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与发展路向——基于2000-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周美云, 石玉. 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与发展路向——基于2000-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J]. 教师教育学报, 2019, 6(1): 1-11. doi: 10.13718/j.cnki.jsjy.2019.01.001
引用本文: 周美云, 石玉. 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与发展路向——基于2000-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J]. 教师教育学报, 2019, 6(1): 1-11. doi: 10.13718/j.cnki.jsjy.2019.01.001
Meiyun ZHOU, Yu SHI. Hotspots and Prosp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CSSCI Journals between 2000 and 2018[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9, 6(1): 1-11. doi: 10.13718/j.cnki.jsjy.2019.01.001
Citation: Meiyun ZHOU, Yu SHI. Hotspots and Prosp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CSSCI Journals between 2000 and 2018[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9, 6(1): 1-11. doi: 10.13718/j.cnki.jsjy.2019.01.001

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与发展路向——基于2000-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教师教育教法类课程SPOC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研究"(2018SCG053),项目负责人:孙芳。该文受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特别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周美云,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石玉, 教育学博士, 嘉兴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

  • 中图分类号: G65

Hotspots and Prosp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CSSCI Journals between 2000 and 2018

  • 摘要: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1世纪以来CSSCI来源期刊中的相关文献,以其中2 171篇有关教师教育研究的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文献数量、作者贡献、研究热点、研究层次以及论文被引情况等进行详细统计与梳理,旨在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客观地揭示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并对教师教育研究发展路向进行全景式分析与展望。就文献数量而言,教师教育研究曲折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就作者贡献而言,尚未形成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作者大多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教研员较少;就研究热点而言,主要呈现出有关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改革研究和国别研究三大研究主题;就研究层次而言,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基于此,应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尽快形成教师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群体;鼓励多种力量参与研究,进一步丰富研究层次;拓展研究领域,探索教师教育研究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向。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是《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都对新时代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教育如何推进,教师素质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如何改善,教师教育模式如何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如何深化,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如何构建,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深入探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 加载中
  • 图 1  教师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年度发表量

    图 2  主要作者发文情况及合作图谱

    图 3  主要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图 4  “突现机构”相关情况

    图 5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 6  教师教育研究层次分布

    图 7  刊载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

    表 1  发文频次大于等于8的作者情况统计

    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篇) 首发年份(年)
    1 朱旭东 27 2001
    2 周钧 22 2003
    3 姜勇 22 2006
    4 洪明 21 2003
    5 杨跃 19 2001
    6 曲铁华 18 2002
    7 戴伟芬 16 2011
    8 王艳玲 14 2006
    9 谌启标 14 2003
    10 龙宝新 13 2007
    11 荀渊 10 2004
    12 钟秉林 10 2001
    13 陈时见 10 2004
    14 庞丽娟 9 2000
    15 杨秀玉 9 2002
    16 苟顺明 9 2008
    17 鞠玉翠 9 2008
    18 饶从满 9 2000
    19 付光槐 8 2014
    20 刘小强 8 2005
    21 王健 8 2000
    22 许明 8 200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频次大于等于25的关键词及其“中心性”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1 教师教育 916 1.06
    2 美国 134 0.09
    3 教师教育课程 92 0.02
    4 教师 57 0.07
    5 教师专业化 56 0.00
    6 教育技术能力 54 0.27
    7 中小学教师 46 0.02
    8 教师专业发展 44 0.04
    9 学校 41 0.01
    10 教师教育者 40 0.00
    11 教师培训 38 0.02
    12 教师教育改革 38 0.00
    13 师范院校 37 0.01
    14 职前教师教育 36 0.00
    15 改革 34 0.02
    16 课程设置 32 0.01
    17 师范教育 32 0.05
    18 教育技术 31 0.00
    19 师范大学 31 0.20
    20 高等师范院校 31 0.02
    21 高师院校 30 0.05
    22 创新 30 0.01
    23 课程改革 29 0.00
    24 高校教师 28 0.02
    25 职前教师 28 0.11
    26 核心期刊 27 0.00
    27 课程 26 0.04
    28 教师教育一体化 25 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论文概况

