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平, 袁志雨, 陈宁, 等.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7(7): 104-11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5.07.009
引用本文: 文平, 袁志雨, 陈宁, 等.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7(7): 104-11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5.07.009
WEN Ping, YUAN Zhiyu, CHEN Ning,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National Rural Tourism Key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5, 47(7): 104-11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5.07.009
Citation: WEN Ping, YUAN Zhiyu, CHEN Ning,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National Rural Tourism Key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5, 47(7): 104-11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5.07.009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1248);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BJJ163); 新乡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RKX2024009); 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2434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文平, 副教授, 主要从事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及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F592.0;F592.7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National Rural Tourism Key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 摘要:

    河南省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区, 乡村旅游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传承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聚焦河南省内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旨在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值等方法, 对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同时, 结合道路网络、高程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叠加分析, 探讨这些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分析发现,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呈现出“一带, 三区, 多散点”的特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主干道1 km范围内的覆盖率达到46%, 在7 km范围内覆盖率高达86.6%。海拔低于500 m的重点村数量占总数的75.5%。经济和人口因素对重点村分布的影响有限, 表明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建议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 应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 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优化空间布局, 整合资源并提升品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社区参与, 强化市场调研与宣传, 以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

  • 加载中
  • 图 1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图

    图 2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

    图 3  河南省4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核密度分布特征

    图 4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河南省高等级道路网络的关联性

    图 5  多段道路缓冲区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关系

    图 6  河南省高程数据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据叠加分析图

    图 7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GDP叠加分析图

    图 8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人口数据叠加分析图

    表 1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重点村名称 数量/个 依托资源
    巩义市小关镇南岭新村,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 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巩义市竹林镇石鼓村, 临颍县城关镇南街村, 淇县灵山街道凉水泉村, 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 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 修武县云台山镇岸上村, 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 栾川县潭头镇重渡村, 西峡县太平镇东坪村, 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 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 遂平县嵖岈山镇红石崖村, 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 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镇上坪村, 安阳市汤阴县韩庄镇部落村 19 发展成熟的旅游景区
    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 西华县红花集镇龙池头村, 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 新县周河乡西河村, 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 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 新乡市辉县市拍石头乡张泗沟村, 安阳市滑县道口镇街道顺南村 8 特色建筑、遗迹遗址
    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郝家冲村, 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村, 淅川县仓房镇磨沟村, 嵩县黄庄乡三合村, 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 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 郑州市巩义市米河镇明月村 7 田园风光、休闲康养、新农村建设
    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 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 南召县云阳镇铁佛寺村,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从庄村, 平舆县东皇街道大王寨村,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 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社区, 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 9 特色产业、特色项目
    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 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 2 红色旅游
    下载: 导出CSV
  • [1] 马耀峰, 张春晖, 薛华菊, 等. 中国旅游业"十三五" 规划须关注的几个问题[J]. 旅游科学, 2016, 30(1): 16-24, 77. doi: 10.3969/j.issn.1006-575X.2016.01.002
    [2] 花玉莲, 陆林, 孔祥梅. 基于全球地方化视角的旅游研究新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12): 2453-2470. doi: 10.18306/dlkxjz.2023.12.014
    [3] 刘雨桥. 文旅融合下辽宁乡村旅游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以红色主题为例[J]. 农业经济, 2024(3): 142-144. doi: 10.3969/j.issn.1001-6139.2024.03.049
    [4] 陈劼绮, 陆林. 乡村旅游创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J]. 地理学报, 2024, 79(4): 1027-1044.
    [5] 陈伍香, 宾春妹, 唐承财, 等. 滇桂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人才"耦合协调评价及融合发展模式[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8(1): 116-125.
    [6] 王佳莹, 张辉. 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与战略路径[J]. 旅游学刊, 2024, 39(12): 17-28.
    [7] PUIG A. Tourism in Rural Space: Post-Pandemic Innovations and Challenges[J]. Rosa Dos Ventos-Turismo E Hospitalidade, 2024, 16(1): 177-181.
