和经世济民的理想融合统一的崇高境界。在学识涵养方面,宋代邵雍的“不知阴阳,不知天地,不知人情,不知物理,强为人师,宁不自愧?”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礼记·学记》有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些思想体现了古代教育者求知多思,不断钻研的精神。在教育智慧方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盈科而后进”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依旧具有指导意义。在师生关系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朱熹尖锐地批评当时官学中“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的现象,提倡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和睦关系。中国古人的教育思想激励、启迪、滋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教师,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标杆,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价值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将教育置于更为突出的战略地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9]。新时代新征程,国内和国际的新形势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比任何历史阶段都要更加凸显,迫切需要优秀教育者发挥骨干力量来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10]目前,少数教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进取意识不足,专业知识薄弱,损坏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削弱了教书育人的效果。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1],并把它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引导广大教师以更加专业的素养、更加昂扬的面貌肩负起应有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加深对教师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关注与关照[12],在不同场合通过考察、座谈、回信、讲话、报告、批示等各种方式多次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教师职业的尊敬,从教育大计、教师责任、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向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8]159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品质进行凝练,作出了教育家精神的相关论述,激励千万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做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13],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实现驱动跃升,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筑牢人才保障和提供智力支持。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锻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培养堪当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凝聚教育强国建设磅礴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应对日益激烈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教育事业和教师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所作出的科学思考和有力回应,创新性地回答了“为何当老师”“为谁当老师”“如何当老师”等根本性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时代性。

  •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为首要特质,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14]理想信念也是教育家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特质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精神鲜明的政治性。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我国的教师是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培养成长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立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中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办好党的教育、打造强国之师的重要前提。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保证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事业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为人类的未来播撒光明。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就是要求广大教师把理想信念置于灵魂高处,坚持党的领导,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贯穿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全过程,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在职业发展的“小我”和民族复兴的“大我”,在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在自我价值实现与人类发展事业的融合互动中汲取不竭前行动力,升华人生价值。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诉求,就是通过理想信念涵养广大教师以身报国的教育情怀,激活教师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的担当自觉。具体到当下,就是引导广大教师坚持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使命,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底色。

  •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为价值旨归,提倡关注个体发展,其价值追求和教育理念充分彰显了人民性,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教育层面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人民对教育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是兴教之本,强教之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有力彰显,是对新时代人民期望的有力回应。要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师在精神上必须首先达到一定高度,这样才能正确自我定位,明确努力方向,提升自身素养,形成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作出深刻阐释,就是希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进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筑牢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一方面从精神维度肯定了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教育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为广大教师凝聚办好教育的价值共识。在教育理念方面,教育家精神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彰显了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导向,“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以及对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传达了实现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的伟大理想,呼吁广大教师用爱与责任呵护每一名学生的求学梦。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兼顾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教育。教育家精神始终遵循“人民教育为人民”“人民教育靠人民”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核。

  •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优秀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不仅是对中华优秀“师德”“师道”文化的传承,更蕴含着鲜明的时代性,折射出强烈的时代诉求。

    目前所处的新时代是追求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知识信息更新迭代极快的时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智能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迫切需要人才、科技和教育的支撑,因而对处于先导和基础地位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人民教师更为崇高的时代使命和更为重要的责任担当。教育家精神应运而生,回应新时代教育挑战,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引领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教育家精神倡导“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精神追求。“勤学笃行”要求广大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强化教学能力,提升育人智慧,成为学生虚心向学、笃行不怠的无声引领。“求是创新”号召教师群体紧贴时代脉搏,以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带领学生探索学术前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教育改革内生动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塑造教育发展新动能,助力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根本质变和系统跃升。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其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上。教育家精神以赓续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文化为目标取向,“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教师群体以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希冀,是对新时代教师投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使命的明确,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宏大格局、开放胸襟、跨文化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国际型人才的时代诉求,展现了对全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彰显了中国教师在世界舞台上的责任与担当。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家精神放眼世界,以引领世界发展的先锋意识,倡导广大教师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汲取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教学创新、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洞察全球教育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通中外,优化世界教育生态,以中国智慧和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空间。

  • 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要从主体、制度、技术三个层面共同发力,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浸润教师心灵,引领教师成长,铸就强国之师的重要力量。

  • 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多方协调,充分发挥主体性,共同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一要强化政策引领。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各级各类综合大学参与,联动师范教育基地打造开放的中国特色教师培育体系。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进一步深入落实“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国家战略。二要提高教师地位。以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为基本导向,高质量选树教师立德树人标杆,升级教师全国性荣誉体系,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畅通教师参政议政通道,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三要加大物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15]教育家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政府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持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各方面充分保障教师权益,让尊师重教的理念落到实处。

    社会要共同参与营造与教育家精神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努力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教育家精神弘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涵养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提供文化力量。一要加强文化环境打造。在公共建筑等设计中融入教育家精神元素,通过竖立彰显教育家精神的人物雕像,打造教育家精神宣传长廊等,让教育家精神融入大众生活。二要加强文艺作品创作。通过创作讴歌教师、感恩教师的诗歌、小说、歌曲、影视、微视频等文艺作品,立体多维度展现教育家躬耕教坛的生动景象,提升教育家精神弘扬的亲和力和感染性。三要加强文化活动浸润。通过举办“红烛讲坛”“园丁之歌”“师魂影院”“书院体验”“教育家精神摄影展”等沉浸式文化活动,让教师找到自身的精神归宿,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自身成长道路上求真求善、向上向美的无声召唤和实践力量。