    序号 被引频次 作者、篇名、期刊名、刊发时间、刊期、页码
    1 367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2000(5):86-92
    2 362 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3 351 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61-66
    4 347 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7):47-50,70
    5 332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0,44
    6 295 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2):31-34
    7 293 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211-217
    8 283 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3(1):9-15
    9 283 赵中建.美国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政策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9):72-78
    10 276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11 232 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0-15
    12 231 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1):64-67
    13 208 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2-27
    14 197 赵昌木.创建合作教师文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运作与实施[J].教师教育研究,2004(4):46-49,20
    15 195 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3):6-11
    16 191 赵慧.从专业发展学校看美国教师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7):17-22
    17 163 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1-6
    18 161 王少非.校本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7):23-28
    19 160 钟启泉,胡惠闵.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36-39
    20 155 王建磐.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师教育研究,2004(5):3-7,12
    下载: 导出CSV
  • [1] 迈克尔·康纳利, 于佳琪, 张菡.教师教育改革与教育图景[J].教师教育学报, 2014, 1(1):5-12.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SM201401004.htm
    [2] CHEN C. Cite 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doi: 10.1002/(ISSN)1532-2890
    [3] 张斌贤, 陈瑶, 祝贺, 等.近三十年我国教育知识来源的变迁——基于《教育研究》杂志论文引文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9, 30(4):17-25.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403250000796964
    [4] 陈强.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反思[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9.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94-1011060856.htm
    [5] 马秀丽.反省:教师教育者发展的新理论[J].民族教育研究, 2015, 26(6):134-14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z201203009
    [6] 吕立杰.教师学习理论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30(22):59-63.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1002920469
    [7] 王晓平.基于蓄意训练理论的教师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0(7):13-16. doi: 10.3969/j.issn.1003-2614.2012.07.004
    [8] 周险峰.文化政治:批判教育理论视域中的教师教育[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4):13-17, 2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jshkx200603010
    [9] 黄正平.论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的缺失与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 2017(5):134-139, 14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78748372504849554853484957
    [10] 李学农.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困境与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的生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7):33-3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LL200707007.htm
    [11] 杨晓奇.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自觉及其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4):95-10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sdxxb-gjyjb201804013
    [12] 顾明远.谈谈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走向[J].求是, 2008(7):53-55.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NSTLQK/10.3892-ijo_00000528/
    [13] 张国霖.教师教育改革漫议[J].基础教育, 2015, 12(2):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cjy201502001
    [14] 杨跃.教师教育改革代价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 2011(11):24-27.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yyjypl-z201204028
    [15] 刘川生.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Z3):23-2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DJ2010Z3007.htm
    [16] 孟繁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J].教育研究, 2017, 38(11):15-1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73994650
    [17] 葛军.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09(4):98-100.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xzgl200904028
    [18] 林浩亮.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教师教育改革[J].教育评论, 2012(4):57-59.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xjyyj200705050
    [19] 朱旭东.加快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4):28-30.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dsfdxxb-jykxb201804003
    [20] 付光槐.论教师教育改革社会支持机制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16):31-34.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LL201816007.htm
    [21] 杨跃.论教师教育改革的院校支持系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25-29.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SS201205008.htm
    [22] 关松林.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思考[J].教育研究, 2014, 35(12):101-10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63321545
    [23] 张贵新.欧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方向[J].教育研究, 2001(1):60-65. doi: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9-1015668335.htm
    [24] 李琼, 高丹兴阳, 裴丽.扎根于实践的教师教育改革:英国教学学校政策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10):103-113. doi: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1017846015.htm
    [25] 王艳玲.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英国的经验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0, 39(6):50-5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dsfjyyj200802016
    [26] 姜勇, 陈妍.德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2):6-10. doi: 10.3969/j.issn.1007-8495.2010.02.006
    [27] 曲铁华, 王凌玉.21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3):89-95.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16.03.017
    [28] 夏鹏翔, 刘慧.当代日本教师教育评价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18, 38(1):137-141.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1801024.htm
    [29] 饶从满.变动时代的日本教师教育改革:背景、目标与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 2014, 36(8):1-7.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JY201408001.htm
    [30] 李佳丽.芬兰"研究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8, 40(6):52-58. doi: 10.3969/j.issn.1003-7667.2018.06.007
    [31] 饶从满,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 2000(5):86-92. doi: 10.3969/j.issn.1001-6201.2000.05.017
  • 加载中
图( 7)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592
  • HTML全文浏览数:  6028
  • PDF下载数:  19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0-21
  • 刊出日期:  2019-01-15