    [8] CHEN Y C, LEE C S, TSUI P L,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pproach to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Delicious Food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s[J]. Agronomy, 2022, 12(3): 660.
    [9] SIN A, NOWAK C, BOGUSZ M, et al. Innovations in Rural Tourism in Poland and Romania[J]. Ekonomika Poljoprivrede, 2020, 67(2): 623-633.
    [10] 谢双玉, 聂黎莎, 田文利, 等. 中国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1): 131-143.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01.011
    [11] 宋昌耀, 殷婷婷, 厉新建, 等. 企业视角下的乡村产业振兴测度及其驱动机制——以前3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8): 1453-1467.
    [12] BROWN F, HALL D.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South: The Issues[J].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08, 29(5): 839-849.
    [13]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8): 32-44.
    [14] LENAO M, SAARINEN J.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as a Tool for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Exploring Culture and Heritage Projects in the North-East District of Botswana[J]. South African Geographical Journal, 2015, 97(2): 203-216.
    [15] 朱长宁, 鲁庆尧.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匹配倍差法[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 155-167.
    [16] 陈航, 王跃伟.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4, 45(3): 239-248.
    [17] 付晓萌, 张沛. 都市圈乡村旅游适应性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安都市圈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4(2): 277-287.
    [18] 奚雨晴, 桑广书, 姜海宁, 等. 基于网络游记的浙江省乡村旅游流时空特征研究[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6(3): 42-49.
    [19] 郭景福, 闫晓莹.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力共同富裕[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3(7): 126-133.
    [20] 孔雪松, 府梦雪, 江平. 中国特色乡村空间格局与旅游空间协同优化分区[J].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554-2573.
    [21] 孙卿, 高楠, 田祥宇. 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问题, 2024(3): 106-112.
    [22] 史亚奇. 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耦合协调度评估与未来趋势预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7): 84-93.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07.009
    [23] 黄艳, 金发起. 消费扩容升级背景下县域乡村特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 2024(4): 136-138.
    [24] 林梓, 肖刚. 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12): 131-141.
    [25] 贾爱顺. 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特征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8): 200-204.
    [26] 刘桂兰, 唐梦, 杨曜恺, 等. 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优化提升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1): 69-74.
  • 加载中
图( 8)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7
  • HTML全文浏览数:  127
  • PDF下载数:  1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6-27
  • 刊出日期:  2025-07-20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作者简介: 文平, 副教授, 主要从事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及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 1. 河南科技学院 食品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 1. 河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1248);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BJJ163); 新乡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RKX2024009); 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24343)

摘要: 

河南省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区, 乡村旅游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传承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聚焦河南省内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旨在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值等方法, 对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同时, 结合道路网络、高程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叠加分析, 探讨这些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分析发现,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呈现出“一带, 三区, 多散点”的特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主干道1 km范围内的覆盖率达到46%, 在7 km范围内覆盖率高达86.6%。海拔低于500 m的重点村数量占总数的75.5%。经济和人口因素对重点村分布的影响有限, 表明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建议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 应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 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优化空间布局, 整合资源并提升品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社区参与, 强化市场调研与宣传, 以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

English Abstract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融合自然景观欣赏、民俗文化体验与农业活动参与的综合性旅游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日益增强的吸引力[1-2], 其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返璞归真、寻求身心宁静的休闲需求, 更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3-4]。在中国, 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壮大, 远不止于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 更承载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村在地就业、引领地区经济转型与升级的重大历史使命[5]。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与城乡差距显现, 乡村旅游被视为连接城乡、促进资源共享与互补的关键桥梁[6]。乡村旅游为农村地区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同时, 提升了农民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 激发了地方文化创新与传承, 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7-9]。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中国政府启动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评选计划,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国家级别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优化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保障旅游产品质量和游客体验, 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均衡发展, 避免过度商业化与资源浪费, 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与包容性[10-11]