    学校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教育家精神弘扬的思想引领和制度保障。一要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和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完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感悟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培养具备思政引领力和专业素养力的教育家型教师。在在职培训阶段,常态化开展教育家精神研修,将教育家精神全链条融入师德师风涵养、育人能力培训和科研素养提升全过程。二要推进教师教育和管理综合改革。深化教师考评和职称制度改革,突出教师教育教学实绩,重视对教师品德、能力、成绩和贡献的评价,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激发教师发展活力。推进教师发展数字化改革,通过加强教师教育和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化技术融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效能。三要完善教育家精神弘扬工作格局。学校党委要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统筹谋划,整合学校教师发展资源,构建全校“一盘棋”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凝聚教育家精神弘扬合力。

  • 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推进教育家精神落地落实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保障。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积极推进机制改革创新,健全教育家精神培育机制、教育家精神传播机制、教育家精神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不仅在认知层面上接纳教育家精神,更在行动维度上落实好教育家精神。

    首先,健全教育家精神培育机制。一是在理论学习中培育教育家精神。构建教育家精神常态化学习机制,强化问题意识,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问题制订教育家精神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将其融入支部学习、教师培训、日常研修等环节,定期举办理论研讨,将教育家精神学习抓出成效。二是在科学研究中培育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学理化、系统化解读是其有效弘扬的基础。设立教育家精神研究专项,鼓励教师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学术研究,深入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在逻辑。阐释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基础,挖掘教育家精神的生动案例,有利于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论理解,增强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规范力。三是在实践活动中培育教育家精神。依托政府、学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多方力量,打破边界,合作共建联合打造教育家精神的公共展示平台,建立教育家精神培育弘扬基地。通过组织参加教育家事迹宣讲会、座谈交流会、集体研学会、陈列展览会等多种方式,让教育家精神浸入社会方方面面,深入大众心灵。

    其次,健全教育家精神传播机制。一是发挥模范引领作用。让教育家和优秀教师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社会,通过亲口讲述自身的成长历程,分享立德树人的亲身感悟,讲述奉献教育的感人历程,强化大众对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共鸣,提升大众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认同。二是构建信息传播矩阵。选取教育家先进典型,依托小说、电影、歌曲、诗歌、书法、绘画、摄影、舞台剧等文化载体,生动展现教育家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可敬形象,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具象化彰显精神力量,用新话语新方式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宣传。三是拓展虚拟传播空间。运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将教育家精神育人元素扩展到虚拟空间,打造教育家精神教育内容新形态。坚持全媒体联动,让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文物资料、历史故事实现可视化输出,让教育家精神的历史脉络动起来,让教育家精神的动人故事活起来,让师生在与历史的互动中更加深刻地体悟教育家精神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自身信念,外化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最后,健全教师发展评价机制。评价是发展的指挥棒,有怎样的评价导向,就有怎样的价值导向。一要优化评标指标。着力破除“五唯”评价倾向,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向完善教师职称评定考核指标。以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为标尺,明确师德师风、教学情况、育人实效、教研成果等方面的衡量标准,规范教师评价内容,健全教师评价体系,从外部保障教育家精神的有效弘扬。二要深化评价改革。推进教师评价的数字化建设,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实行多元主体评价,以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反哺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跃升。三要进行合理奖惩。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老师加强激励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对有悖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采取合理惩戒,形成震慑效果;对有师德师风违规行为的教师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 首先,推进新媒体赋能,提升教育家精神弘扬的广度。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丰富和拓宽了教育家精神的宣传和传播渠道,为创新话语工具、做好教育家精神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便利。教育家精神的宣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互动、开放共享、形式多样、快捷高效的特点,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教育家的故事、传播教育家精神、展现大国良师形象。比如: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即时分享与教育家精神相关的事件、新闻等各类信息,定期发布对教育家的访谈、关于教育家精神的作品,增强大众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力;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教育家精神短视频或微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育家的故事和理念,增强教育家精神的感召力;通过网络直播,邀请教育家开展线上讲座,进行在线答疑,在教育家和群众的双向互动中增强教育家精神的说服力;建立教育家精神云场馆,立体生动地展现教育家的感人事迹和优秀风貌,增强教育家精神的影响力。

    其次,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教育家精神弘扬的效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数字化指的是将信息、数据等转换为数字形式,使其更容易存储、访问、分析和共享的过程。以5G、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促进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和资源供给精准度提升、实现资源开放共享程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然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生科技力量” [16],为教育家精神的涵养和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优势。一方面,优化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围绕教育家精神创建覆盖知情意行全要素的优质数字资源,搭建多元、开放、协同的教师发展数字平台,打造共学共建共享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另一方面,推动教师队伍治理数字化工作。拓展数字服务功能,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师发展档案转型,推动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升级。详细记录教师线上学习成长轨迹,生成教师发展数字档案。同时根据教育家精神的维度标准开发数据评价模型,量化评价指标,与教师发展数字档案进行过程性可视化比对,结合多元主体打分,精准进行教师评价,为进一步加强研修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推进数智化赋能,提升教育家精神弘扬的精度。数智化是数字化基础的进一步发展,侧重于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字化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解释和利用,给出智能化决策建议。数智化技术以“智慧”为核心特征,在数据挖掘、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提升教师教育培训的精准性。在面向教师采集文本、图片、视频等数据类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开发智能式诊断、交互式答疑、嵌入过程管理等功能,运用人机互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图谱绘制等手段,精准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和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普遍困惑和个性问题,个性化定制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方案,有效提升教育家精神弘扬和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