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与发展路向——基于2000-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作者简介: 周美云,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 石玉, 教育学博士, 嘉兴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 1.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
  • 2. 嘉兴学院 师范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教师教育教法类课程SPOC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研究"(2018SCG053),项目负责人:孙芳。该文受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特别资助

摘要: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1世纪以来CSSCI来源期刊中的相关文献,以其中2 171篇有关教师教育研究的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文献数量、作者贡献、研究热点、研究层次以及论文被引情况等进行详细统计与梳理,旨在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客观地揭示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并对教师教育研究发展路向进行全景式分析与展望。就文献数量而言,教师教育研究曲折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就作者贡献而言,尚未形成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作者大多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教研员较少;就研究热点而言,主要呈现出有关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改革研究和国别研究三大研究主题;就研究层次而言,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基于此,应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尽快形成教师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群体;鼓励多种力量参与研究,进一步丰富研究层次;拓展研究领域,探索教师教育研究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向。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是《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都对新时代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教育如何推进,教师素质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如何改善,教师教育模式如何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如何深化,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如何构建,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深入探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English Abstract

  • 教师教育是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进入21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已被公认为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1]。随着教师教育被广泛关注,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但遗憾之处在于,鲜有学者对教师教育研究图景进行回顾与全面总结,尤其缺少对研究热点的梳理与深入分析,而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的则更是屈指可数。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1世纪以来CSSCI来源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在解读教师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旨在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客观地揭示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并进一步探讨其未来发展路向。

  • 本研究借助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教授、我国大连理工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2]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论文的进一步解读,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由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分布规律可知,大多数关键文献都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核心期刊的载文引领着某一主题的研究[3]。因此,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CSSCI来源期刊中的相关文献,以“教师教育”为篇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2018年,共检索到2 183篇文献,经过进一步人工筛查去除少量无效文献后,最终得到2 171篇有效文献,即本文最终的研究对象。

    具体研究过程:(1)将所有检索的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进而利用Cite Space的格式转换工具将导出的数据转换为Cite Space能够识别处理的格式;(2)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2018年,时间间隔(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9年;(3)将文献被引频次阈值(C)设置为2,对最终的分析图谱采用静态聚类(Cluster View-static)和展示整个网络(Show Merged Network)的可视化方式呈现。

  •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对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进行全景式梳理,本文选择了五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五个维度分别为:文献数量、作者贡献、研究热点、研究层次与期刊分布、期刊载文被引情况。

  • 图 1可知,教师教育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成为21世纪以来教育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其中在2004年前后和2011年前后达到两个研究的小高潮:第一个高潮的出现是由于新课改的启动,教育部继续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指导工作,且在2004年2月至7月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等文件,进一步阐明当前和以后全国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总方针和思路,从而使得研究者着手进行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探索[4];第二个高潮主要是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的,研究者立足新课改10年这一时间节点展开更加理性的反思和检讨。