    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交通网络的便捷性、政策扶持的力度、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地方文化的独特性等[12-13]。在国际研究领域, 关于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起步较早, 且多聚焦于全球尺度或特定发达国家的案例。学者们从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文化价值的挖掘、市场需求的变动、交通条件的改善及政策环境的优化等多个维度, 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9]。Lenao等[14]在博茨瓦纳乡村旅游研究中, 明确指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从宏观层面来看, 研究主要聚焦于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政策环境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15-16]。学者们通过对中国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 发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影响[17-20]。孙卿等[21]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 指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地域及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从微观层面来看, 国内研究则更加关注乡村旅游地的内部结构、社区参与度及游客体验等细分领域[22-23]。林梓等[24]在研究中强调了自然景观、休闲度假、特色农业、民俗文化对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上述研究不仅揭示了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的影响, 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因此, 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时, 需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 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与文化强省,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阵地[25], 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26]。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研究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发展状况、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机制, 以期为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 本研究也将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对于推动全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河南省位于北纬31°23′至36°22′, 东经110°21′至116°39′之间, 总面积约为16.57万km2, 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带。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省份, 河南省下辖18个地级市, 常住人口9 883万人。从地形上看, 河南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平原和盆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5.7%, 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44.3%, 为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旅游资源方面, 河南省拥有A级景区共计815家, 5A级景区数量达17家, 4A级以上景区270家。河南省的旅游资源不仅体现在数量上, 更在于其质量和多样性。从洛阳龙门石窟到开封铁塔公园, 从焦作云台山到南阳丹江大观园等, 这些景区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游客, 也逐渐成为国际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除了历史文化景区外, 河南省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状况(表 1), 展现了丰富的资源多样性和地域特色。45个入选村大多坐拥特色建筑、遗迹遗址或迷人的自然风光及田园景致, 其中19个村(占比42.2%)依托现有景区发展旅游产业, 少数村则以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特色。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如图 1所示。从市级分布观察, 这些重点村遍布全省18个地市, 其中郑州、洛阳、信阳3地数量领先, 其余地市分布较为稀疏, 呈现出明显的散落状布局模式。从区域视角观察, 根据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节点”战略, 豫北、豫西、豫南、豫东和豫中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比例分别为31%、16%、22%、9%和22%。可见, 豫北地区依托太行山脉自然资源, 汇聚了最多重点村, 其次是豫中和豫南地区, 豫东地区分布最少; 整体上呈现出豫北相对集中, 豫中和豫南次之, 豫东相对稀疏的分布格局。

  • 研究对象选取自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http://www.mct.gov.cn)2019年以来公布的4批次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涉及河南省共计45个村, 具体分布为: 第1批10个、第2批21个、第3批7个、第4批7个。这些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代表了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水平与特色。

    地理坐标定位: 为准确标定各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位置, 采用百度坐标提取系统获取其精确的经纬度坐标, 确保空间分析的精确性与可行性。

    基础地理信息: 河南省矢量地图数据由阿里云数据可视平台(http://datav.aliyun.com/portal/school/atlas/area_selector)提供, 可实现空间布局分析。

    道路交通信息: 河南省主干道及以上级别道路的矢量数据来源于Open Street Map, 此数据用于评估交通可达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力。

    地形数据: 3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s://www.gscloud.cn/search), 通过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10.7进行处理与分析, 以便深入了解地形地貌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

    人口与经济数据: 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官方网站, 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可视化图表则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提供。

  • 地理集中指数(G指数)用于评估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 G代表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理集中指数; n代表河南省地级市总数; Xi代表河南省第i个地级市中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数量; T代表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总数量。假设G0表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均分布在河南省各地级市时的地理集中指数, 实际计算得到的G值若大于G0, 说明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出集中分布的趋势; 反之, 若小于G0, 则表明分布相对分散。

  • 不平衡指数(S)指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市域间分布的均衡性, 计算公式为:

    式中: S代表不平衡指数; n代表河南省地级市总数; Yi代表按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降序排列后, 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不平衡指数S的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 值越接近0, 表示分布越均衡, 即所有地级市拥有相似数量的重点村; 当S接近1时, 则意味着所有重点村几乎集中在单一地级市内, 分布高度不均。

  • 核密度估计法用于分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不同地理空间位置出现的概率事件, 使用ArcGIS软件可以进行核密度计算, 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 用于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核密度Fn计算公式为:

    式中: $k \frac{x-x_{i}}{h}$代表核密度函数; h(h>0)代表带宽; x-xi代表重点村x与重点村xi之间的距离。核密度值越高, 说明该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 在本研究中表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该地理位置分布越密集。

  •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总数为45个, 分布于18个地级市。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28.88, 假设4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均分布于河南省18个地级市, 计算得出G0为23.57, GG0, 说明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出集中分布态势。引入不平衡指数S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均衡性, 得出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不平衡指数S值为0.393, 表明河南省各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程度较低, 即这些村在市域尺度上呈现出较为集中的分布特征。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非均衡分布态势, 依据各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占的总体比例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并逐次累计百分比, 绘制了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图 2)。由图 2可知, 洛伦兹曲线显著地偏离均匀分布线, 呈现出明显的上凸形状, 进一步证实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其中, 郑州、洛阳、信阳、安阳、焦作、鹤壁6市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累计百分比接近河南省总体的67%, 表明整体上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 且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发展趋势。

  • 运用ArcGIS 10.7软件中的Spatial Analyst工具计算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密度值, 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图 3展示了河南省4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核密度分布特征, 图中颜色采用9级渐变梯度, 由浅黄至深红依次表示核密度值递增, 反映了村庄由稀疏到密集的空间集聚程度。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态势, 具体表现为北部密集而南部稀疏, 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体现为“一带、三区、多散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 “一带”指的是由安阳、鹤壁(豫北)、郑州(豫中)、洛阳(西南)连线所构成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高密度分布带。“三区”则分别指的是豫北、豫中、豫西形成的3个密度集聚区: 以省会郑州为核心、焦作为副中心的高密度区; 以安阳、鹤壁、洛阳南部、南阳北部为主的次密度区; 以信阳南部为主的低密度区。除此之外, 其他城市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相对较少, 在空间上呈现为散点形态分布, 难以形成明显的集聚态势。

    这种空间分布的形成原因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豫北、豫西地区毗邻太行山脉和伏牛山脉, 自然风光旖旎, 旅游资源丰富, 且旅游业态较为成熟。这些地区的地势环境和旅游资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

  • 为了深入分析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本研究整合了多源数据, 包括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详细信息、河南省内道路网络数据、地形高程数据、经济活动指标及人口统计数据, 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叠加分析, 旨在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维度系统性地揭示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布局的关键因素, 为了解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与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考虑到乡村旅游吸引的游客群体广泛且来源地较为分散, 对交通可达性的要求较高, 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河南省高等级道路网络的关联性(图 4)。鉴于此, 仅纳入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及主要车行道等道路等级较高的类型进行分析, 以确保评估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精确量化交通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布局的影响, 本研究运用缓冲区分析技术, 设定一系列距离梯度作为缓冲区半径, 以此来考察多路段缓冲区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关系(图 5)。

    分析发现,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高规格道路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尤其是在1 km至7 km的近距离范围内, 道路的临近性显著促进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与成长, 突显了交通便捷性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当缓冲区半径设定为1 km时, 有46%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此范围内, 表明接近半数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紧邻主要道路。随着缓冲区半径扩展至3 km, 覆盖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比例上升至64%。缓冲区为7 km时发现86.6%的乡村旅游重点村被纳入其中, 表明距道路7 km范围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黄金地带。当缓冲区扩展至12 km时, 所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均被覆盖, 证明了道路可达性对乡村旅游点布局的重要性。

  •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些景观往往融合了当地的山水资源与人文历史, 兼具较高的文化价值与观赏价值。为了深入分析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利用ArcGIS软件提取了河南省高程数据, 并将其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据进行了叠加分析(图 6)。

