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东部,N 31°24′~31°35′、E 109°44′~109°58′,为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最高点阴条岭海拔2 796.8 m,最低点海拔仅450.2 m,海拔高差逾2 300 m.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区,春秋相连,常年无夏;年降水量在1 400 mm左右,6-8月降水量约占55%~60%,形成明显的雨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左右[1].保护区环境复杂,生态系统完整,植被类型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广袤的森林植被造就了复杂的生境,为大型真菌的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目前,尚未见对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笔者在对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进行系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经济价值,并初步分析该地区大型真菌的区系特征,以期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HTML
-
通过调查、鉴定及统计分析,保护区的大型真菌种类有83种,隶属于2门、14目、36科、62属.其中子囊菌门4目8科11属12种,占总种数的14.46%;担子菌门10目28科51属71种,占总种数的85.54%(表 1).
通过分析大型真菌获得营养的方式和生长基质或寄主的类型,可有效地反映大型真菌的生活习性.调查结果显示,在保护区83种大型真菌中,木生真菌(包括生于木材、树木、枯枝、落叶和腐草等基质上的腐生真菌)所占比例最大,有45种,占总数的54.22%;寄生真菌1种,即棒束孢属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生长于土壤的大型真菌有37种,占总数的44.58%,其中有的是粪土生大型真菌,如粪缘刺盘菌(Cheilymenia fimicola);有的是外生菌根菌,主要是牛肝菌科、乳牛肝菌科、鹅膏菌科和红菇科等的一些种类;土生真菌中共生真菌有1种,即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
-
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的优势科(种数为4种以上)有伞菌科(Agaricaceae)等4科(表 2),该4科仅占总科数的11.11%,但所包含种数却达29种,占整个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34.93%.可以看出,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科明显.
-
保护区大型真菌共有62属,其中子囊菌有11属,担子菌有51属.据统计,优势属(种数为3种以上)有鬼伞属(Coprinus)等5个属(表 2),均为世界分布属,这5个属含有大型真菌16种,占总种数的19.28%;含2种的属有10个,含有大型真菌20种,占总种数的24.10%;仅含1种的属有47属,占总种数的56.62%,其中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为单种属.
-
从科的地理分布型上看,阴条岭自然保护区仅有虫草科、灵芝科等少数科为热带亚热带成分,其余的科均为世界分布科或北温带分布科,缺少特有科的分布.同时,由于目前人们对真菌的科的概念和范围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科级的分类单位比较适合于讨论大面积的生物区系特点,所以科的分布型很难体现出阴条岭的真菌区系特点.因此,本研究将只重点讨论属的区系特征.
-
广布成分是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而没有特殊分布中心的属.在保护区62属中,子囊菌有棒束孢属(Isaria)、轮层炭壳菌属(Daldinia)、炭角菌属(Xylaria)、二头孢盘菌属(Dicephalospora)、盘菌属(Peziza)、缘刺盘菌属(Cheilymenia)等6属;担子菌有蘑菇属(Agaricus)、秃马勃菌属(Calvatia)、鬼伞属(Coprinus)、黑蛋巢菌属(Cyathus)、马勃属(Lycoperdon)、鹅膏菌属(Amanita)、珊瑚菌属(Clavaria)、蜡蘑属(Laccaria)、靴耳属(Crepidotas)、皮伞属(Marasmius)、小菇属(Mycena)、侧耳属(Pleurotus)、密环菌属(Armillaria)、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裸伞属(Gymnopilus)、沿丝伞属(Naematoloma)、晶蘑属(Lepista)、禾耳属(Auriculuria)、黑耳属(Exidia)、松土苔牛肝菌属(Strobilomyces)、蛇草菌属(Serpula)、假牛肝菌属(Boletinus)、伏草菌属(Corticium)、枝瑚菌属(Ramaria)、集毛菌属(Coltricia)、鬼笔属(Phallus)、韧革菌属(Stereum)、银耳属(Tremella)、硫黄菌属(Laetiporus)、黑孔菌属(Nigroporus)、拟迷孔菌属(Daedaleopsis)、毛栓孔菌属(Funalia)、齿脉菌属(Lopharia)、微化菌属(Microporus)、多孔菌属(Polyporus)、栓菌属(Trametes)等36属;共计42属,占总属数的67.74%.
-
泛热带成分是指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热带或可达亚热带至温带,但分布中心仍在热带的属.此成分在保护区内有10属,共占总属数的16.13%;全部为担子菌类,包括:白鬼伞属(Leucocoprinus)、裸菇属(Gymnopus)、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小鬼伞属(Coprinellus)、滴泪珠伞属(Lacrymaria)、刺革菌属(Hymenochaete)、散尾鬼笔属(Lysurus)、灵芝属(Ganoderma)、香菇属(Lentinus)、近毛菌属(Trichaptum).