  • 1.核心作者群考察

    梳理和统计有关教师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情况,有助于了解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群体,探明教师教育研究的合作脉络。本文借助Cite Space工具绘制了教师教育研究相关作者的合作图谱,并通过后台数据导出了发文频次大于等于8的作者,如图 2表 1所示。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研究者的努力。通过对教师教育相关研究论文作者的分析,可以了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为更富实效的研究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参考。根据普赖斯公式N=0.749× $\sqrt {{n_{{\rm{max}}}}} $,对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测算,从而考察该领域核心作者与其他作者的合作关系。在Cite Space的图谱数据分析中,得到教师教育研究的最高产作者为朱旭东,发文量为27篇,由此计算得知核心作者发文量N≈4。由图 2和后台数据统计可知,发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即核心作者)有102人,这102位作者发文数量共计552篇,占所有作者发文总量(2 171篇)的25.43%。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群的发文量应占所有作者发文总量的50%以上,因此表明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① 在该公式中,N代表核心作者发文量,nmax代表最高产作者发文量。

    2.作者单位分析

    通过对研究机构发文情况的梳理,可以发现教师教育研究主要研究力量的分布与转移。本文借助Cite Space绘制了主要研究机构合作图谱以及“突现机构”图谱,如图 3图 4所示。

    ① “突现机构” (emergent institu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多、所占比重明显增大的机构。

    图 3的研究机构合作图谱中,圆圈大小表示该研究机构出现的频率高低,圆圈越大表示该机构出现的频率越高;机构字体越大表示机构的中心性越强,也就是该机构与其他机构共现的概率越大;圆圈中心的颜色越深则表示机构的突现率越大。通过对高频机构的分析,可以窥探学科的主要研究力量。根据图 3可以看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这些机构也是课程与教学相关研究的“重阵”,而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等研究力量也不容忽视。同时透过机构合作图谱,得知华东师范大学分别和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也有合作,但是合作仍需加强。通过图 4可以发现,华东师范大学自始至终都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机构;天津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集中在某一时间段;西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后起之秀”。

  • 关键词是论文研究主题的高度提炼,通过对于关键词的分析,能够发现论文的核心关注点,有助于对教师教育研究现状以及热点变化情况的把握。通过Cite 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 5所示),导出频次大于等于25的关键词,并分析其“中心性”(centrality),如表 2所示。

    图 5表 2可知,21世纪以来教师教育相关研究的热点包含教师教育模式、美国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改革等内容。这些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其“中心性”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教师教育研究出现较明显的热点。在分析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总结梳理出21世纪教师教育研究呈现的三大主题:一是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二是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三是教师教育国别研究。

    1.主题一:教师教育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领域之所以存在着所谓身份危机的声音,就在于教师教育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缺乏对教师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方法论的深入研究。这也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避不开的问题。教育实践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真正落地,同理,教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同样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因此,关于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

    就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现状而言,反思式教育被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1983年,Schön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者”的概念,相较于将教学视为一系列行为的工艺模式以及运用科学理论完成既定目标的应用科学模式,反思式教育认为教师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互印证与修正,促进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英国语言教学专家Julian Edge提出了教师发展的新理论,即反思模式,认为教师发展包括五个维度,即模仿、应用、提炼、反思和行动,进一步对反思模式进行了细化与完善,这对今后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5]。此外,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教师教育建构模式。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学习必备的关键元素有动机、愿景、社群、理解、实践与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教师学习的六元素模式。哈姆内斯、达林·哈蒙德等人提出了“在社群中学习教学”的模式,即基于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确定教学理论的运用方式,在实践中利用教学工具对教学理论进行演练。荷兰著名教师教育专家科瑟根认为,教师学习与发展要受六个方面问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层面“洋葱”模式,从里到外的六个层面分别为使命、认同、信念、能力、行为以及环境[6]。有学者提出将蓄意训练理论引入教师教育,认为个体可以通过长期特殊的训练活动,从普通水平达到专家水平,在蓄意训练理论视角下,要根据蓄意训练的特征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构建新的教师教育模式[7]。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文化政治视角出发,对教师教育进行研究。批判教育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认为“教师教育是文化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反思型知识分子,因此教师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教书匠,而是培养具有反思性的实践者,通过教师教育实现我国社会民主化等更高层次的目标”[8]