    对4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海拔进行统计后发现: 海拔在100 m以内的重点村有10个, 占比为22.2%; 海拔在100 m至200 m之间的重点村有9个, 占比为20.0%; 海拔在200 m至300 m之间的重点村同样有9个, 占比为20.0%; 海拔在300 m至500 m的重点村有6个, 占比为13.3%; 而海拔在500 m以上的重点村有11个, 占比为24.5%。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共同制定的海拔划分标准, 500 m以下为低海拔地区, 500 m至1 500 m为中海拔地区。鉴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平原地带, 平均海拔在500 m以下, 因此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 位于低海拔地区的数量为34个, 占比高达75.5%; 而位于中海拔地区的数量为11个, 占比为24.5%。中海拔地区的重点村多集中分布在以洛阳栾川县为中心的区域。如图 6所示, 低海拔区域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相对分散, 而中海拔区域则相对集中。3个高密度区所处的海拔相对较高, 表明高海拔特有的自然景观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与聚集具有积极作用。中海拔区域重点村占比虽然不高, 但说明除了高海拔外, 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低海拔地区由于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更易于游客快速抵达, 这也促进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与发展。

  • GDP和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 本研究运用ArcGIS软件进行了数据可视化处理, 并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中提取了2019年河南省GDP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 并基于全国各县GDP统计数据, 通过空间插值法生成了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GDP叠加分析图(图 7)。结合区域GDP, 发现以郑州都市圈为代表的高GDP区域确实存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聚集分布的状况。洛阳南部与南阳北部也有多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分布, 但该区域GDP并不突出。信阳南部GDP较少, 却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聚集情况, 表明在河南省区域内GDP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影响并不显著。

    利用ArcGIS软件对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人口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图 8)。以省域内区县为单位, 将区县内的人口数量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对比, 发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程度与河南省人口集聚程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即使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区县, 如洛阳栾川地带也分布了一定数量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进一步说明在河南省域内经济与人口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 建议人口较密集、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加强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扶持与建设, 充分发挥当地的人口和经济优势, 进一步开拓市场, 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深入分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叠加分析河南省的道路网络、高程数据、GDP及人口数据, 得出以下结论:

    1) 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不仅在经济发达的省会郑州形成聚集, 同时在GDP相对较低的区域, 如信阳南部、洛阳南部至南阳北部也形成了聚集现象。这种分布模式表明乡村旅游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而非单一经济指标能完全解释。具体而言, 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呈现出“一带、三区、多散点”的特征, 即北部安阳、中部郑州、西南部洛阳构成的高密度连续地带, 豫北、豫中、豫西形成的3个密度聚集区, 散落在各个城市的散点分布区。

    2) 经济与人口因素的非决定性影响: 尽管GDP和人口数量通常被视为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但在本研究中二者并未对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表现出预期的决定性影响。事实上,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密度之间并未发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发现揭示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即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文化价值及地方政府政策导向等因素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可能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3) 多因素综合影响: 将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交通区位、地理环境、经济和人口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后, 本研究发现交通条件、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地方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形成与分布。具体而言, 有利的交通条件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影响显著, 主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1 km范围内覆盖了近半数的重点村, 7 km范围内则覆盖了高达86.6%的重点村。自然因素(特别是中低海拔区域), 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因素中的GDP与人口数量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较弱, 无明显的关联特征。

  • 1) 差异化发展策略: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对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2) 优化空间布局: 应进一步优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 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 加大对低密度地区的扶持力度, 同时发挥高密度地区的带动效应, 促进整体协同发展。

    3) 资源整合与品质提升: 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 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体验感。强化产品创新与升级, 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住宿、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 特别是提高偏远地区的旅游可达性。这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便利, 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5) 政策引导与社区参与: 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保护并传承地方文化, 形成政府、企业、社区3方共同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

    6) 强化市场调研与宣传: 加强对目标市场的研究, 精准定位客源群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河南省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2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