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
[2]
|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15)[2024-03-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
[3]
|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24-01-11)[2024-03-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401/t20240111_1099814.html.
|
[4]
|
祁占勇,方洁.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双减”政策执行的多重困境及其纾解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6-71,206.
|
[5]
|
熊晴,朱德全.学校课后服务走向课程育人:何以可能与如何可为[J].教育科学,2024(1):22-28.
|
[6]
|
都晓.“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难点与进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21-132.
|
[7]
|
项贤明.“五育”何以“融合”[J].教育研究,2024(1):41-51.
|
[8]
|
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2):57-63.
|
[9]
|
高巍,杨根博,龚欣.“双减”政策下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质量研究——基于7省25区县的实证调查[J].宏观质量研究,2023(6):120-128.
|
[10]
|
朱德全,熊晴.学校教学秩序重构的空间逻辑:动力与路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53-62.
|
[11]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12]
|
熊晴,朱德全.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双向形塑[J].课程·教材·教法,2021(12):109-114,121.
|
[13]
|
檀传宝.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6):97-104.
|
[14]
|
格特·比斯塔.教育的美丽风险[M].赵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
|
[15]
|
杨磊,朱德全,樊亚博.教育真的内卷了吗?——一个批判分析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3):179-189.
|
[16]
|
林克松.新时代劳动课程实施的底层逻辑重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76-183.
|
[17]
|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
[18]
|
肖绍明,扈中平.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13(4):7-12.
|
[19]
|
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M].马小悟,余倩,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
[20]
|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
[21]
|
熊晴,朱德全.学校“课后课程”供给体系建设:逻辑框架与推进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2(3):29-34.
|
[22]
|
林克松,熊晴.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1(6):46-52.
|
[23]
|
韩炳哲.倦怠社会[M].王一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
[24]
|
罗祖兵,吴必园.劳动教育须坚持以体力劳动教育为主——兼论劳动课程的实践属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23(6):68-73.
|
[25]
|
谢妮.劳动教育的身体基础和社会情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45-52.
|
[26]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4-03-2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
[27]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10-12)[2024-03-28].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
[28]
|
李政涛.当代教育发展的“全社会教育”路向[J].教育研究,2020(6):4-13.
|
[29]
|
钱阿剑,赵茜.中国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16个PISA2018参测国家(地区)的校长问卷结果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2(1):27-31.
|
[30]
|
欧阳修俊,马芳芳,李仲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新技术”内涵延拓与实践展望[J].教育学报,2024(1):69-81.
|
[31]
|
王鹏飞,钱永慧,杨帆.新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理想及其行动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2):8-14.
|
[32]
|
柯清超,鲍婷婷,林健.“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服务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7-23.
|
[33]
|
王洋,顾建军.智慧劳动教育: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23(3):78-83.
|
[34]
|
刘登珲,卞冰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1-15.
|
[35]
|
熊晴,朱德全.学校“课后课程”建设的底层逻辑:动力结构与支持条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23-132.
|
[36]
|
肖琳平.元阳:“双减”教育显特色课后实践促成长[EB/OL].(2023-07-10)[2024-03-28].https://www.yyx.yn.cn/article-56196-1.html.
|
[37]
|
蔡京华.“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3(2):94-98.
|
[38]
|
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68-76.
|
[39]
|
龙宝新,李莎莎.行动者网络视域下学校课后服务协同供给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24(1):36-42.
|
[40]
|
龙宝新.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与增能[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46-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