    就教师教育理论发展而言,虽然学者们不断努力推进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但仍然存在着“理论缺失”现象,继而导致了在实践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9]。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引导作用不能被忽视。现实困境反映了我国教师教育在理论层面的不足,但这也正是教师教育理论发展的大好机遇。教师教育的实践急需成熟的教师教育理论[10]。基于此,有研究者建议从六个方面提升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自觉:树立教师教育研究的本土理论自尊与自信;坚守教师教育研究的本土化立场;形成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路径;自觉深化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原创;塑造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强化教师教育研究主体的理论担当[11]

    2.主题二: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21世纪教师教育研究的另一主题是教师教育改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但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给我国教师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需要总结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时代的需求,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21世纪伊始,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逐渐由封闭式的培养转变为开放式培养,我国师范类的培养也逐渐完成了由三级师范到二级师范的转变,教师教育也由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的两段式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一体化模式[12]。与此同时,各个师范类院校也在向着综合性大学转型。在改革过程中,“师范教育”的表述方法已经逐渐由“教师教育”一词替代。一些有实力的师范大学创办了教师教育类学术期刊,积极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13]。比如西南大学于2014年创办了以刊载教师教育研究论文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报》,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教师教育的改革本意是为了提升我国师范教育的专业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调动综合性高校的资源,为师范类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但实际实施效果却不理想,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优质师范资源的大量流失。具体而言,开放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改革鼓励综合性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综合性高校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引入竞争,促使教师教育进一步发展。但开放式改革并未真正产生良性的竞争活力,没有真正吸引有实力的综合性高校进入教师教育领域,反倒使专业化的师范院校向着综合性高校的方向发展,更多地致力于学科建设,以填补学科空白、完善学科设置,逐渐失去了师范院校的专业性[14]。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教育改革需要加快体制创新,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强调师范院校的学科定位,强化其特色,处理好有特色和综合性之间的关系[15]。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高校也在为教师教育改革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教师教育发展新理念,进一步满足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16]。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构建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17]。当然,教师专业发展基地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18],同时教师教育的相关学科建设也不容忽视[19]。总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教育改革除了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继续努力外,也需要社会上各种力量的支持[20]。在需要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支持理解的同时,也要寻求政府与大学、中学、小学的密切合作[21]

    3.主题三:教师教育的国别研究

    关于教师教育的国别研究也是21世纪教师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22]。如今,欧洲各国的教师教育摒弃了静态的教师教育观,建立了动态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23]

    英国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大学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为此,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改革,包括实施“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以及建立“学校教学联盟”等措施,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24]。另一方面,英国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方式也尤其值得借鉴,从而推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25]。德国十分注重教师教育的质量,其教师培养时间在欧洲国家中是最长的,虽然面临着教师退休数量急剧增加等困难,但在教师教育改革中,依然设置了较长的培养时间,以保证教师培养质量。德国教师教育制度,尤其职前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值得我国借鉴。德国在教师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把教师教育管理制度摆在首位,同时要关注教师教育的实践导向和实践智慧[26]。美国将培养“高素质教师”作为教师教育的目标,并根据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多元与融合。美国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实践较为成功,无论在教师教育政策、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模式等方面,还是在教师资格认证以及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学习,在力争发展多元化教师教育课程、推动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同时,也要正确掌握政策干预方式[27]。日本面临着社会结构急剧变动、教育对象和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尤其在教师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方法多样化”,彰显人文关怀,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28]。同时,日本在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也十分有益[29]。芬兰的基础教育较为成功,我国应该学习芬兰的教师培养理念,重视培养师范生研究、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0]

    综上,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改革经验都值得我国学习,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之时,切不能忽略本国国情,更不能照搬照抄,应该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之路。同时,教师教育的国别研究不能等同于外国教育的专门研究,研究者应该树立“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研究理念,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紧密联系,万不能只埋头于外国文献资料的整理之中,也需要把我国的经验介绍给世界。总之,我们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也要立足国情,利用国际教育交流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教师教育,促进我国教师教育发展。