-
北温带成分是指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及北美)温带地区的属,个别种类可以到达南温带、但其分布中心仍在北温带.此成分在保护区内也有10属,占总属数的16.13%.包括:马鞍菌属(Helvella)、羊肚菌属(Morchella)、网孢盘菌属(Aleuria)、盾盘菌属(Scutellinia)、肉杯菌属(Sarcoscypha)、冬茹属(Flammulina)、牛肝菌属(Tylopilus)、粉孢牛肝菌属(Suillus)、乳茹属(Lactarius)、烟管菌属(Bjerkandera).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保护区大型真菌属以广布成分为主;除广布成分外,阴条岭大型真菌泛热带成分属和北温带成分属数量相当,这与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是相一致的,同时也显示出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分布具备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大型真菌区系的地理成分主要是按照属或种的分布类型来划分的.由于目前对各属、种的现代分布区未必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地理成分分析的准确性只能说是相对的.随着有关研究的不断开展和研究资料的积累,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研究将得到不断的修正和深化.
-
根据大型经济真菌的利用价值,将保护区内各种大型真菌的资源类型简略分为4大类,即:食用大型真菌、药用大型真菌、有毒大型真菌和腐生大型真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的种类.当然,这几类大型真菌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有的食用菌和有毒菌也兼具药用价值,或是有木腐作用.
-
食用大型真菌是具有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并具有食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类群.根据初步统计,保护区内有食用大型真菌34种.美味食用菌有羊肚菌(Morehella esculenta)、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以及牛肝菌科和乳牛肝菌科的一些种类;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头状秃马勃(Calvatia craniiformis)等大型真菌幼嫩子实体也可食用,但基本没人采食;脆珊瑚菌(Clavaria fragilis)、红蜡蘑(Laccaria laccata)以及小菇属(Mycena)等菌类的体积相对其他菌类弱小,虽然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但因个体微小难以采集作为食材;而有一些菌类,如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金色银耳(Tremella aurantia)和毛柄金钱菌(Flammulina velutipes)等因其外形、色彩较奇特,虽然美味却无人采食.
-
广义的药用菌指一切可用于制药的真菌种类.根据初步统计,保护区内有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28种.已经开发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的大型真菌种类有云芝栓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裂褶菌(白参)(Schizophyllum commne)等;此外,保护区内分布较为广泛的药用大型真菌资源还有红鬼笔(Phallus rubicundus)、地棒炭角菌(Xylaria kedahae)、小马勃(Lycoperdon pusillum)等;有的真菌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如羊肚菌(Morehella esculenta)、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等.
-
有毒大型真菌,也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毒蘑菇,是指能引起人和动物产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的大型真菌.据统计,保护区内明确记载有毒性的大型真菌有5种.鹅膏菌属(Amanita)一般有毒,如豹斑毒鹅膏菌(Amanita pantherina)和土红粉盖鹅膏(Amanita ruforerruginea)含有与毒蝇鹅膏菌相似的毒素及豹斑毒伞素等毒素;此外,绿褐裸伞(Gymnopilus aeruginosus)、桔黄裸伞(Gymnopilus spectabilis)等有毒大型真菌分布也较多,但因其色彩艳丽或气味难闻,一般无人采食;黑胶耳(Exidia glandulosa)因具有和木耳相似的子实体,应提防误采误食而导致中毒.一些牛肝菌类在加工熟透后可以放心食用.
-
木腐真菌是腐生大型真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多孔菌科的所有种类在内的木生菌类,具有或强或弱的木材分解能力,能够分解保护区内的枯木、朽木,对维持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保护区共有木腐菌45种.但同时也要防止裂褶菌等兼营寄生生活的木腐菌对活立木造成的损失.
-
除了上述类群外,保护区内的一些共生真菌,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些种类作为菌根菌,对于森林繁衍具有重要作用;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对于野生天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大型真菌的组成与数量
2.2. 优势科属分析
2.2.1. 优势科
2.2.2. 优势属
2.3. 区系成分
2.3.1. 广布成分
2.3.2. 泛热带成分
2.3.3. 北温带成分
2.4. 资源价值分析
2.4.1. 食用大型真菌资源
2.4.2. 药用大型真菌资源
2.4.3. 有毒大型真菌资源
2.4.4. 腐生大型真菌资源
2.4.5. 其他真菌资源
-
1) 阴条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共有大型真菌83种,其中子囊菌门4目8科11属12种,担子菌门10目28科51属71种;从生活习性看,有木生真菌45种、寄生真菌1种、土生真菌37种;
2) 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科明显,以多孔菌科、伞菌科等为主;
3) 科的区系成分以世界分布科或北温带分布科为主,少数科为热带亚热带成分,缺少特有科;
4) 属级水平上除世界广布成分外,泛热带成分与北温带成分几乎相同,这与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是相一致的,同时也显示出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分布具备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5) 从资源价值来看,保护区有食用菌34种,药用菌28种,毒菌5种,木腐菌45种.