  • 1.研究层次

    图 6可知,教师教育研究层次分布不均匀,很大部分集中在基础研究(社科)层面,所占比重为74.93%;其次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占比依次为19.84%、4.03%;而政策研究和职业指导等所占比重很低,不到1%。

    2.期刊载文统计与分布

    结合图 7中刊载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情况,发现各大教育类学术期刊均关注和刊载了教师教育相关研究内容,且发文量所占比重差异不大,而《教师教育研究》作为研究教师教育的专刊,所占比重最高,为21.63%。

  • 综观教师教育研究领域,质量较高的论文一般被引频次也较高,因而论文被引频次常被用来作为论文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本研究统计了21世纪以来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教师教育研究相关论文概况(见表 3)。根据统计数据可知,排名前20的教师教育的论文被引频次都在150次以上,其中饶从满、王春光合作的论文《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被引频次最高,高达367次。具体而言,该文对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兴起的原因、背景、意义和启示进行了初步探究,认为反思型教师教育理念不仅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也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更有助于解决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31]。顾明远的《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和贾爱武的《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被引频次紧随其后,分别为362次和351次。

  • 回顾21世纪教师教育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进行全面审视,发现教师教育研究曲折发展。就文献数量而言,整体呈上升趋势;就作者贡献而言,尚未形成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从作者单位而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居多,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较少;就研究热点而言,主要呈现出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的改革研究和教师教育的国别研究三大研究主题;就分布及被引情况而言,教师教育研究层次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期刊分布较为均匀,各大教育类学术期刊均有刊载,其中饶从满、王春光合作的论文《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被引频次最高,影响最大。基于此,教师教育研究应继续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路向,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实践向纵深发展。

    第一,加强教师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尽快形成核心研究群体。研究队伍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是否可持续,因此,构建完善可持续的教师教育队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整理发现,对于教师教育研究关注较多的是教育学背景的研究者,历史学者、文化学者等研究者的缺席,使得研究偏于一端。事实上,教师教育的研究不仅仅是教育学者应该关注的问题,而是需要多学科研究者特别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和社会学者等共同参与。基于此,为了教师教育研究的长远发展,建议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加强教师教育研究的队伍建设。在政策层面,建议政府加强引导,在政策制度上强调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教育研究;于实践层面,力争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研究队伍,积极鼓励不同教育背景的学者参与研究,同时也极力倡导学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促进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第二,鼓励多种力量参与研究,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研究层次。如何开展和促进教师教育,不仅是理论研究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教学实践者热切关注的问题。广大的一线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作为我国教学实践的重要力量,在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方面最有发言权,理应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主力军,故而要积极鼓励其参与教师教育研究。同理,教师教育研究也不能只局限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队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在提倡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的今天,大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也不容忽视,因此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相结合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三,拓展研究领域,促进教师教育研究多元化。21世纪以来,教师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的改革研究和教师教育的国别研究。在日益开放和多元的时代,这些研究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因此需要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有关教师教育的分学科研究、政策解读研究、历史研究等都不可忽略。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既可以深入到某个学科的教师教育培养,又可以认真解读每个政策文件的深层含义,还可以深入挖掘每段教师教育的历史,进而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 21世纪以来,教师教育研究的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然而,仍然有遗憾或缺失,尚有广阔的领域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还有许多的难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是《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都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也对教师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教育如何推进,教师素质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如何改善,教师教育模式如何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如何深化,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如何构建,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深入探索,努力寻求解决之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期望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视野的扩大,新时代教师教育研究会更加全面透彻,研究质量也随之更上一层楼。

    有目标意味着有方向,有方向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展望前景,相信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协助下,在教师教育研究力量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将乘着全国教育大会的东风阔步迈向新征程,谱写时代新篇章。

参考文献 (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